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自我整饰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探究

2014-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影响力情境心理

马 丽

我们所说的心理影响力指的是个人通过他的言行来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的精神力量或者是心理力量。心理影响力在具体情境里是一种心理力量,主要表现是可以让他人产生预期心理行为反应。我们平时常说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均可以纳入到影响力的范畴之中。教师个人具备的此类心理影响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影响力,其对教育的成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对教育的积极作用,我们应重视对教师心理影响力问题的研究。

一、制约教师心理影响力的因素

1.教师个人的因素。教师影响力的基础就在于其自身,个人因素是制约其心理影响力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下述的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人格特征,它涉及个体心理的每一方面,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一般的个性心理及非职业的角色心理等等。第二,教师的角色职权。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拥有和其活动相适应的权力。对教师而言,其权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里,涉及对学生的监督、指挥、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有惩罚权、管理权及奖励权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使用权力时应遵循用权合理、方式得当、用权有效的原则[1]。第三,教师的生理特点。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身材、力量、容貌、健康、体形等个性生理特点。

2.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影响力的发挥还会受到学生方面因素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学生接受教师影响力的心理方面的条件,主要涉及下述几点:第一,学生的思想觉悟,指的是学生在道德、思想及政治等方面的观点能够达到的自觉程度、广阔程度、深刻程度及正确程度等。教师影响力的发挥程度与学生觉悟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第二,能力、知识。如果学生的智力较差、知识储备较少,就很难准确把握教师提出的要求,自然也就会制约教师影响力的发挥了。第三,学生的归属关系。通常情况下,教师影响力的发挥程度是和教师与学生间的管理教育关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的。第四,学生和教师间的关系、信任及理解。如果学生和教师间建立了协调、融洽的关系,且学生能够充分地信任教师,能够准确理解教师提出来的要求,那么教师的影响力就越大。

3.社会方面的因素。首先,社会上的尊师的风气。尊师的风气属于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表现,主要受历史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影响。若社会未形成浓厚的尊师风气,那么就会制约教师影响力的发挥程度。其次,教师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主要涉及经济与政治等因素。和社会上的尊师风气比较而言,教师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对教师影响力的发挥的影响程度更大些。第三,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家长们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是与当地的尊师风气的浓厚程度成正比的。除此之外,家长对教师的态度还会受到类别差异与个别差异的影响。

二、教师形象的自我整饰

1.仪表。教师的仪表主要指的是教师的容颜、发型、佩饰及着装等几个方面。整饰这些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边幅”,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个人形象。“边幅”究竟修不修,该怎样修直接决定了他人对教师的印象。

2.言语。我们所说的言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谈吐”。涉及谈吐的措辞、节奏、情境、速度、音响、语气、声调、措辞及内容等多个方面。教师个人的谈吐能够将其心理特征、品质及内容直接地表达出来,能够直接地反映教师是否可以做到谦虚、磊落、率直、稳重、博学、高雅。

3.表情。教师的内心情感的外显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情。主要包括言语表情、身段表情、手势表情及面部表情等多方面的内容。比方说,都是喜上心来,有的人笑的很讨厌很放肆,有的人则可以笑得很得体;再比方说都是病痛的表情,有的人的痛是“东施之丑”,有的却是“西施之美”等等。

4.举止。教师举手投足、行、立、卧、坐等各个行为方式都属于举止的范畴,教师自身的品质与内心特点都可以通过其举止表现出来。比方说,我们如果说某个人是“坐没坐样、站没站相”,那么就表示这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不好的、不快的。

5.环境。我们所说的环境指的是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关系密切的周围事物的情况。不仅教师的“身上之物”能够反映教师的自身形象,环境的“相关之物”同样也可以反映教师的自身情况。比方说教师的处所使用的色调是哪种,使用的哪种款式的桌椅用具,悬挂的艺术品或者是物品是何种类型的,其房间是否整齐洁净等等。

三、教师形象的自我整饰和教师影响力

教师的影响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形象。教师自身的生理特征、品质、角色职权决定了教师的影响力情况,并且学生可以认识、接纳,能够对学生产生作用的教师的个性品质特征必须是外显于形象与行为的。对角色职权而言,能够对学生产生作用的也仅仅是那些能够外显为教师的形象、外显于工作行为的部分[2]。虽然生理特征带有直观性特点,却同样有通过哪种形式呈示的问题,同样也需要外显于个人形象。所以我们可以将形象看作是教师影响力个体制约因素的外显形象。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整饰其个体形象:

1.外显出来的形象特点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内在心理品质。为了能够把教师的内在心理特点准确的外显出来,教师就必须自觉的进行整饰。比方说,在教育那些犯错学生时,教师是没有恶意的,本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然而若教师采取的是咋咋呼呼、厉色相向的方式,那么其善意就不会被学生理解。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必须自觉的整饰自身的表情与言语。

