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危险行为研究概述
2014-08-15李洁春
李洁春
近十年来,青少年“危险行为”成为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中职生作为危险行为的高发群体,其危险行为之普遍,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效应。针对中职生的危险行为进行研究,对于制定相关干预策略和教育方法,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维护中职生身心健康尤为重要。
一、危险行为的定义
针对“危险行为”的概念,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应用中,危险行为与偏差行为、问题行为、行为异常、冒险行为等诸多概念存在混用或是等同的情况。如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偏差行为”,国内多使用“问题行为”。学者从多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危险行为,涉及心理、社会、医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Ary认为所谓危险行为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和法律规范,常常受到社会或他人制裁的行为,或者危害个体健康但并不违反社会和法律规范、也没有受到社会制裁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提出,青少年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早的不安全性行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的行为,这些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现在及将来的健康。在我国,凡对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为危险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1]支愧云和陈永进认为“危险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或潜在地危害着人的健康和安全并可能导致否定性后果的行为。[2]
二、中职生危险行为研究现状
1.中职生意外伤害、暴力行为的现状研究。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危险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暴力伤害行为普遍存在,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李玉荣[3]等通过整群抽取珠海市某职业学校学生1794人,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学校学生中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有18.49%的中职生曾有自杀意念,10.89%曾有自杀计划。其中,女生高于男生,低年级男女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高于高年级。陈泽华等[4]按整群抽样原则,对汕头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7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80.5%中职生行走、47.9%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时曾违反交通规则;2.8%中职生考虑过自杀,1.5%中职生尝试过自杀;4.1%中职生曾经打架;3.7%中职生遭受家庭暴力。楼超华[5]对上海市3所职业学校的184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10%的学生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约40%的学生打过架,约7%的学生有过自杀意念或尝试过自杀。张志友[6]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4所卫生学校2767名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在此次调查中过去30天里被威胁和恐吓的男、女生分别达到9.6%和7.7%;过去12个月里曾经与人打架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考虑过自杀的男、女生比例达到9.3%和12.5%;过去12个月里考虑过自杀和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女生均高于男生。
2.中职生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现状研究。目前青少年吸烟情况令人担忧,饮酒行为也普遍为现代社会所接受。魏克芹从东营、潍坊、莱芜的职业学校中随机分层抽取248名一到三年级的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有41.7%的中职生尝试过吸烟,有8.7%的中职生经常吸烟,有42.9%的中职生尝试过饮酒,有22.5%的中职生经常饮酒。与美国非传统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吸烟和服用非法麻醉药品或其他毒品的现象远低于美国非传统高中生,但饮酒行为却不容乐观。潘茜[7]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6所职业学校的117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吸烟和饮酒史的学生分别占54.2%和70.8%,尝试毒品的学生占4.2%。楼超华的研究显示约1/4的调查对象有饮酒行为,约10%的学生有吸烟的经历,约0.5%尝试过毒品,除吸毒男女生没有差异外,吸烟饮酒危险行为男生均高于女生。
3.中职生艾滋病与性行为现状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渗入,我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变化,然而我国在性知识普及和有关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方面却明显不足。魏克芹[8]的调查显示2.1%的中职生曾意外怀孕。李玉荣对珠海市某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中职生对生殖健康知识及性病、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但有40.73%的学生不知道仅与1个忠实的未感染艾滋病的性伙伴发生性行为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27.72%的学生不知道性生活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中职生中性交行为发生率为7.43%,接吻、拥抱、爱抚等边缘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19%,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有1.44%的学生正在同居,有46.6%的学生认为学生同居是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有57.95%的学生认同未婚同居。年级越高,认同的比例越高。2007年,伏忠阳等[9]以昆明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2448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该市中职生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中职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48.9%的中职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29.8%的学生看过描写性行为的书刊、影碟等,3.2%的学生曾发生过性行为。由此可见,加强中职生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的健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实施健康危险行为干预十分必要。
4.中职生日常饮食的现状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在美国每年至少有40万例死亡是由于缺乏体育锻炼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关于中职生饮食习惯的调查,魏克芹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不当减肥的比例与美国1998年对非传统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当,有4.2%的中职生高危减肥。李玉荣等关于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调查则显示,男生不吃早餐的比例高于女生,近40%的学生不能合理饮食。张志友等调查的中职生不良饮食行为主要集中在经常喝汽水、不喝或很少喝牛奶或豆浆、不吃早餐、偏食,结果也显示不吃早餐男生高于女生,而偏食女生高于男生。
5.中职生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关于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笔者查阅现有资料,针对中职生的研究不多。魏克芹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除行为控制与危险行为没有显著相关以外,家庭功能包括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能力、情感介入程度等均与中职生危险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楼超华对职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和同伴认同是影响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与危险行为呈正相关,后者呈负相关;同伴认同比亲子关系对职校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更大;自我评价高的对象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增加,未发现职校生的学校支持对健康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但对自我评价有积极影响。此外,马玉霞[10]以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709名女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体罚经历与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显示“有体罚经历的学生出现忧郁、吸烟、饮酒、参与或卷入斗殴事件的比例明显偏高;有体罚经历的学生SCL一90中各种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也较无体罚经历的学生明显偏高”。
三、中职生危险行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笔者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关于中职生危险行为的描述性统计调查较多。如李玉荣、伏忠阳、陈泽华等的调查研究;刘志宇、孙建勋和杨荣跃等在分析中职生危险行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各类危险行为做了性别差异比较;潘茜、李明川和李晓辉等等则以成都中职校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职生危险行为的城区和农村差异、性别差异;较为系统的研究有魏克芹和楼超华的研究。魏克芹不仅分析了中职生危险行为的现状,还探讨了其性别、年级差异,并分析了各危险行为之间的相关。而楼超华、梁启国和涂晓雯等在分析中职生危险行为发生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外部因素 (亲子关系和学校支持)和自身因素(自我评价和同伴压力)对中职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1.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的文献资料可见,大量调查针对危险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居多,系统的研究不多;变量较为单一,或仅测量某一两个变量对危险行为的影响程度,或为某一或某些危险行为的研究,不易比较影响危险行为变量间的关系和危险行为各维度的关系。其次,现有资料更多地关注青少年这一整体,而对于危险行为高发群体的中职生研究不深,针对中职生危险行为的预防干预对策研究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研究只是笼统地说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中职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如楼超华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针对不同性别中职生的特点进行教育”;陈泽华呼吁“要全面开展对危害健康行为的综合干预工作”,并提出“要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但具体可操作的预防干预对策几近空白。
2.中职生危险行为研究展望。建立中职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定期在中职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中职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为制定恰当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在原有研究变量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变量研究,探讨中职生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危险行为各维度的预测变量,为中职生危险行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建立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支持;开展中职生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措施研究,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完善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教育部“十五”长学制规划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9-264.
[2]支愧云,陈永进.危险行为概念的心理学探析[J].荷泽学院学报,2005(3): 84-87,96.
[3]李玉荣,张萍,谭瀛等.珠海市某职业学校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STD/AIDS知识、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6):37-39.
[4]陈泽华,钟海波.汕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部分危害健康行为描述性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5):26-27.
[5]楼超华,梁启国,涂晓雯等.职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2):172-176.
[6]张志友,张德甫.河南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 67-68.
[7]潘茜,李明川,李晓辉等.成都市职业学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5):272-274.
[8]魏克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险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9):674-677.
[9]伏忠阳,和勇,和成高.3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险行为调查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8(1):111-113.
[10]马玉霞,陈晶琦.中专女生儿童期教师非身体接触体罚经历及其与危险行为的关联[J].商场现代化,2005(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