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与教育引导对策

2014-08-15陈丽雯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心理

刘 涛,陈丽雯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时尚;信息化办公已经普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然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犯罪频发,人们的隐私受到侵犯,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等危害人们财产安全等。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成为网络参与的重要主体。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这导致许多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本文总结了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道德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

自互联网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开始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使大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课堂学习。然而,大学生将大部分的网络时间消耗在游戏、聊天和影视方面,真正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却很少,大学生参与网络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其网络道德状况堪忧。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为了寻求游戏中的刺激,或是为了逃避现实困难,往往喜欢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网络游戏方面;而相对于男生,女大学生在影视方面花费了更多的网络时间,追剧成为大学生热衷的话题。这种网络成瘾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是影响学习,长期沉溺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容易丧失信心,甚至辍学;其次是对生活的影响,经常在电脑前久坐,饮食不规律,缺乏体质锻炼;再次是对人际关系和自我人格的影响,大学生沉溺网络易导致缺乏与人沟通,社交技能得不到锻炼提高,这会使大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封闭、自卑,严重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表达行为失范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活跃的年龄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而网络成为生活之外展示自己的主要领地。多数大学生网民拥有自己的博客或是微博,而且习惯经常在其中更新自己的生活或心情动态。由于大学生身心不成熟,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容易愤懑,所以一些网络表达是失当失真的;也有的大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而发表雷人话语;另外大学生容易受负面事件、网络评论的误导,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能够做到全面客观,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不理性表达行为。大学生网络行为表达的失范往往给大学生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经常性的不恰当言论也较容易影响别人对自身的看法,甚至被贴上异类的标签。

(三)网络社交依赖

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聊天方面,目前网络中用于聊天的软件工具就有200多种,而有关交友网站、论坛就数不胜数。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自己的QQ、YY、微信等聊天工具,和网友互动也成为每天必要的网络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这种匿名性和间接性的网络交往,而忽视了生活中直接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得不到提高。然而,大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毕竟是现实生活而不是虚拟的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大学生安心地学习。许多大学生擅长网络交往,网络上的活跃与现实生活中的沉默表现出现了明显反差,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大学生猎奇心理与不良信息入侵

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时期,步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对社会中的人和事产生浓厚兴趣,而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取他人信息,甚至发起黑客攻击,给他人财产和信息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大学生容易受网络虚假新闻、网络舆论的误导,从而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不理性的行为。另外,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价值导向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效仿,甚至造成行为异常。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将会使大学生产生价值偏差,甚至出现大学生自我封闭、厌世、攻击等心理异常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是大学生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内在原因。大学生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及时树立新的目标,导致大学生出现意志减退、行为懒散等状况,或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产生消极失落的心理,或是因来自不同地区同学之间的对比,发现自己在能力、相貌、家庭条件方面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另外,大学新生离开亲人朋友来到大学,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多学生没能及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无援和焦虑心理[1]。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没能及时适应,很可能导致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二)大学生承受诸多压力

首先,学习方面的压力。许多大学生除了专业课以外还要选择辅修课程,参加各类证书考试、考研等,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得不到有效的放松,就会产生压抑、紧张心理,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其次,生活方面的压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在生活和消费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里高消费和攀比心理使贫困大学生处境尴尬。其三,情感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恋爱的现象并不罕见,但许多大学生不知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失恋后往往会存在消极心理,从而沉溺网络逃避现实。其四,社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要不断追求进步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使许多大学生不堪重负。大学生面临的这诸多压力使大学生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从而追求虚拟网络生活,转移注意力,在网络中寻求刺激、寻求成就感等。

(三)网络环境的独特性

大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这与网络环境的特征是分不开的。网络具有匿名性、虚拟性,这容易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降低,不注意自己的言论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上的安全感,敢于发表一些在平时生活中不敢说的言论。(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害怕与他人沟通,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却显得异常活跃。删去)在网络环境中海量的信息其真实性真假难辨,加之网络新闻、网络评论和网络舆论的价值导向容易使大学生失去自身立场,不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另外,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追求网络身份,热衷于游戏等级、粉丝数量等虚拟荣誉,网络关系中的虚假奉承也使大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这些独特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受到冲击,容易产生网络道德问题。

(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位。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开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很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没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而且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也不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没能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另外,许多大学生不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树立的道德典型存在排斥心理,这也导致大学生以自我为主,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式行动,而在网络上很容易导致行为失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之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教育关系祖国的命运。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将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完善课程体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2]。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然而,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思想道德教学课程单一,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完善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突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应该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开展小组讨论,道德典型的讲述,增加相应的实践课程;最后必须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水平,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工作者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起到榜样作用。

(二)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建立网络文明规范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的内容可以涉及基本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隐私保护等方面。培养大学生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养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等。另外,还应当以典型案例来防止大学生网上受骗,更应该防止大学生通过网络实施诈骗。加强网络文明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除课堂教学以外,要更多地注重课外教育,例如开设讲座或者论坛,让大学生自身参与到网络文明的宣传活动中来,让大学生加深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从而规范个人网络行为[3]。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管理,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管理的欠缺是分不开的,良好的网络环境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要条件。首先,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从网络时间上控制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例如很多高校限制校园网络开放时间,不让学生熬夜上网,避免影响次日学习。其次,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学校应当屏蔽一些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对发现浏览不良网站的学生给予友情提醒。对于较长时间网络在线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提醒或暂停其网络使用,防止因过度上网而影响身心健康。其三,加强法律监管。良好的网络管理离不开法律的监管,对于网络诈骗或是传播虚假信息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对于大学生网络犯罪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处理。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应该要符合年龄特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和健全的人格[4]。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强、自律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防止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依赖于网络,同时要用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那些沉溺于网络之中的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等。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恰当处理,让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 隋璐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7):104 -106.

[2] 杨金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王延伟.论新时期高校网络伦理教育[J].重庆与世界,2013(7).

[4] 李明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26-128.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