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和谐大学校园中的隐性文化建设

2014-08-15马晨曦

关键词:隐性校园学校

马晨曦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大学校园隐性文化对大学精神的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隐性文化通过其特有的渗透机制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即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加强大学校园的隐性文化建设,对提升大学精神、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深入探究了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和建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隐性文化概况

(一)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

隐性文化,区别于传统教学内容,是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创设特殊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此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们所要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非学术性知识。校园隐性文化的内涵可以分四个层次:第一,隐性文化与传统教学计划都是教育组织和个人有意创设的;第二,隐性文化存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第三,隐性文化不同于学校传统教学实施过程的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它的作用过程正好与之相反;第四,学生在隐性文化中所获得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信仰、情感、意志等非学术性知识。

(二)校园隐性文化的特点

第一,范围的广域性、复杂性。隐性文化是存在于校园内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客观现象,它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仅包括图书馆、自习室、寝室,课堂内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教学环境,还包括课外活动环境。其构成要素也是复杂的,从客体上看,有物化环境、情感环境、观念环境的参与;从主体上看,有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等的参与,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教育过程的模糊性、易接受性。一方面,隐性文化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通过间接的、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将知识、观念、情感传递给学生,隐藏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各种细节和活动中。另一方面,隐性文化的教育过程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的艺术在于能使学生乐于认知并且积极主动探索新事物。在隐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在和谐的环境中展现和发展自己,不但有一种自尊、自立的心理体验,而且容易接受所要传递的情感和经验。

第三,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长久性。隐性文化所习得的内容偏重于非学术性,包括情感、意志、想象、直觉、兴趣,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学生在习得过程中要受到之前思想观念和自身身心发展过程规律的影响,所以教育过程呈现出非预测性特征。但是学生在隐性文化的长期“教育”下,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往往能形成某些很难消失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隐性文化教育的结果是持久的。

(三)校园隐性文化的功能

校园隐性文化是教育过程中影响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隐性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从性质上讲,分为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从影响主体上讲,分为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人格发展功能。笔者主要分析隐性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的正面功能,即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方面的正面功能。

1.导向功能

我们处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着我们的肌体,网络世界丰富复杂,到处充满着诱惑。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形成阶段,思维方式发展尚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又不强,这些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由于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容易被不健康文化所影响,所以校园隐性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我们要善于发现隐性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且充分利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教师端庄的仪表、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独具一格的教学魅力和敬业精神等方方面面都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中的物质景观,例如雕刻孔子伦理道德的石碑能够使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所裨益。

2.塑造功能

隐性文化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它的作用过程是先把所要传递的知识情感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然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它自发地外化到学生行为上。比如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的将真、善、美内化在学生脑海中,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个性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学生理想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激励功能

校园隐性文化因素中的社团活动很大一部分属于对抗竞争性质的活动,例如目前多数高校历届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包含美术、摄影、服装设计、大合唱、健美操、模特大赛和运动会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热情参与,激励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激发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燃起学生为集体争光的热情,锻炼大学生在逆境中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使其更积极地成长。

二、当前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隐性文化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积极组织开展隐性文化建设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隐性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对隐性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关于隐性文化建设基本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对隐性文化的概念认识不全

校园文化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两者辩证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实力,而隐性文化是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和制约行为的制度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由于很多管理组织和教师对隐性文化的概念认识不全,造成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狭窄的思路和所组织的活动单调乏味。例如对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视性不够,认为可有可无;或者根本不了解隐性文化的特点,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按部就班,工作缺乏创新意义;或者盲目停留在美化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绿化、硬化和房屋更新。比如有些高校新校区物质景观建设速度快、建设时间短,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不惜盲目嫁接其他地方的有些作品,不考虑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文化背景,使很多校园建筑在外型上趋于雷同,缺乏校园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对隐含在显性课程中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人文素质、理想信念等方面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使新校区的内在文化连续性发生断裂。这种物质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的存在导致了校园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不利于高校隐性文化建设。

