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地方政府生态政治建设的构建途径

2014-08-15沈晓霞廖锦亮

关键词:安徽政府政治

沈晓霞,廖锦亮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38)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广泛出现:人口爆炸、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资源沙化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状况恶化等,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极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出现,促进了生态政治理论的形成与生态政治运动的发展,它是生态政治形成的动因。生态政治是生态环境与政治的结合,是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的重新认识,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政治的一种新型政治认识。安徽作为我国最早改革的省份之一,也积极响应全球生态政治的这个发展理念,笔者以生态政治的视角探析安徽地方政府的现状和发展,力图探讨建设生态安徽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综述

(一)生态政治的兴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是生态政治理论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工业革命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状况甚至被评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因此,有生态学家认为我们的地球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样的破坏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不再是生态的问题而是逐渐的被纳入政治的范畴中,这便产生了生态政治理论。生态政治理论是要求形成“自然——社会——政治”和谐发展的一个生态系统,抛弃过去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社会属性关系,而是将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的范畴,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去指导生态运动的有序进行,一定程度上它是超国界、民族、种族的。

生态政治从理论付诸于实践,产生了生态政治运动。一开始生态政治运动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20世纪6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70年代开始,生态运动的目的不再是保护自然环境这么简单了,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到了七八十年代,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群众参与运动。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单一的环境问题发展到人类共同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出现许多的生态政治学家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政治发展的探析,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等一大批的优秀论著。

(二)生态政治的内涵

生态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揭示政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本质目标是反思、调适、改造现有的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内容和方式,以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即维护与实现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与传统的政治和政治学相比,“生态政治是在通晓生态学的基础上,将人类放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背景中,改造传统的政治知识和实践框架,以适应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正是生态政治出现的推动力。将环境问题纳入政治范畴,用生态化的理念来发展并不是一种新颖的路径,它是伴随着生态危机后各国对于本国的环境治理而逐渐形成的。各国都在加强生态政治建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建设已经是我国的大势所趋。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省,建设“生态安徽”也势在必行。

二、安徽地方政府生态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到2005年为止安徽省逐步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体系,保护环境的措施有效实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成一批环境清洁优美、生态循环的城市和乡镇;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力争把安徽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但是我们在面对取得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安徽的生态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安徽是农业大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重,乡土观念、小农思想成为主导。封建主义意识与“左”倾思想合流,共同制约安徽快速发展,导致安徽工业化水平较低,非公有制经济发育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良,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二)地方政府重管理轻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个别地区社会管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政府仍然是一副主人的姿态而不是为群众服务的仆人姿态,这让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民众利益诉求渠道狭窄,社会危机潜伏

目前,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少,没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让群众为自己的权益说话,而政府部门互相推诿。安徽地方的信息网络更新缓慢,群众市场反应的问题像是被扔进大海杳无音讯,甚至有时候群众的利益被侵犯而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被迫走上极端对抗道路,这给社会带来极大隐患。

(四)部门管理混乱,职务交叉导致办事效率低

这个问题不仅是安徽地方存在,很多地方政府亦然。许多不属于政府职责管理范围内的事情,由于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管理混乱,给政府平白增加了不少工作负担;另外在管理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者不能很好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该用社会管理的方式去处理的问题结果被生硬的施以行政的方式去解决,常见的如社团管理;再之,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分工的不明确,职责界定的不明朗,在处理问题上,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安徽地方政府生态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权力垄断与用权扭曲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省作为领先省份开始改革,可是由于种种历史遗留因素,政府仍然把持着很大一部分权力,政府的命令不可违背,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性。政府作为权力的垄断者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政府把持权力是害怕群众会反对政府的地位。

(二)“吃饭财政”与自身利益最大化

政府的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可是由于这个机构是由人组织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自利性。这就是说,政府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在公权私用倾向严重时,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同样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法律规范不健全和社会监督疲软,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行政成本。

(三)脱离社会监控与团队陈旧

安徽是一个刚刚处在转型期的省份,尚有不少重视权力而忽视法律的管理者,他们缺乏生态政治观,公共服务意识、效率观念、公平意识和多样化观念都很差,反之,官僚习气以及僵化的思维与文化观念却久盛不衰。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很多时候所谓的“监督体制”不过是掩人耳目。团队陈旧表现为某些政府组织以落后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系统中的矛盾,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相互尊重,整个团队缺乏战斗力、创新力。

四、生态政治价值的实践与安徽地方政府发展

(一)实行民主自治,促进政府决策的生态化、科学化

要发展生态政治首先要积极鼓励民众参与政治,政府为民众参与政治开辟道路。从选举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为民众提供参与的机会。有效推进决策的生态化和科学化。科学决策已经成为民主政治的目标,政府的决策代表人民的利益,应该聘请决策专家使决策的专业程度加强。决策的生态化对于安徽地方政府的生态政治建设具有领导性的作用,决策生态化才能保障决策实施过程中效益最大化。

(二)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

改变政府的角色定位,由市场参与的主体转换为市场的宏观调控者。改变政府主导下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廉价投入,转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促使企业加强技术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转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提高私人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内在的持续力,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社会公正公平,稳定社会秩序。

(三)创新管理体制,保障社会生活的自主、多元

理顺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能,例如可在一些地方尝试以统筹城乡发展来推动安民惠民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在地方政府成立社会管理创新指挥部,分批建立示范区域,将政府与群众完美结合起来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方面,安徽地方可以建立一些综合的工作中心,主要是利用社会的可利用资源来实现基层社会服务的全民化。可考虑引进社会组织来协同政府处理社会事务,扩大公众参与形成官民合作的状态。

(四)强化环境治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生态政治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是要求政府对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污染问题彻底的处理。可以从改良社会入手来改善自然环境从而指导安徽地方的环境治理,以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和治理力度,大力推行无污染能源的应用,同时发挥安徽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安徽又好又快发展。

[1] 任冰.浅议生态环境与政治生态化[J].山西行政学院报,2007(1).

[2] 胡万中.人与自然的协调[J].青海社会科学,2000(2):16-18.

[3] 张云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4(6):4-8.

[4] 科斯京.生态政治学与全球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 史卫东,刘君德.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区比较研究[J].环境保护,2005(2):52-56.

[6] 谢培秀.安徽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省建设[C].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3-34.

[7] 王金山.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培育风清气正环境[J].领导文萃,2009(17).

猜你喜欢

安徽政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