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东药学院为例

2014-08-15颜伟红孔志学

关键词:个体价值生命

颜伟红,孔志学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有关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命相关知识、经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意义,从而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健康发展。生命观是指个体在生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目标、生命道路方向、生命价值取向和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个体的生命观主要通过其生命目的、生命态度、生命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生命目的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命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体生命实践活动所要得到的结果,它解决生命为什么存在的问题;生命态度是指个体通过生命实践活动形成的对待生命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它解决的是怎样对待生命和生命道路怎么走的问题;生命价值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效用,它解决怎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问题。生命目的、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其中,生命目的是生命观的核心,它决定生命态度和生命价值。

清晰的生命目的使个体生命有所追求,指引个体实现对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正确的生命态度使个体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自觉避免遭受侵害,妥善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境遇,保证身心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使个体明了自身生命的社会责任,让生命变得充实、活力和有价值。大学阶段是全面培育大学生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格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教育,只有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更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更好地珍惜、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调查与分析”课题组对广东药学院49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结果显示,由于受学校教育缺失、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命目的不明确

个体生命目的是个体终生一切行为活动的终极目标。正确的生命终极目标使人选择利己、利他人、利社会的生命道路,珍惜生命,做生活的强者,而错误的生命终极目标往往使人自骄或自卑、意志消沉、颠倒是非等,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生命。生命终极目标是支撑一个人生命奋斗的信念基石,是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个体生命的立身之本。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在自己的生命终极目标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生命终极目标,生命就会失去意义或庸俗化,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生命。

缺少对生命终极目标的思考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现象。不少大学生把大学教育内涵简单化、片面化,把上大学理解为是使自己掌握某种技能、取得文凭的一种途径,往往只热衷于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学位和就业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调查显示,只有4.2%的学生表示有清晰的人生目标,53.8%的学生表示毫无目标与计划或人生目标与人生计划比较模糊。不少学生因缺乏正确的生命目标,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追寻生命成长、发展的轨道上来。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业余时间一般会呆在宿舍,在宿舍主要是睡觉、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连续剧等。

(二)缺乏正确的生命态度

生命的第一含义是生存,生存的前提是安全和健康,个体对生命的珍惜、爱护,身心健康,是生命存在和是生命进程的通行证。全面认识生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存、安全、挫折、得失、死亡等方面的生命问题,是每一个个体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追求生命的必然要求。当前,不少大学生因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因素导致紧张、心慌、恐惧、强迫、抑郁、人格改变等一系列症状,同时,大学生中的熬夜行为、酗酒行为、人工流产现象、暴力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据调查显示,只有2.1%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50%的学生表示有意识关注健康,并做到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28.6%的学生表示能够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或1小时以上,26.2%的学生则表示每天课余时间没参加运动;只有39.1%的学生表示三个月中从未生病;9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接近3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缓解压力;26.7%的学生表示从不或很少考虑过死亡的问题,只有5.5%的学生表示能够经常想到死,并对死感到不可怕。上述数据充分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其对待生命缺乏正确的态度,进而影响其生命质量。

(三)社会生命价值意识淡薄

生命价值包含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生命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价值,生命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一般来说,有着强烈社会生命价值取向的人通常表现出主动亲近社会,关心他人和国家命运,而以自我生命价值为取向的人,往往表现出疏远社会、他人,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树立社会生命价值意识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大学生只有树立起社会生命价值意识,才会自觉为别人和社会着想,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然而,现实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少大学生的社会生命价值意识却让人担忧。调查显示,47%的学生认可经济收入可观是人生成功的标志;18.9%的学生认为“自我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12.2%的学生把“获得足够的荣誉、地位和金钱看作是幸福”;9.3%的学生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可见,一些大学生社会生命价值意识淡薄,只注重生命的自我价值,忽视生命的社会责任。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进行专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大学期间,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谋生本领,更重要的是要确立正确的生命观、明确生命的终极目标、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追寻生命价值的意识等,为将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人文科学可以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他人、社会的关系,人文精神的熏陶将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的目的、价值和对待生命的态度等,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一生的发展都将起重要影响作用。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世俗化、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轻视人文主义价值教育,普遍把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门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应用型的专业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那种饱含对人性的完善、对精神的培育、对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教育已走远。

