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中异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策略分析

2014-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日语交际日本

姜 洋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文化导入(acculturation)是1978年由舒曼(Schumann,J)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情感因素,指出文化导入的程度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的成败”,并构建了“文化导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他提出的这种文化合流理论是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强调第二语言的获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文化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所决定的——距离越近,学习者的学习愈成功,反之亦然[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首先,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次,文化是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它规定着人们的语言观念,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方向,使民族语言带上区域文化特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孕育它的文化息息相关,只有深入了解语言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交际,才不会出现因语用错误而贻笑大方的情况。在《日本語の視点》一书中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指出:“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の文化であり、文化の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创造出的语言是社会的文化,脱离文化这一视点将无法认识真正的语言)。没有一种语言是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学习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日语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不太全面,通常过分强调单词、语法、文型等知识的讲授,非常看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却对日本文化因素的渗入以及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有所忽略。21世纪后,我国外语界针对传统外语教学的这一薄弱环节提出了“文化教学”新观念,即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植入目的语的文化。“文化教学”重视研究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导入在日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这是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的。日本文化很有特点,它是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中日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在人文、风俗、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却大不相同。所以,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学习日语的入门基石。在传统日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重视传授知识性事务,如历史、地理、文学、漫画、音乐等,而忽视了对日本的习俗、习惯、生活惯例等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未使学生形成中日文化差异认识的印象[2]。因此,很多学生对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指武士道、樱花和茶道等。在与日本人交际时,学生喜欢用中国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国的文化,也习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进行交流[3]。例如:一位中国歌手在演唱前对听众说:“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歌。”如果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直译为:“私の歌が好きになってください”(意思是请喜欢我的歌)。日本人听后就会不悦,认为歌手在自卖自夸。这种译法从语言层面看是正确的,但从实质效果看是不适当的。正确的日语表达方式应该是:“私の歌を楽しんでもらえば。”(意思是“如果我的歌能使各位愉快,我将万分感谢”)。这样,大家就会愉悦、轻松地欣赏,自然也就喜欢了。没有生硬的祈使句式,却把自己的行为变成对方的行为,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喜欢”的意思,日本人听后则会产生情感共鸣。又如,我院新聘外教到校当天应邀参加日语系举办的交流活动,系领导在活动前特意提出将他介绍给院长认识。外教则说:“初めてですから”(意思是第一次来),然后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没有任何表示。在场的低年级学生目睹后都认为外教不懂礼节。笔者忙向学生解释道:这只是日本人的一种委婉回答,后面的寓意非常丰富:“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长见面非常唐突,下次一定要穿好正装见面为好。”邻座的一位日本人接着说:“我们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这才消除了学生对外教的误解。上面两个例子都说明不同民族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去理解语言的意思,就会产生文化误解。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跨文化交际,如果只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这是外语教育的失败。由此看来,日语教学导入文化内容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升交际实效。

二、文化导入策略与方法

当前,外语教学界的共识是教学中必须导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但导入的策略与方法值得探究。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方法很多。比如:有意识地增设日本文化史、日本历史等课程,邀请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日本本土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也可利用日剧、日本电影、日本网站等方法辅助教学。文化导入的目的是让师生逐渐接受日本民族的信念价值和文化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和心理变量。本文将着重介绍日语课堂教学中知识文化导入和交际文化导入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由词汇、语音、语法及语境等构造体现的。人类交流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有的教材却很少涉及相关文化的介绍。老师则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使用解说法向学生解释说明课文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挖掘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导入相应的文化内容,把知识文化同步且递增传授给学生。

1.词汇文化解说

词汇文化是指词语的指代范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以及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日语中的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基础日语阶段可适当导入一些浅层次的日本文化[4]。如:

(1)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词汇“歌舞伎”、“能”、“相扑”、“武士”、“清酒”、“艺妓”等;反映日本文化特征的关键词,如“察し”、“建前”、“耻”、“以心伝心”、“両立型”、“土着”、“外来”、“寂び”等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方式起了决定作用。

(2)“花は桜木、人は武士”(花数樱花,人数武士)这句惯用句中隐含着日本民族的集团意识、审美观和武士道精神。樱花被称为日本的国花,经过短暂的绚丽多彩后随即凋谢的干脆、壮烈,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精神[5]。

