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诚信教育刍议

2014-08-15亮,季红,丛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思想

周 亮,季 红,丛 宁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1]”。一项针对四川几所高校的诚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理想与社会现实不符;多数大学生在诚信态度上没有明确的立场,在行为上严于待人、宽于律己[2]。针对这种状况,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诚实守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涵

中国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对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它要求人们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欺诈。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将诚信思想作为“立德之本”、“交友之基”、“为政之道”而极力推崇。诚信思想在西方也具有丰富内涵,西方文化把诚信看做人们的基本道德法则,是一种履约和承诺。西方诚信观追求价值他律,强调以法律和契约来保障诚信的权威地位,进而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因此,在大学生德育中必须强调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实际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和教育方法,使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构建大学生修身、交友、治学、为人、处事的核心价值理念。

2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据统计,当前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考试作弊行为漠然视之,有需要的时候自己也会考虑作弊;一部分人不遵守学术规范,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抄袭、剽窃、捏造篡改数据;在使用国家助学贷款时,拖延甚至无故不偿还贷款;在与同学交往时不以诚相待,功利心较重,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求职时虚构简历内容、编造荣誉,为谋求好的工作不讲诚信,等等。这些行为破坏了诚信原则,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很可能会诱发诚信危机。诚信危机是指道德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自身不合理的利益破坏诚信原则,致使诚信缺失陷入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严重危害社会的现象。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会严重腐蚀社会道德,诱发社会诚信危机,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2 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虽然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不同,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道德主体内部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道德修养欠缺,对诚信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导致诚信缺失。从心理成长规律来看,大学生心理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潮的熏染,试图独立进行价值判断却又不具备完全能力,做事只注重结果不在乎手段,导致在“利”与“诚”之间趋“利”忘“诚”。在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上,多数大学生虽然认同诚信道德,但没有将它视为立德之本、交友之基,没有将其奉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虽然多数大学生知道诚信重要,但却不能自觉践行。道德的认知与行为相背离,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2)道德主体外部原因。主要是指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各种外部因素,具体包括三方面:①高校诚信教育不足。中国高校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往往编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诚信教育不足,内容与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诚信缺失,也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一些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例如造假欺诈、见利忘义、营私舞弊等。这些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出现,实际上也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高校的反映。③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如果大学生的父母缺乏诚信,或者忽视对孩子诚信品德的培养,也会导致他们缺乏诚信。

3 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3]。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宝贵的就是诚信。当前,如何使大学生认同诚信价值,在纷繁的现实中坚守诚信,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是诚信教育的关键。

3.1 在自我教育中积淀诚信思想

中国传统诚信观强调道德自律,认为诚信源于人的“良知”,通过自身修养就能求得诚信之道。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自觉要求。道德主体的自我教育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诚信思想需要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培养积淀。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实际学习领悟诚信的内涵和价值,向书本学习,向典型学习,向身边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二是严格自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照诚信要求行动,不做任何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三是时常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查找错误、改正缺点,在思想上不断进化和升华,

3.2 在学校教育中深化诚信思想

大学时期是个人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时期,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渗透到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将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文、史、哲、“两课”等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课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有机融入诚实守信等理念。一些课程,如道德修养课、就业指导课等,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后,及时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客观地分析社会现实,进行对比和思考,任课教师要作必要辅导。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循序渐进,开展主题教育,如举办诚信教育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签署考试诚信承诺书等活动,倡导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就业。积极培育并大力宣传大学生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的作用,为学生解答思想上的困惑,帮助其深化对诚信思想的认识;在班级事务管理,如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干部评比、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中坚持规范管理、公平公正,以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公道正派、诚实守信的人。

3.3 在家庭教育中巩固诚信思想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亲近的人对其影响较大。父母是最熟悉和亲近的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试图模仿父母行为方式、态度、爱好的行为。家庭环境的熏染,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道德习惯的养成始于家庭,并在父母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时期,父母在家庭中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子女的诚信观念。一是要自己诚信,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二是要注重对子女诚信品德的培养,言传身教,及时教育引导、批评指正,帮助子女树立诚信观念。

3.4 在社会教育中实践诚信思想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把握诚信思想的现实意义并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建立如社区、乡村等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直面当前社会多元价值冲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诚信价值。“自古以来,一切道德文本和道德教育所传播的都是关于道德之善的知识,但是社会和人的一切道德选择和价值实现都是在善与恶俱在的现实社会里进行的。”[4]传统的正面教育和道德灌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道德困惑和冲突中。在现实的直面冲突和困惑中,需要思考、比较、判断、选择,通过自己的思维辨明是非,鉴别真伪。通过反复思考和比较,使大学生对诚信价值的把握上升到理性高度,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

此外,高校还应当建立制度机制,宣扬诚信,惩罚失信,发挥制度机制的引领、约束和警示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马建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104-105.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4]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46-48.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与“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