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心态研究
2014-08-15张海玉周广远
张海玉,周广远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国际地位显著上升。然而,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却面临着无数现实难题: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减弱、老龄化时代遭遇养老困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其中,国民心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不易被察觉却又最不容忽视。中国保钓运动中民众泄愤游行、打砸烧日系车,广东年仅2岁的小悦悦被车撞伤而路过的18人均漠然离去最终导致孩童的死亡,国内一档收视非常火的相亲节目中女嘉宾直言“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俯拾皆是的案例凸显出当前中国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存在着的愤青、缺乏理性、漠然、缺乏信任、拜金等心态。较之20世纪7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这种不良心态在当今社会表现得愈发普遍?中国与其他拥有健康心态的国家相比究竟差在了什么地方?而究竟采取怎样的措施才有利于培育积极的大国心态呢?
一、国民心态与民族精神气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133强调和谐,主张在人们的交际中要以和处世。而中华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无论男女老少,最佳状态便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确如此,中华民族的性格是温文尔雅的,不善争、不善斗,始终保持着“求同存异”的儒雅状态。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湖南人聪明勇敢、性格内敛,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广东人充满朝气与活力,头脑灵活,富于冒险;天津人幽默、豪爽豁达,好交朋友;内蒙古人心底善良、为人敦厚,酒量大;山东人外粗内秀、侠义尚武,人情味浓、讲究孝顺……虽然各个省市各有特色、互有差异,但整体来看,中国人是和善友好的。不过,这更趋向于是对民族精神气质的描述。
国民心态则不同,虽然它和民族精神气质一样,植根于一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但又不仅仅局限在性格、精神等层面,而是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是如何对待他人即外界。[3]中国学者围绕于此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其中关于“国民心态”的定义有多种看法: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邵道生先生认为,“国民心态”与“社会心理”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无多大的本质差别,都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社会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4]2人民日报理论宣传部认为,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5]6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新波指出,国民心态更多地作为日常概念被使用;在不同学科的学术概念中,国民心态与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国民性、民族性格、民风等概念关系密切,甚至经常混用。细究起来,社会心理等概念的外延更广,从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心理来说,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心理因素为媒介而产生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的社会心理”,也包括“无意识的社会心理”;而国民性、国民性格、民风等概念的稳定性、静态性和历史性特征更为突出,往往指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历史凝聚,反映出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为群体一致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比较而言,国民心态仅仅是针对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社会成员而言的,表现出更高的发展性、互动性和现实性特征,比社会心理的外延更窄一些,比国民性、民族性格、民风等的可塑性更强一些,而与就某国而言的社会心态更为接近。[6]78本研究更倾向于王新波先生的定义,同时需要指出国民心态几处显著的特征:
(一)国民心态受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实力的影响
如:唐朝国富民强,百姓胸襟宽广、自信十足,争相进贡的各国使节、兼容并包的宗教、诗人李白气势磅礴的诗歌,都能体现这一点。而清朝末年国势衰微,惨遭列强侵略凌辱,百姓亦自卑怯懦、毫无生机,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迟迟不肯醒来。
(二)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民心态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由于烽火不断、战争不止,中国人不相信政府和政治;面对生存危机和温饱问题,人与人就像狼与狼的关系,甚至还残酷地出现了吃人肉等野蛮现象。[7]62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地位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时的中国人相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相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现了短暂的“有饭同食、有田同耕”。
(三)具有阶段稳定性,即国民心态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
虽然国民心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但这并不代表今年和明年相比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代表今年和50年后相比一定会发生变化。究竟这段时间有多长,谁也不能肯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14-16世纪,以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为标志,西欧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兴起;17-18世纪,欧美各国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由此可以粗略地认为,14-16世纪、17-18世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国家社会转型期的不同历史阶段。
在中国亦是如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社会转型期不仅仅只有一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末清初(17-18世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生产力稳步提高,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3世纪)、明末清初(17-18世纪)、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时期(1949-1956年)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转型的重要标志。
笔者旨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过程和由此带来的进步与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一味追求GDP而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这些问题对中国国民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例,在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支持下,部分弄潮儿开始打破铁饭碗、告别死工资,纷纷下海经商,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在焕发无穷创造力的同时,也自然赚取了不少利润。然而,其中不乏一些没有知识背景、没有强大能力之人,他们只不过用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和勇气抢占先机,占取市场份额。之后,社会出现了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思潮,“金钱”成了人们大肆追逐的目标,也成了不少人奋斗的精神支柱。拜金主义一直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微博(Micro-blog)中炫富的郭美美,她在网络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假装成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一时激怒了国人敏锐的神经。国内一档著名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曾出现一位极度拜金的女嘉宾,她在节目中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这种掺杂着铜臭味的婚恋观可谓将拜金主义发挥到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浮躁之风。2012年8月6日,某国外媒体报道,亚马逊称继两年前美国Kindle电子书的销量超过纸质书后,英国也达到了这个里程碑。在中国亦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以方便、便宜为理由选择电子书,而纸质书市场愈发冷清。同时,“大学老师上课的效果怎么样,很多时候不在于讲的如何,在于学生的手机流量有多少。”这是一位已经站了几十年讲台的老教师的感慨,他在临近退休之时悲哀地发现,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了,“有些学生上课时东倒西歪,吃东西的、睡觉的、玩手机的、说闲话的,都有。”以新浪微博上的一个小故事为例,山西某大学一女生每天早晨起床先要打开手机上的QQ、人人网、微博、飞信,发发帖子冒冒泡,再上淘宝转一圈时针就指向十二点了。①大学教学效果怎么看?看学生的手机流量[EB/OL].http://weibo.com/p/1002062803301701/mblog?is_search=0&visible=0&is_tag=0&profile_ftype=1&page=14#feedtop,2013.因为很多同学不能控制手机和网络带来的欲望,所以国内有些高校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便出台相关政策,甚至规定学生上课不能带手机以保证专心听讲,如果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将处罚相关授课教师。