(3)日本的“足を洗う”,因为日本是稻作文化,劳作结束后需要洗脚。中文有“金盆洗手(手を洗う)”的成语,表示改邪归正,因为我们中国是农耕文化,劳动以后需要洗手。

(4)在教授“お年寄り”这一词汇时,可以通过中日实例的对比来向学生解释其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让座是传统美德,给老年人让座是我们的共识,老人们也乐意接受,并心存感激。但是在日本则不然,给“老人”让座,大多数不会领情,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有能力工作和劳动,没有真正成为“老人”。笔者初到日本时,曾多次在电车上给老人让座,均被委婉拒绝。所以,弄清楚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背景差异,对于真正掌握日语和与日本人交流沟通是大有裨益的。

2.语法特点解说

日本学者松本一男认为,日语和汉语在语法学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因此,教师在讲解某种语法现象时,不能只重视语法句型的讲解,应讲清楚它们的特点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1)根据句子基本结构的特征分类,日语属于主语主题并重型的语言,主谓与主述结构重要性是并驾齐驱的,在许多句子中主语与主题是并存关系,但是其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比如多数情况下“は”表示主题而“が”表示主语。日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宾、谓”,而中文则是“主、谓、宾”。汉语中的“我看电视”在日语中则要说成“私はテレビを見る(我电视看)”。

(2)从语言的形态特点即词的结构上讲,日语属于“黏着语”。其特点是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黏附在词根或词干后构成新词或同一个词的不同形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一般通过语序和虚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这一特点说明修饰语在谓语词前的位置相当自由,如汉语中的“脚很疼”在日语中就可以说成“非常に足が痛い(很脚疼)”和“足が非常に痛い(脚很疼)”两种。在汉语中,修饰语“很”与被修饰语“疼”中几乎很难插入其他词汇。

(3)众所周知,日语发达的敬语体系是语法学习中的难点。敬语是讲话者对听话者或话题中所谈到的人物、事物表示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又分为“尊敬語”、“謙譲語”和“丁寧語”三种。根据上下等级关系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敬语的使用体现了日本社会传统的纵向型社会结构。敬语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上下关系意识的典型体现。因此,教授敬语时最好先设定好合理的关系环境,再强调使用敬语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与并灵活掌握。

(4)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飞び込む水の音”。外国人不觉任何美感,而且还很难找出恰当的词语翻译。不过我们可以从中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联想和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日本人习惯的表达方式,令外国人费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像徘句,仅仅用5个字或7个字就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离开了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是很难理解其内涵的,只有把日本文化渗入到日语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才能真正理解日本民族文化,将日语运用自如。

3.语篇难点解说

高年级精读课,由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牵制作用愈加明显,多数学生都认为语篇阅读理解困难。要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高级日语课程教学导入文化知识时要做到3个重视:

(1)重视深层文化差异对比。比较法是文化导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虽然日语受汉语的影响很大(日语里的字母假名是借鉴中国汉字的楷书和草书的偏旁冠盖利用创造而成的,日语里的多数汉字也是由汉语传入的),但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与发展,不可否认,如今的日语早已变成了一门独立的语言,且完全不同于汉语[6]。因此在语篇的教学中,教师教授要着重对中日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其重点和难点,然后再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特别是要导入与价值、观念相关的深层次文化,让学生能把握文章的内容宗旨,提炼相关的文化学习项目,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重视课堂实践法。舒曼认为:“社会距离对学习者获取语言输入信息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习者在心理上或在社会上远离目的语群体,便不容易获得目的语输入。”实践也证明学生接触的日本文化越多,积累的关于文化差异的经验越多,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越高,学生越有可能施展出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交流技能[7]。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特殊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日本实物讲解、图片欣赏,结合流行的日剧、动漫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地感受日本语言与文化。还可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组织专题演讲和讨论,让学生清楚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然后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避免交际中语用失误。

(3)重视教材多元化。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要注重对教材的甄选和拓展。但外语教学的教材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更不能紧扣一套教材,而应结合课文内容的文化背景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从报纸、交谈、杂志等活的语言文化中选用相关内容揉进教材。老师在教授课文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学习中日文化的深层维度,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加大文化知识储量,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表述中日文化的能力。

(二)交际文化的导入

所谓交际文化,是指在不同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对某些词义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言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认识而造成交际失误,从而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知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用文化主要内容。但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掌握了对方的语言知识却未必一定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即使语法正确,误会也时常产生。因此,为增强日语学生对两国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必须有意识地增加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讲授,应适当导入交际文化知识。