(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绝大多数生命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并最先在家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生命观和生命行为对子女起着无形的教育作用。有着正确生命观的父母,往往会影响和引导子女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创造生命价值、超越生命。当前,许多父母由于自身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只把追求金钱、功名等看作是生命个体成功的标志,把子女作为赚钱谋幸福的工具去培养,过于专注子女的智力教育,放松对子女理想信念、健全人格、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致使子女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做出一些错误的生命行为。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事物、新思想迅速出现,给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带来巨大冲击,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传统核心价值信仰发生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物质和金钱的欲海中,迷失自我,精神沦落。一方面,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败坏等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抢劫、盗窃、伤害他人、自杀、他杀、见危不救等现象屡见不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充斥在网络、游戏、影视、报刊中,这些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尊严的一系列现象和行为使大学生们对生命的终极目标、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等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在迷茫、仿徨中其生命感知逐渐变得麻木,生命情感逐渐干涸,生命意志日益消沉。

三、大学生生命观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积极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一)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和智慧的场所,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要帮助学生获得生命知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首先,在人文社科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在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社科课程传授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在各种课程学习中理解生命、体悟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其次,大力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体验环境。一方面,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学习、生活、娱乐场所等硬件建设,让大学生置身于美好、舒适的环境中;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软件建设的同时,精心设计和组织生命教育校园系列活动,例如组织系列主题讲座、辩论赛、文艺表演、文学作品创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学报、校园广播、社团等各种传媒和组织在学生中宣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经验、技能。

最后,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所有学生传授系统的保护身心健康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根据在校学生人数配备足额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面谈、电话、网络为每一位学生随时提供专业咨询和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及时缓解因各种因素导致的紧张、压抑、郁闷等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一个子女有什么样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态度,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收获什么样的命运,与其父母的生命观和生命行为密切相联,因此,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从小开始对子女开展生命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参观博物馆、参观殡仪馆、产房、叙事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引导子女接触生命、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体悟生命,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同时,家长还应以身作则,选择积极、健康、进取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生命态度,营造民主、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子女体验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珍贵,引导子女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正确对待生命、创造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

(三)社会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依赖于社会大环境而生存和发展,享受现实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社会的影响。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人思想先进,引导人积极向上,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使人思想落后,意志消沉。社会中生活的强者、伟人事迹、助人为乐、舍已为人等良好氛围将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温暖,鼓舞他们热爱生活,为社会、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社会的不良现象、行为将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困惑、迷惑、矛盾,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生命选择和生命行为。

首先,净化社会空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许多商家为了获取利润,追求高收视率、高点击率、高销售额,迎合大众心理,不少内容充着暴力、色情、吸毒,张扬人性的自私、残忍、变态等丑陋内容,给大学生生命审美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政府、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文化组织应加强打击与监督的力度,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目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学校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地域歧视等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及行为也给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社会各行各业应自觉贯彻“敬业爱岗”、“济世之道”的职业道德,让大学生充分体验到社会的正义、公平、关爱、温暖。

其次,积极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都应主动参与和组织大学生命教育活动,把生命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发展教育等相结合。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利用资源广、涉及面多的优势积极搭建有关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公益活动,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传播、渗透功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熏陶和感染,广泛宣传“珍惜生命”、“生命在我手中”、“先进人物事迹”等健康向上的主题内容。通过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处处都能感受与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美好,让生命更有意义,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1] 许海元.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J].道德与文明,2009(3):96-97.

[2] 陈建英.高校部分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缺失及培养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47-148.

[3] 莫税英,廖剑.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1(5):158-160.

[4] 李业杰,俞婷,李明.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4):67-68.

[5]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7-240.

猜你喜欢

个体价值生命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