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因素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

2014-08-15支钰如

关键词:概论消极因素

支钰如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河南洛阳,471022)

情感作为人们独特的、内在的和真实表达自己意向的方式,是人类本质的反映,是人生历程和人生创造的一种生存方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心智、铸就品格、提升境界。这就决定了情感因素的契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唯一的选择。[1]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此时,一些西方势力利用互联网将发生在中国的个别事件夸大、歪曲,目的是形象上丑化我们的执政党、经济上牵制我国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对青年学生的西方意识渗透。作为高校的主体——90后的大学生,这个时期正处于重塑性很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的情感、兴趣、人生理想、人生信念和性格逐步确立的复合阶段,这些外在因素都有可能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当前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国历届领导人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的关注,并视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开花结果的助推器。众所周知,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支撑和凝聚着个人的成长历程进而获得人生幸福的钥匙,是立足于完整人生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为目的的。[1]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当调整到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为目的。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就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应当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力,而应该作为一种内在力量,促使大学生主动理解规约、做出价值选择和体现人生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近些年,情感教学的呼声很高,这也成为很多高校老师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情感作为人们对外界世界的感受和体验,包含着相反的两大因素:积极情感因素和消极情感因素。积极情感因素被形象地称为“生命的维生素”,而消极情感因素被称为“生命的癌细胞”。[1]241如何辩证地看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成为当前摆在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读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积极情感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为相长关系

积极情感因素是人们在日常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于满足自己需要的外界事物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切感。表现为:幸福、美感、喜爱、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重视和落实积极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积极情感因素自身持续性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积极情感因素印刻和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是否用积极的情感引领课堂教学,是判断一名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否称职的试金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称为“人类心灵工程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价值观,爱学生、爱教育、思想奔放,对真善美价值抱有热情和肯定,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抱有宽容态度。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称概论课)课来说,面对的学生不仅专业不同,而且文化素养也不同,特别是对于一些特长生,不能一刀切,要对他们抱有宽容的态度,让他们享受同一片蓝天下学习的欢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带着激情、积极情感走进课堂,这不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同感。

第二,积极情感因素不仅使大学生精力充沛、思路开阔,而且能客观、理性的去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成为名副其实的“乐观派”。一名有着积极情感的学生,他会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以及课外实践,从中感受到和理解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活动中,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和影响着其他的学生,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添砖加瓦。同时,对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他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即使有暂时的消极情绪,他也会积极调整心态,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在“风雨中倔强地绽放”。对于其他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境,他也很乐意地去帮助其分析和化解矛盾,这样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第三,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由关怀、温暖和信任等积极情感因素介入的课堂,将会是轻松、愉快和令人难忘的一堂课。因为这样的课堂会构筑一个尊重、信赖、开放、融洽和美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代沟弱化为零。老师的一个眼神、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老师也可以通过有意地设计一些课堂情景或者话题,达到和同学们互动的效果。例如,在概论课课堂上,老师通过和大家一起分享像《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三十岁之前的毛泽东》、《共产党宣言》等这些名著,让同学们真正和伟人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老师也可以通过以母亲节、父亲节和五一劳动节等节日为话题向孩子们传递真、善、美;引用一些当今的热门话题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并引导他们用概论课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社会现象。笔者相信这样的课堂不仅师生关系温馨,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思想活跃、班风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积极情感因素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情感因素产生的动力源泉。积极情感因素的产生不仅受到先天性的影响,而且和后天性的知识性素养也是息息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我意识的正确展示,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生的真谛又是什么,人又应该怎么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等等,从而用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情感来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同时,一堂成功、和谐的政治课不仅给学生提供知识的食粮,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刺激学生的合理动机,进而激发积极情感因素的产生。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丰富积极情感因素的动力支撑。积极的情感本身包含真感、善感和美感三个方面。前面笔者论述过,概论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也可以这么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真感、善感和美感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老师通过营造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适度的教学节奏、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所具有的民主平等美、情感交融美、人心向善美、思想共生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用来指导他们的价值观做出相应的情感判断,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在课外,老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QQ聊天等形式与学生建立感情交流的平台。对于那些内心迷茫并希望向人倾诉和得到帮助的内敛型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由这次沟通所发生的心理体验,进而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为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的丰富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积极情感因素的健康发展指引方向。正如前面所述,概论课的学习就是让人保持健康的心态、产生积极情感因素、给人幸福感的一门课。通过概论课的学习,将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保护起来、张扬起来,让它提升起来,并且将它以人们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积极情感因素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概论课的学习,它启迪我们: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都有一个“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积极情感越张扬越好,例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学生情绪过分激动,这样不仅会伤害学生的健康,而且也会使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对于老师而言,如果不能平衡积极情感因素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不仅使积极情感因素丧失了支撑概论课教学的作用,而且还会损害和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消极情感因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为相逆关系