同时,缺乏诚信、人情冷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中国卫生部于2011年9月6日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并指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因为此前有著名的“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彭宇扶起了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事后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彭宇。从一审到终审,最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撤诉,此后各方三缄其口。
面对这种种问题,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中国人失去良心了吗?”“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哪儿去了?”“中国人是否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三、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国民心态
2006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8]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当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呢?综合来看,自尊自信、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宽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一)自尊自信
中国儒家经典《礼记》较早使用了“自尊”一词:“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9]352意思是不要吹嘘自己做成的事,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法家代表著作《韩非子》中讲到:“重厚自尊,谓之长者。”[10]意思是只有宽厚且自尊才可以成为德高望重之人。因此,自尊作为一种健康的心理,教授我们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的歧视。墨家学派经典著作《墨子》较早使用了“自信”一词:“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11]1指的是君子仕途顺利时不改变他的志向,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庸众之中,也始终没有怨尤之心。因为他们是自信的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名作《战国策目录序》写道“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12]399即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可见,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它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心态中的“自尊自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两军交战,士气最重要。同样,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支持。从1998年军民携手抗洪到2003年全民共御非典,从2008年经历汶川地震在天灾面前众志成城心连心,到同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人人都是志愿者,中国人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情怀。
2.自尊自信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与金钱无关。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你幸福吗?”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结果发现很多坐拥名车豪宅的人,幸福于其是一种奢求;而外出务工人员的幸福却来得很简单很实在。自尊自信亦是如此,也许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没有那么强大,但自信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股独特魅力,与名气、金钱、财富统统无关。
3.自尊自信需要不卑不亢,即说话办事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中国作为一个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度,要想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其国民必须戒除大国中心主义的心态,做到“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2]199,以团结世界各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奋发进取
“奋发”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中有记载:“董卓悖逆,为天下所讐,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13]清朝思想家顾炎武亦在古诗《与人书十三》中写道:“诚得此论而用之,未必无一二才杰之士自兹而奋发也。”因此,“奋发”即精神振作,情绪高涨的意思。关于“进取”一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14]所以,“进取”指的是努力上进,力图有所作为。“国民心态”中的奋发进取应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反对消极悲观主义色彩。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心态应该以顽强拼搏的姿态,或是独善其身为人民服务,或是参与国际事务促进世界和平。而不应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知难而退、灰心丧气。
2.奋发进取是从内心生发的自觉自愿的追求。奋发进取作为一种积极乐观的状态,理应从整个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内心深处生发,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主动采取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而不是迫于外部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已而为之。
3.要想奋发进取,必须杜绝目光短浅和得过且过的心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充斥着权色等各种诱惑,在诱惑面前,国人不能沦为物质、金钱、权力和美女的奴隶,不能为了感官上的刺激和安逸的生活而放弃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取得点滴成绩时不应得过且过、止步不前,而是要坚持“力争上游、奋发图强”的生活状态。
(三)理性平和
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理性”一词: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抽象活动(跟“感性”相对),如理性认识;此外,还有理智的意思,如丧失了理性。[15]与理性相对的不理性,是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根据单一的感性认知而作出片面的总结和处理事件,易受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关于“平和”一词,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乐记》中写道:“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9]238意思是急促的声音挑动欲念,引起人们逆乱的风气,灭绝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厌弃它的。可见,“平和”可用来形容人们的性格或德性,指宁静、温和、不偏激。“国民心态”中的理性平和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成熟的公民意识和理性行为。以发生在2012年9月的中国保钓运动为例,面对日右翼分子购岛闹剧,中国大陆北京、上海、陕西、山东、广东以及香港、台湾多地民间发起反日游行示威。然而,很多国民泄愤游行,打砸烧日系车,并遗憾地造成同胞受伤事件。将“愤青式行为”简单地等同为“爱国”,这是不理智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在虚拟空间办公、交友、购物成为一种时尚。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①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EB/OL].http://tech.163.com/13/0717/13/9407C2DH00094NSI.html,2013.,面对这日趋庞大的群体,为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的一系列网络犯罪,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因素影响,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关于“网络实名制”有很多讨论,对其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暂且不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网民行为才是根本之策。