2.就对学生的影响效果而言,自我整饰的外显与内心的自然外显差别明显。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肆无忌惮”看作是内心的自然外显。就算是怒所当怒、喜所当喜,如果是放肆不羁、嬉笑怒骂,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然而若能够遵循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根据礼仪标准进行整饰,那么影响力的效果必定能够得以改善。

3.教育的工作性质对教师的形象有特定的角色方面的要求。如果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是其处于另外情境时的角色形象,而并非是教师形象,就会影响教育活动的进行,教师的影响力也会被削弱。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地整饰自身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影响力。

四、教师形象自我整饰的客观标准

教师在对自身的形象进行整饰时需要根据何种标准?比方说,教师在服饰方面的整饰要求明显地区别于礼仪小姐或者是公司经理的服饰整饰要求。因此,教师形象的自觉整饰有其自身的客观标准。

1.教师的角色期待。我们所说的角色期待指的是社会所提出的对角色担任者的行为的某些规范与规定,其要求角色的担任者可以照办,若其未遵循这些规范,那么就会遭到来自社会的非难。角色期待涉及角色承担者的行为方式、义务、权利、需要开展的工作、举止、表情、言语、发型、服饰等多方的内容。社会希望教师承担者可以达到的规范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师的角色期待。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期待是区别于其他的角色期待的[3]。比方说,对教师的服饰主要有朴实、雅致、整洁及大方的要求,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肯定不能和舞台上演员的形象一样;就日常语言方面而言,教师应达到平稳、准确、清晰的要求,而不能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道白、朗诵。

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的角色期待类似,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的要求也包含很多类型,有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有的是存在某种自由度不太严格的,有的是能够马上评价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要求,教师都必须认真地对待,并按照这些要求自觉地对自身的形象进行整饰。

2.在学生的教育目标方面的要求。实际上,教育目标指的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与规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育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是直接承担了将学生培养成人的任务,所以教育目标不仅是对学生而言的,也是针对教师的。由于学生常常会模仿教师,不仅会模仿教师的个人直观的外显形象,也会模仿教师的弱点甚至是缺点。所以,教师在整饰自身时,应努力做到教育目标中所提出的针对学生的每一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

3.教师进行自我整饰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其特定的教育形象。上文中的两方面标准属于一般的性质,但是教育个人的活动是在某种情境里开展的,带有很强的具体性。所以,教师进行自我整饰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在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自我整饰时,需要重视下述的两个方面:首先,应准确把握不同的特定教育情境在要求方面存在的差别。比方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娱乐联欢活动时是一种情境,而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又属于另外的一种情境。若是处于联欢活动的情境中,教师的发型、服饰及佩饰等可以“时髦”,在自身形象不失大雅的前提下,其表情、举止、言谈与风度能够自由些、放松些。与此不同的是,如果是处于课堂教学的情境时,教师就必须严谨、认真。所以说,教师在整饰自身形象时应当遵循基本的五项原则,即行为和认识互相统一的原则、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原则、层次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前瞻性和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原则[4]。其次,应反映教育目标、角色期待等一般要求的总体特点。“特定的教育情境”种类繁多,不仅有轻松自由的情境,也有庄重严肃的情境,而且对教师个人而言,其也存在进行“非教育情境”的活动的情况。然而,某人的所担任的职业角色对其承担的其他的角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的职业角色特点会体现在其他的角色情境里。所以,对教师而言,教师除了在教育情境里应当满足教育目标和社会角色期待中所提出的“教师形象”的总体要求外,在他所参与的其它“非教育情境”里,也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绝不能损害教师形象。

上文所述的关于教师整饰自身形象的三个标准间的联系密切,为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教师在对自身形象进行整饰时,应努力满足上述要求。

尽管,教师的服饰、容貌及形体是其形象的现实体现与存在,然而教师的个性特点及品质则是其心理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的个体形象就构成了教师形象的本质内容[5]。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无法直接的观察、判断人们的内在特征、个性及品质,而仅能通过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进行了解。而且人们内在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品质也是通过人们的外观行为表现出来的。自我呈现内在的个性品质就是整饰自我的主要内容。所以,自我整饰个人的形象是一种极为必要也极为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上讲台、上班、做客、会客时应整装、梳理,在和陌生人进行交往时应注意礼节要求,如果存在失当的言行需要向人致歉,在有客人到访时应对住所进行整理等等。形象整饰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能否给学生留下一个完美的教育印象直接取决于教师形象的完美度及其影响力的发挥程度,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应自觉、有效地整饰自身的形象。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3-34.

[2]黄志民.浅谈教师的影响力[J].河北教研,1999(6):67-68.

[3]韦敏兰.试议教师的影响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101-102.

[4]易桂娇.试论教师的影响力[J].学习月刊,2006(4):55-57.

[5]王立江.试论教师的影响力[J].现代技能开发,1998(5):33-35.

猜你喜欢

影响力情境心理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心理感受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护患情境会话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