1.重视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学者Smovar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即可人为地生存,也可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是指通过表情、姿势、眼神、时空距离、颜色、着装、副语言等非语言的方法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跨文化交际学者萨默瓦指出,双方交流时,语言行为的信息社交内容不到四成,多数则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完成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日语的非语言交际尤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日语交际中“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同等重要。比如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表示。在我国,鞠躬是“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常用于向上级和长辈表达敬意,还可用于表达感激或歉意之情。而日本人对鞠躬的认识截然不同,他们把鞠躬视为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日本的“鞠躬”分为6种类型:第一种是“会釈”,即自然轻微的点头,是在遇到同事或熟人,或者排队插队时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表达方式。第二种叫“深い会釈”,是表达歉意一种方式。如:只有自己的孩子考试合格,或者把食物全部吃掉的时候,感觉不好意思。第三种是“お辞儀”,即90度鞠躬。这是进入日本社会必备的道歉方式。通常在迎接贵客,遇到领导,商品售罄等时候都会行此礼。鞠躬姿势: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鞠躬时目光应避开对方。第四种是“長いお世辞”,在发生丑闻、商品召回时,单位领导向公众做出的道歉姿势。虽同为90度鞠躬,但时间较长,对方不答应不能抬头。第五种是“繰り返すお世辞”(反复鞠躬)。如:店长不小心把酒洒在客人身上,要反复鞠躬直到得到客人原谅。第六种是“土下座”,是自己罪该万死、十恶不赦的时候。行礼时,首先双膝并拢跪地、抬头挺胸,双手聚拢放于大腿上,呈正座之姿,然后双手成内八字状向前贴地、身体前倾、上半身抬起直至额头磕地。由此可见,日本人道歉鞠躬的方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际时就容易产生文化上的误解。

2.语用移情法

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移情是以对方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对方的行为。首先要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这样有利于缩小中日语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1)掌握文化背景的差异,了解对方的语言思维表达方式。如:日本“恩惠意识”下的语言交际原则。如果你想帮对方推车时,应该说“車を押しましょう”,而不能说“車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如果想让对方帮自己推车的时候,说“すみませんが、車を押してくれませんか”,不能说“すみませんが、車を押してください”。又如:语言表达委婉模糊(也称暧昧语)是日语的一大特色。日本人认为“暖昧”的表达是一种具有内涵的美。这主要是受“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所以,在拒绝和否定时都会避免出现“いいえ”;在表达意见或想法时不直言是或者不是,婉转的表达方式被普遍采用。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要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掌握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体察对方的心理,正确区分“本音”(真心话)和“建前”(场面话),顺利进行交流沟通。

(2)尊重对方的习俗礼仪。风俗习惯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文化差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不了解中日在风俗习惯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对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与情感便会产生偏差。如:寒暄问候。因为日本是个多山的岛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天气变化很快,日本人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寒暄问候主要是围绕着天气的话题来进行。“今日はいい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同时在信件中有关天气的寒暄也已成为固定化的模式。如果见到日本教师问“先生、これから何をしにいきますか”(老师一会儿去干嘛?),会让教师非常尴尬。又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如果要拜会,须先打电话约定,突然造访会使其不悦。再如:日本人送礼物注重实用,通常送一些土特产、筷子、手帕、圆珠笔等小东西,用以表达问候、关心、敬意和关系的和谐。若是受礼过重,则会有受了“恩惠”而内心不安。了解日本人的这些礼仪习俗后,便能加深对他们的理解,能避免因误解造成的交流障碍。

三、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语言教学导入文化教学能有效提升语言教学效果,因此十分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忽视对语言的学习。为此,文化导入要注意以下4点:

1.相关性

导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相关,要主次分明,方法得当,既能保持语言课的性质,又能讲清楚语言的文化背景。

2.针对性

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度导入,由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逐步递进。

3.实用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选择导入一些相关的交际文化(如日常交际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性质等方面的内容),方法要灵活,以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有利于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平等性

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在重视日本文化导入的同时要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四、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掌握语言。日语教师是日本语言的传授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双重责任。为此,教师应加强专业素质的自我提升,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结构,增加文化知识储量,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索研究文化导入的策略与途径,注重对学生语言与文化技能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日语人才。

[1] 陈岩.谈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2] 鈴木孝夫.言葉と文化[M].东京:岩波書店,1990.

[3] 李杰.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 邵俊秋.高校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语文学刊,2011(5).

[5] 徐婷婷.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与方法研究[J].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2012(2):170-171.

[6] 屈原.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7] 牛立忠.论新形势下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猜你喜欢

日语交际日本
情景交际
日本元旦是新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交际羊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