理性平和需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其实对转型期的中国国民亦是一种启示,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四)开放宽容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六九回写道:“宋江先叫开放大牢,救出史进。”[16]此处“开放”指使关闭着的打开;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楔子中写道:“正在迷恋之际,恰值丫鬟送面水叩门。秀娥轻轻的上槅子,开放丫鬟。”[17]此处“开放”指敞开,允许入内。所以,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既指解除闭关锁国的状态,同时也指敞开胸怀容纳外来文明、接受文化冲击。关于“宽容”一词,道家经典著作《庄子·天下》讲到:“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18]意为对事物时常宽恕容忍,不与别人计较,可谓到极致了。纪传体史书《宋书·郑鲜之传》讲到:“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19]所以,“宽容”有宽厚能容忍、包容、原谅、不计较等意思。关于国民心态中的“开放包容”有以下几重解释: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打破封闭、走出自我。当前中国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怀抱世界,认真聆听世界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打破“井底之蛙”的局限,以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弃其糟粕”既要在吸收他人之长的同时剔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又要借他人优秀之力剔除自身不协调的落后部分。
3.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在团结协作、共存共赢的意识下,在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气度中,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冷静对待褒奖和赞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尊重外来文明,不随意评判对方,亦不随意给对方贴标签。
四、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何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5],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既然转型期的中国国民理应保持自尊自信、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那么,又该如何培育这种健康心态以应对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的各种问题呢?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0]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安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才有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匮乏,百废待兴。中华儿女从战争的废墟中顽强地站起,虽怀揣希望、众志成城,但依然笼罩在贫困和落后的阴霾中;虽不屈居人后,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自卑。相比之下,改革开放,春雷乍响,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与国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不卑不亢、从容淡定,能够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外界,也能够理性接受外界的褒奖与批判,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可见,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影响一国国民心态的重要因素。
(二)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成熟发展和有效进步。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在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程度远大于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富起来的人拥有了更多的机遇,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而后富的人却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下,错失良机、空留遗憾。
因为贫富差距过大,中国民间出现了“仇富”心理,以及对“官员”的不满。2012年8月26日,时任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的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网,引发争议并被网友指出有多块名表,因中文“手表”与“表哥”两个词语有共同的组成部分,因此杨达才被网友戏称为“表哥”;8月30日,西安中级人民法院在3号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杨达才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同年9月5日获刑14年。这是“仇官”心理在反腐倡廉路上取得的骄人成绩。然而,更多的时候,国民的“仇富”心理、“仇官”心理是无来由的,例如当城管(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与小贩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中国人倾向于同情弱势群体——小贩,而苛责城管;尽管事情的发展有时候并非如此。
然而,值得国人庆幸的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上台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力度,通过“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让国民看到了希望。
(三)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22]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确如此,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开始,不仅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更应着眼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良好习惯的养成、遵纪守法的认同以及思想品德的完善。
此外,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体育活动,以提高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实施机构有文化馆(宫)、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电影院、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业余体校等。当前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社会教育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同时,国家设立9月20日为“公民道德日”,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在这一天隆重揭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选拔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 个类型。作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旨在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扛起民族前进的大旗,我们深知“路漫漫而修远兮”。[23]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上,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自尊自信、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辉煌,谱写璀璨“中国梦”的新华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5.
[2]论语[M].金良年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张文红.复兴路上的国民心态——中国国民心态之谦谦君子或咄咄逼人[J].领导文萃2011(9).
[4]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2.
[5]任理轩.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6]王新波.积极国民心态的探究、测评与引导:当代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使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7):78.
[7]宋致新.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62.
[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9]刘波,王川.礼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0]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647.
[11]武振玉,彭飞.墨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
[12]熊礼汇.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99.
[13]陈寿著,裴松之.三国志(上册)[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0:378-379.
[14]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302.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0.
[16]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548.
[17]冯梦龙.醒世恒言[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369.
[18]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378.
[19]沈约.宋书(六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96.
[20]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1:386.
[21]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M].胡光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张涛,王继雄.三字经·千字文:全注译鉴赏读本[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7.
[23]吕正惠.泽畔的悲歌:楚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