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中的误区及思考

2014-08-15肖兆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设项目办学院校

肖兆飞

目前,省级示范院校最后一批正处于中期建设的关键时期,回顾从国家示范建设到省级示范建设的这7年时间,我们不可否认,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省级示范建设,在促进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建设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解示范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及建设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得国家高职示范建设的初衷得以偏离,影响了高职示范建设的正常进行和建设效果。

一、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误区

(一)重硬件示范建设,软件建设创新与改革意识不够

从国家示范到省级示范建设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示范建设的总体目标中,“改革、创新、质量和辐射”是示范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认为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建设的目标是在不排除办学硬件建设条件保证的情况下,更注重改革创新这一软件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我们办学不仅需要“大楼”,更需要“大气”和“大师”。然而,在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的今天,大部分学校在谈到示范建设上首先考虑的是大楼的问题,而忽略了创新与改革意识,忽略了内涵建设,示范建设更是如此。从示范建设的成果展示来看,这种倾向较为明显。7年的示范建设,客观上使得高职院校在办学硬件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办学场地和条件与本科院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在以管理模式、专业建设、学科改革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为内容的内涵建设工作上,这个差距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示范建设理解的误区造成的是示范建设实际成为院校规模盲目扩张的一个很好的机遇,这与国家与省开展示范建设的核心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二)重示范建设首尾工作,建设过程督促重视不够

示范建设院校评选工作固然有其科学指标和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评选前确实是集中了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进入示范建设院校的行列可谓下了大功夫的。但是,在近年的示范建设总结会上,我们听到更多的是示范建设推进慢,效果不佳,建设目标与实际工作情况差距大的现实状况。示范建设的误区还在于我们把申报示范建设仅当作是一个荣誉,一个机会,一个借机宣传学校上层次的契机,一个使得学校上台阶的砝码。这种思想使得不少的学校在争取到示范建设项目以后工作停滞不前,进展缓慢,甚至一段时间无人问津,过程建设上基本缺乏必要的监管。而到了要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的时候,才有人会想起示范建设这一重要工作来,才开始布置,大张旗鼓的营造声势,“示范”的内容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其示范建设的结果和成效是可想而知的。

(三)重自身管理问题查找,示范项目比较与筛选不够

什么是示范,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示范院校中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关于示范建设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出不同的示范观。我们认为,示范建设的示范项目应该具有普遍性、重点性和先进性。对于普遍性来讲,示范建设的项目是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普遍存在的,对于重点性来讲,示范建设的项目是目前院校应该需要和急需解决的工作重点内容。而对于先进性来讲,示范建设的项目是要求通过建设,提出的改革措施在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地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的院校在取得示范建设入围后不知从何入手,有的院校把实际工作中的一般性工作问题,工作需要的改革拿出来作为示范建设申报建设项目;有的因人设置项目,而并非因工作需要来设置;甚至有的院校来一个全体动员,人人都报示范建设项目,像分蛋糕一样,一哄而上。这样在示范建设上缺乏对示范建设项目的筛选与比较的结果,使得示范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与意义,示范建设的普遍性、重点性和先进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充分认识高职开展示范建设的意义

要消除示范建设中的误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示范建设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有限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优化资源管理,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我国属于教育大国,但同时也属于教育弱国。我国教育资源极端不足,优势教育不明显,教育资源分散。实行示范建设工程,有利于把资源集中配置,突出重点,抓住典型,为院校建设与学科建设探明道路。一是示范建设有利于院校优胜劣汰,形成竞争机制,起到牵引作用。近30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规模上得到了积极的扩张,高职院校数量得到剧增。截至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如何形成竞争机制,着眼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契机还在于项目的拉动牵引。示范建设项目有利于形成院校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发挥示范院校的牵引作用。一是有利于摸索高职办学管理经验,改革创新办学模式,起到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作用。示范建设项目的推动,有利于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办学基础牢,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院校来开展管理经验摸索,改革创新高职管理模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就业管理模式等。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缩短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周期,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提升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

三、高职示范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围绕示范建设整体目标与任务,筛选示范项目,突出工作重点

从国家示范建设和省级示范建设的总体目标分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应该成为示范建设的重点。作为示范建设的院校,首先应该要做到围绕整体目标与任务,筛选示范项目点,突出工作重点。为此,第一,示范办公室要分析国家关于示范点的目标和工作重心,做到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实践证明,国家在示范建设方面,围绕教学质量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不懈追求和努力工作的目标。第二,要做好示范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寻找示范突破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现状,寻找差距,开展研究,落实建设措施,应该成为示范建设院校注意的问题。第三是要分析示范申报项目,加强筛选,突出重点。对于学院各部门、各教师申报的示范建设点,学院要认真开展分析与评审,选出重点项目。示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发展和抓重点的关系,特别要强调院校整体一盘棋的思想,但在示范建设工作上要有所侧重,做到全面开花,层层筛选,重点培育,抓出实效。

(二)围绕综合竞争力与学院可发展主题,加强过程管理,突出工作实效

示范建设的目标在于推进院校的综合竞争力与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核心在建设,关键在落实。示范建设项目的取得不是示范院校示范建设的结束,而仅是一个开端。示范建设的过程建设需要做到,一是示范建设要有计划性和整体工作的规划性,做到工作目标性,措施要明确,责任要落实。切忌避免示范建设申报很积极,建设很消极的状况。学院除要监督示范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外,还要加强示范办公室本身的工作监督,要落实责任,加强督促。使得整个工作处于一种按计划开展的有序状态。二是要加强过程指导,提高建设效率。加强过程指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建设参与者在思想上、政策上以及管理素养上得到提高,为示范建设的科学性提供保障。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示范建设按照原有的建设目标与任务进行,帮助建设参与者明确建设的目的、建设的思想和建设的要点,让各个建设项目统一到学院整体工作上来。同时还可以让指导者在指导的过程中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度与难度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总结,给予及时解决。三是要加强建设工作的总结与建设目标的修正措施,增强建设的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加强建设工作的阶段总结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及时修正建设目标与措施有利于增强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理应成为示范建设过程监督的主要内容,对学院的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三)围绕项目建设与验收,加强考评奖惩,突出示范引领

示范建设最后的落脚点还在于项目的验收与评比上,说到底是示范建设对学院本身工作发展的提升效果及对同类院校的影响辐射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考评什么,即考评的内容。示范建设的考评内容应该是比照建设目标,从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建设成效与建设效果等方面去组建评价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比重,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其次是要明确由谁来考评,即考评者的问题。示范建设的考评者包括学院自身的考评者和专家组考评者。要考虑考评者的组成及工作需要,要能本着找问题,促发展的思想去开展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和民主。再次是怎么考评,即考评方式的问题。考评的方式包括现场观看演示、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综合评价一般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最后是评价结果有什么用途,即评价的作用问题。评价结果对于下一阶段示范建设项目的推动以及推动的效果,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可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围绕项目建设与验收工作,加强建设效果的考评,这既可以对示范建设的过程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可以对整个示范建设工作起到导向与激励作用,考评应该成为示范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1]罗荣丰.湖南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黄锦祝.对高职示范专业建设思路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5).

[3]许德宽.示范建设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4]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建设项目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