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模式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4-08-15周玉梅
周玉梅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重点专业引领下的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问题开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
专业群的概念受到产业集群理论的影响。简单地说,产业集群是通过产业聚集发展,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链,发挥聚集效应。依照产业集群的理论,对专业群可作如下定义: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2006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专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提出了“1+X”模式下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构建。首先要确定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框架核心专业,然后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以重点专业为引领,围绕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构建专业群
“1+X”模式下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构建是以“1”个重点专业为基础,围绕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程,确立“X”个相关专业方向。
国际商务类专业群的建立与国际贸易行业中存在的岗位相互对应。国际商务类专业群以进出口贸易的流程为主线,以国际贸易的六大职业岗位群(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为依托,并根据各学院实际专业设置情况灵活布局和调整。
我院经贸系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四个专业,应用外语系开设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旅游英语三个专业。通过对以上专业的分析发现,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四个专业有相近的课程设置,相近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相近的专业课授课教师队伍,为此学院对相关专业进行归类与整合,形成了“1+X”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构建模式。其中“1”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核心专业,“X”包含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国际货运代理等紧密相关专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和核心岗位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这一纽带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群的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国际商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基于学科体系转向基于工作过程,不再按照学科逻辑体系来构建,而是针对国际商务工作过程和岗位群的要求设置课程。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基本流程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的首要目标,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作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架构的主线,围绕岗位工作过程确立专业群核心课程,围绕岗位工作内容确立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技能在课程框架中的骨干地位。
采用“共享平台+模块+实习实训”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基本相同,岗位工作任务相近,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要求相近。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课程体系适合采用 “共享平台+模块+实习实训”的模式构建。“共享平台”是指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一致的共性要求,实现培养规格的统一。这部分的课程可开设在第一学年,不分专业或方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为主。“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这部分的课程可开设在第二学年,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之后可以根据就业需要自由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实现人才分流培养。第三学年进行专业实习实训。
模块课程分成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以学生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主要学习相关职业通用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第二模块是“职业核心技能模块”,按照应用导向的要求,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为核心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模块是“职业知识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各种讲座、报告以及技能大赛。这一模块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增长见识,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第四模块是“职业技能达标模块”,学生实习前依托校内实训基地要完成职业技能综合实训。通过职业技能达标课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所需的工作技能,真正做到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按照应用性原则整合专业群课程内容
国际商务专业群基于国际商务活动工作过程中的若干专业构成,专业之间相互渗透,课程内容之间相互交融,这就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避免基于学科体系课程之间的重复现象。例如,海洋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两门课程属性相同,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整合为“海洋货物集装箱运输”,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
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内容应打破专业界限,以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为核心。针对国际商务工作过程核心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应用性原则,重新设定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就传授哪些知识,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训练什么技能,割裂学科系统性。例如,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性质,取代以往针对性不强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增设“物流单证实务”。
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群教学模式构建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教学应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坚持行动导向,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遵循理论教学为实践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大力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创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组合型教学模式。
职业基础课多采用理论实践双元强化式、案例分析式、实训主导式、任务驱动式、工学交替式、讲座自学式等多种模式。职业技能课可采用工学交替式、任务驱动式、“学、练、做”一体化式,项目教学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模式。职业知识拓展课可采用讲座-自学-实训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后布置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并督促学生自行检验学习效果。
五、专业群师资队伍集群建设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围绕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建立专业教师队伍集群。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选拔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是教师团队的核心,决定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点应放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在职进修、顶岗实习和顶岗锻炼,让教师亲临工作岗位,熟悉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累实际岗位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有效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集群建设,要打破学校这个小系统,放眼社会大系统,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专家,聘请他们担任实训教师或兼职教师。他们能把实际的工作情境、任务、案例带入课堂,把实际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切合岗位实际。
六、高度共享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场所。国际商务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应紧紧围绕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形成整体化的综合实训平台。避免为单一课程,单一实训项目或单一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学院可以对专业群进行整体化实训场所设计,这样专业群内各专业实训设施可以得到充分、最大化利用。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情景工作室、国际贸易软件实验室及国际货运模拟综合实训室,实现实训资源的共享。
努力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多渠道与生产型商务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这些企业的国际业务部,选拔部分学生代表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交易磋商、起草外销合同、租船订舱、单据缮制等真实的业务活动,真正实现校内实训企业化。
国际商务专业群的校外实习基地应涵盖国际商务活动过程的工作岗位链,并能满足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以校企联合为纽带,立足学生就业集中地区及国际商务活动发达地区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项目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立足于专业群整体,由学院统一与企业联系签订协议,真正让各专业共享企业实训资源。
七、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专业群的建设的有力保障,应把各专业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专业共享。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实现高效教学模式和开放学习模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自主型学习,是高职院校展示、推广、交流教学改革、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
教学资源库建设一般包括自主学习型系统、网上实训、网上考核系统、精品课程、案例库、企业的各类标准、核心知识、最新观点等数字化媒体素材。内容涵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试题库、电子教案、案例库、作业发布批阅、辅导答疑以及师生交流等。
国际商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能动性,群策群力,不断补充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
专业群的建设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主的资源整合活动,有利于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增强学院的专业竞争力和办学实力。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在实际的专业群建设中,每个学院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认真分析专业群中核心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相互作用,以核心专业的建设为龙头,在几个专业群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
[1]毕雁冰.高等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350~351.
[2]陈岩.论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群[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7~18.
[3]陈玉峰.基于专业群背景下的课程整合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8~9.
[4]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1,1:18~22.
[5]梁俊.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背景下的资源优化与整合[J].学理论,2011,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