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如何实现舆论监督规范化

2014-08-15朱春亚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传统媒体监督

朱春亚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重庆 400039)

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新时期各项制度的完善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政治和民主建设在国内发展很快,人民参与政治的意愿也正在增强。而互联网面世为全社会参与民主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公众也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语言空间进行监督,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网络舆论监督,这种监督使人们可以直接监督政府和官员。不过在我们当前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现状下,舆论监督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很多媒体常常自诩舆论监督是“带着镣铐跳舞”。特别是随着网络和各种移动互联应用的发展,舆论监督更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合理运用,不仅会成为一件推动社会民主建设以及各项工作开展的利器,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媒体发展,使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但是反过来,一旦舆论监督运用不合理,就很可能会激化原有的矛盾,影响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同时媒体公信力也会荡然无存。

首先来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舆论,即大多数人的意见;监督,即监察督促。《舆论监督权论》中指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互联网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人物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事务进行揭示、批评、建议的行为,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形成舆论进行监督的行为,是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媒体作为“看门人”“瞭望员”,对政府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不过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舆论监督曾经长期缺位,即使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舆论监督依然只是党委政府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一种补充。而各种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则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迅速成长起来,甚至有盖过原有的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趋势。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基本特征

(一)主体多元化

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的收看方式,网络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催化剂。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在网络上,信息传播具有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本更低等诸多特点,广大社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的门槛也更低。有人说,在互联网上,你甚至不知道在跟一条狗聊天,就充分说明在网络上,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工作行业、受教育程度都已经被极度弱化,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评析。

(二)内容更加开放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虚拟网络空间,24小时全天候开放。大多数时候,网民是隐匿在背后发言和评论,发言的内容更具真实性和广泛性。与此同时,各种真假消息也会铺天盖地而来,消息的内容也会五花八门。

(三)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监督不需要审查,不需要排版和印刷,几乎可以做到实时直播,受众与作者之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同的受众可以在同一时间阅读信息。

(四)网络舆论监督的去中心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监督改变了其单向传播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发源地,可以接受所有的信息,又可以对任何信息加以监督和质疑。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一旦炒热,参与网民数以十万、百万计,此时的舆论监督已经没有中心点,每个人的每句话都可能成为监督升级的导火索。同时,每个人都无法确保自己的观点不会引发新的争议,去中心化导致舆论监督的不可控。

(五)监督语言和方式的情绪化

由于发言者在网络世界的身份是虚拟的,很多人不会像现实生活中这样过多地顾及别人的情绪,对消息的来源也缺乏确认,导致其发言的时候,更加随意,措辞更加激烈,感性语言多于理性思维,情绪化的言论成为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同时,在网络上情绪化的语言具有传染性,观点对立的双方常常恶语相向,这些都导致网络舆论监督最终沦为一场语言大战。

二、加强网络媒体管理的举措

通过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形式,网络舆论监督正在迅速崛起,不过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没有跟上,网络舆论监督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侵权现象十分突出,包括对人身权、著作权、隐私权等的侵犯;舆论一边倒形成了对司法公正判决的影响;部分利益群体利用受众情绪引导虚假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监管主体,这种缺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等。

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是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从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反腐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有效提升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我们绝不能讳疾忌医,一定要通过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占领好这块主阵地,克服好舆论监督的难控性,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一)网络舆论监督法律应先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传统媒体有相应法律的制约,网络舆论监督也呼吁相关法律的引导和规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些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法律对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明显估计不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时效滞后、实际操作难以实现等诸多缺点,且很多法律条款过于空洞,特别是针对著作权、隐私权、名誉权、网络游戏货币等的保护更是空白,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完整而全面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网络舆论监督。

(二)改善网络疏导的方式

“堵不如疏”,这是几千年前大禹治水留下的宝贵经验,今天同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网络时代,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我们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舆情引导部门应该根据舆论监督的情况,根据发言群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更不能采取推卸、隐瞒,甚至欺骗的手段,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应原理,对公共事件予以合适、分步骤的回应,让发言者的情绪得到适时的宣泄,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可以采取邀请专家、知名网友、微博大V到网络回答公众提问等方式来回答大家的疑问,从而强化主流声音,疏导社会舆论。

(三)强化对舆论监督的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宣扬色情、恐怖、迷信、暴力、反动的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的科学手段对这些信息予以屏蔽,第一时间把它们清除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另外一方面,通过网络实名制、网站备案制等方式建立起网络管理体系,一旦实名,可以减少虚假言论的传播,让发言者有所顾及,缓解过度的情绪化语言。

[1]彭瑞良.和谐社会视域下舆论监督功能探析[J].新闻知识,2011(5):33-35.

[2]宋依吟,张芳园.对新闻评论舆论监督作用的实证研究——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世界,2011(2):183 -185.

[3]牟雯琪.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青年记者,2010(8):69.

[4]张庆华.从“躲猫猫”时间接过看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强化[J].新闻传播,2009(8):76.

[5]王崇飞,牛顺荣,王超慧.构建新闻舆论监督新格局[J].新闻传播,2011(7):33.

[6]彭语良,李思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与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2(10).

[7]王奔琴.如何正确运用好新闻舆论监督[J].新闻世界,2011(3):27-28.

[8]王艺臻.浅议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J].视听,2013(12):12-13.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传统媒体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夯实监督之基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