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科中中医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4-08-15武大为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脉象泻心汤病患

武大为

(北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消化内科中中医的临床应用观察

武大为

(北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黑龙江 北安 164000)

目的:研究分析消化内科中医应用的相关问题。方法:以笔者自身的经验和参考的文献资料,来对消化内科中医应用进行探讨。结果:消化内科应用中医治疗还是比较多的。结论:消化内科对于中医的应用应该能够继续深入,未来的发展也是更加广阔。

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

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而目前关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也开始逐渐的普遍起来,在对中西医进行对比后,许多人也认识到了中医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医治疗在现代应用的基础。中药目前的使用也是比较多的。本文就中医应用于消化内科的一些自身经验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消化内科常见病症: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回合其他的胃肠道疾病共存,他是一种综合型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同时存在。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异常。中医对于该疾病的症状类型又划分为便秘、腹泻等等,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主要病症为:1、腹痛。腹部疼痛或者是肠道疼痛,部分严重患者的疼痛感比较强烈,持续时间不一定,患者排气或排便后,该疼痛感可以缓解。2、腹泻。通常都是进食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不成形,以多次少量为主要特征,夜间则无腹泻情况。3、便秘。便感明显,可是无法排出,数天大便一次,便色异常。4、腹胀。腹部有鼓胀感,白天胀感比夜间明显。

依据以上四种症状,中医追究产生此疾病的根源为心烦、气不顺使得肝气郁结,影响到胃肠。由此,中医根据症状的不同便对症下药,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腹泻”型病患,主要采用参苓白术丸制成的中成药;治疗“便秘”型病患得采用另外的中成药,如舒肝片等。疗效评价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通常都是以大便来作为标准,对大便的次数、量、色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获得恢复。评价过程除了大便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标准,共同作为症状恢复的参考依据。

2 消化内科里中医的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由3组共7种中药组合而成,即姜、夏(辛开温散)和芩、连(苦寒清热)以及参、草、枣(甘补调中)。半夏泻心汤作用众多,能抗炎症、调节肠胃功能、抗菌止泻、保肝促消化等等。

第一种为寒性脉象,表现为:喜暖怕冷,手脚发凉,全身乏力,面露困疲之态,声低乏气,喜静恶动,不爱喝水,脸色不红润。脉象现阴脉特性,舌苔呈现淡白之色。第二种为热性脉象,表现为:喜凉怕热,手脚温热,心烦气躁,声高气足,有食欲但会反酸烧心,口燥易渴,大小便异常。脉象现阳脉特性,舌头发红,舌苔泛黄。第三种为寒热交杂脉象,表现为:热性脉象特性与寒性脉象特性相互交错。

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不同,使用的药物也存在差异,不同药物的量可以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芩、连具有苦寒清热的作用,所以对于热气较重的病患,这两种药物用量就适当增加,加到10g左右;对于寒气较重的病患,芩、连的用量就要适度减少,芩减到3g左右,连减到6g左右。姜、夏、参、草具有辛开温散、甘补功效,那么对于热气较重的病患就要减量,对于寒气较重的病患就要加量。所以中医要根据病患寒热多少来确定这7种药物的分量比重。

3 提升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目前的中医在消化内科的应用调查情况,大部分的群众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还是给予了肯定,和中医有关的药物治疗,其疗效也是比较明显的,和西医相比,中医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随着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我认为未来的医疗领域中中医的应用会逐渐的增加,前景比较好。

3.1 制定符合CAG病理、病证特点的辨证分型标准:医学界对医疗研究的深入也是希望能够不断的突破,像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理和病因研究。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辩证分型,因此现阶段比较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将标准制定好。专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症模型进行复制和重建,根据其病症来进行标准制定,以不同的病理特点来划分,为临床的辩证分析提供依据。

3.2 抓严临床疗效科研设计工作:医学研究工作是比较复杂和繁重的,不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心急是没有效果的。大量的医学报道和研究中,对于病理和疗效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科研机构和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并且和社会利益进行关联,才能够让科研工作得到更多的支持。现阶段的科研经费缺口比较大,很多的科研项目都被搁置,可是医院依然尽最大努力去获取经费来支持科研,为研究提供基础条件。

3.3 加强药方研究,提高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用药在消化内科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够骄傲,我们的未来还很遥远,我们应该要继续的深入研究,对药方进行探索和完善,提升临床用药效果。进行研究的时候,要以中医药特色为基础,制定评价标准,让中医药能够继续的发扬下去。

[1]胡应峰.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12:199-200

[2]李墨.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477

[3]段雯雯.探讨消化内科中存在的护理隐患及解决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3017-3018

R243

A

1009-6019(2014)03-0043-01

猜你喜欢

脉象泻心汤病患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