APP下载

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

2014-12-27吴晓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汉语言微课评价

吴晓辉

吴晓辉/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助教(吉林长春130051)。

一、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起源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他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教学目的,有效地联系了教学内容和目标。

国内首个提出和界定微课程概念并进行区域微课程实践研究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先生,他的微课结构为“非常5+1”,即以1个5-8分钟的微视频为核心,配备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资源。微课根据实际应用,既可任意组合成完整课堂,也可拆分使用,使师生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最大满足。

“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的兴起,使微课迅速地实现了从小学到社会大众的覆盖。“凤凰微课”是2012年12月由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新型学习形式,以追求更加快捷方便地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为目标。它将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了社会工作生活,涵盖了基础教育、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

2012年底,“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由国家开放大学正式启动。“5分钟课程”是指时长为5至10分钟的、以视频为主的微型课程。内容通过“5分钟课程网”向社会开放,涵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数百个学科领域。不久的将来学习者就可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习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由以上可见,微课程依靠新的思维方式并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

(二)微课程的概念和特征

1.微课程基本概念。微课程正在实践探索中,目前尚无权威定义。笔者综合专家的见解,给微课程一个基本定义:微课程是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之以和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联系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

2.微课程主要特征。内容“微”,学习内容持续时间短(5-15分钟为宜),知识点完整精炼,容易掌握;手段“微”,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更适宜移动终端学习,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泛在”性,泛在式学习使微课程灵活自由便利,适合多种环境,满足多层次需求。

二、微课程应用对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意义

(一)微课程应用对教师的意义

微课程改变教师教研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以微课程为手段,从小处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一个研究内容或主题开展若干个教研活动,使教研更具广度和深度,这必然形成教师成长的新范式。微课程令教师对研究感到近易和亲切,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带动广大教师更加积极地从教学走向研究,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提升,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升了专业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二)微课程应用对学生的意义

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程学习中,主动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可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无错误积累,是基于理解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点拨辅导,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研讨和练习。同时,微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即围绕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塑造教学,关注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见,微课程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它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三、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微课程更适用于那些知识点特征明确的课程,而非所有课程。综合各位专家学者有关微课程制作方面的经验,我们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用以下策略。

(一)微课程的制作原则

制作微课程要以教学为目的。明确以下几点:微课程是为谁服务的?适合哪种类型学生学习、达到何种教学目标?适合何种学习方式?适合什么时间学习?如在开设微课程时,要清楚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二)微课程的制作方法

表1是笔者综合多个微课程设计模板而制作的简单实用易操作的微课程设计模板,可供广大汉语言文学教师参考。

(三)微课程的评价

微课程是动态的活动,课程评价也应是动态过程,这包括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环节给予价值判断。微课程的评价应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设计阶段对设计性评价和使用阶段对实施效果的诊断性评价等几方面的综合。目前微课程竞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展多次,并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标准,笔者综合多种标准,以表2方式呈现。

表1 微课程设计模板

表2

在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正在迎来信息化的变革浪潮。微课程契合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特征和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有效地创新了学习模式。微课程的设计将成为21世纪教师必备技能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创立开放大学特色的微课程建设中,要勇于探索、立志创新。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3]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9):71-76.

猜你喜欢

汉语言微课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