消极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在日常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于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悖逆感。这种悖逆感的存在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一)消极情感因素制约着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一,消极情感因素会破坏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概论课的学习是教师通过课堂这个平台,把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内化为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现实教育过程中,一些有意无意的消极情感因素都会干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例如,老师上课过程中,不注意语调的声扬顿挫,结果是老师讲的是津津乐道,而下面的学生却一个个像可爱的小土豆那样面无表情,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就没听进去,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在概论课上,学习英语或者做他们的实践作业。还有一些教师,将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板着面孔,甚至对学生大声呵斥,这样的课堂,不仅会淡化教学的科学性,更谈不上教学的艺术性。总之,如果将概论课教学理性化、缺少人文性、情感性,将概论课教育简单化,离开情景讲行为、离开实践讲理论、离开生活讲价值,只能使学生产生疲惫感、沮丧感和恐惧感,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无从谈起。

第二,消极情感因素弱化和抑制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烦躁、低落和焦虑的心情往往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看作是累赘和负担。同时,由于受到消极情感的影响,它会使学生的意志力和兴趣往往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出现“身在课堂、心在外”的情况。还有大学生的这个时期也是孤独、压抑、偏激、脆弱等消极情感因素充斥的时期,如果将这些消极情感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来,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这样不仅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发挥。此外,消极情感因素的产生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使人们受消极情感因素的支配,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问题,对其它方面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一刀切,结果是很容易形成一叶障目,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不能允许的。

第三,消极情感因素不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积极情感的投入。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将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它都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异在感”,结果是老师越来越缺乏激情,学生则会越来越感觉思想政治教育课乏味。最后,老师就用点名、扣掉考勤分等强制性手段保证这门课的考勤率,学生则用和老师藏猫猫的做法:你点名我就来,你点完名我就走。或者即使来了,在课堂上要么是带着耳机听音乐,要么直接睡觉,这样缺乏热情和活力的课堂是缺失的,也是灰色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也抑制着消极情感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抑制着教师消极情感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应的主体具有多元性、理论素养的不一致性。比如:文科的学生相对文化素养比较高,容易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而理科生感情表达得往往比较隐晦,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还有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但是理论素养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分类教学。除此之外,还要批改作业、搞科研,可以说劳动能量是非常大的。在教学活动中,个别学生无论老师讲的好与不好,压根就听不进去,要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一直在说话,要么是低着头只管玩手机,自娱自乐,甚至有些学生千呼万唤就不来上课;很多老师在这个时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力上都处于一生中的脆弱时期,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做好本职工作,可以说精神压力很大;一些学校甚至一些院系的领导,对概论课认识肤浅、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对概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无疑为老师们消极情绪的产生埋下了伏笔。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课老师应该发挥本专业的专业特长,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遇到的困境,将消极情感消灭在萌芽状态,平静心态、保持健康、享受生活的乐趣,把教育当做自己的存在方式去践行,为中国教育的茂盛尽一份使命。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课也抑制着学生消极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今天的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社会中,信息的普及化、文化的商业化、单亲家庭里成长、独生子女胆子小、男孩子女性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以及价值观的冲突等等,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在大学的四年生活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样更好的与自己的同学、老师相处,以及大学里到底应不应谈恋爱,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毕业后是考研还是找工作,如何处理打工与学习、读专业课书与课外书、亲情与友情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通过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同学们从思想上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抑制消极情感因素的产生,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无言的向导。

其次,在概论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内心深处的。如果脱离了实践经历所形成的切身体验,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对概论课的相关理论产生认同感并深入到内心深处。这样的课堂,不仅僵化缺少活力,甚至让学生感觉无所作为。通过概论课的学习,让我们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碰撞中才能体验多彩的人生。鉴于此,教师应该多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历史博物馆、困难家庭、红色革命根据地。用他们的亲身体验读懂哲理的睿智、生命承载的意义。从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感拥抱生活,让自己的人生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开发、创设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和弱化消极情感因素,这无疑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持续性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1] 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概论消极因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