(二)对隐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对隐性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逐渐认识到了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部分高校领导依然对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缘于隐性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资源,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取向,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反复性强、周期长等特点,缺乏显性文化特有的显性功能,造成学校对隐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强,一些歌舞类节目和讲座报告缺乏个性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导致学生缺席活动现象严重。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校领导受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只重视通过一些有形的设施发展学校,强调通过经济、设备、校舍的作用来显示政绩,而忽视隐性文化的作用,这样导致学校的活动性质逐渐倾向于经济性、物质性。忽视隐性文化的建设会丧失隐性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积极能动的作用,还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消极影响。使整个校园缺乏活力和人文气息。[1]

(三)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扩大

应试教育偏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在社会各界的极度重视下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推广,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积极进取的好习惯。然而它却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条件下,考试成绩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核心,人才选拔的条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学校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例如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在每年考研成绩公布后都会在各学院醒目的位置张贴考研光荣榜,这无形中导致非毕业班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只有考研才能走向成功的误区;而在非专业课堂上,学生在下面看小说、发短信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已有的隐性文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学生忽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隐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三、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的对策

前面对隐性文化的含义和特点作了分析,隐性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活跃校园气氛和规范学校的风气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下面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对和谐大学校园中隐性文化建设的构想。

(一)研究学校文化特征,整体规划建设要素

学校管理者是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关键,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本学校固有的文化特征,从建设物质文化景观、完善制度文化和发展精神文化三方面整体规划建设要素,使校园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管理者要正确认识本校校风、教风和学风,了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了解教师的学术水平、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要求、行为习惯、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摸清学校的人际关系。[2]通过对这些文化特征的分析和把握,学校不仅要突出对科学批判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寓于隐性文化因素中作用于学生个体,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思想、情感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建设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和谐大学校园。

(二)优化校园物质景观,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实体性物质文化是隐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传递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场所。适宜的校园环境沉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承载着博大的大学精神,它可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对大学生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因校制宜,构建一个校容整洁,校园建筑物美观,校园绿化、知识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形成宽广的心胸至关重要。优化校园物质景观,必须认真把握学生的年龄、性格、专业特征,塑造出学校应有的文化色彩,还要为满足学生晨读、聚会、运动等需求提供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并且在这些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一些营造和谐氛围的景观元素,比如科学肖像、曲径水池、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等。这有利于使学生振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使强大的校园物质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彰显,更有利于学生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调动学校各方力量,规范学校校风建设

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风貌上,即学校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宿舍的舍风以及学生社团风气,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的成果,也是进一步升华学生品格的手段,规范校风建设应从以下四方面落实:

1.改进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尤其是校长的作风对良好的校风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校长的作风决定着整个领导集体的作风,领导集体的作风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校风。要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学校领导必须严防在工作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向功利主义误区,学校领导始终要以质量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只有学校领导在思想上活跃,管理民主,善于团结,在工作上对广大教师关心,政治上对广大教师信任,才能创造一个宽松、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充满浓厚学习气氛的校园氛围。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在隐性文化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受到熏陶。学校应根据教师的需要和特点,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教师应深刻认识和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的作用,善于设计和组织学校教育环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引导学生识别校园内的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现代教师还应该扮演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总之,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使自己能够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考,把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趣爱好当作心理共鸣区,提倡共同求知、双向疏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先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给学生树立正面榜样,使学生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受到无声的、积极的影响。

3.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观念、需要的重要场所,是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激发功能。基于学生社团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关部门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团体合作的力量,重视提升社团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养社团会员的敬业精神和团体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培养一部分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学生骨干,鼓励他们带动整个组织将自立自强的精神发扬光大;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所要传播的内容寓于趣味性的社团活动中,取代过去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张扬个性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的激励作用。

4.注重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也是隐性文化因素的一部分,因此,全方位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对有效提升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定期开展优秀寝室评选活动,通过强调舍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其次,抓好寝室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应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台相关制度,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舍风建设;最后,抓好文化活动,为寝室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搭建平台,引导寝室成员构建互尊、互谅、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寝室成员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更是难点。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隐性文化,就是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加强和谐校园作为隐性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对隐性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现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而为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贡献。

[1] 周文云.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今日南国,2010(1):24-25.

[2] 毛鸽.对独立学校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8):132-133.

[3] 张鸣龙.论高校隐性文化建设[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8):80-81.

[4] 刘鹏飞.论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3-4.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学校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