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内胆管细胞癌45例CT诊断临床分析

2014-08-15解永彬

当代临床医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末梢肝门胆管癌

解永彬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63515)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其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和末梢型胆管癌两种。早期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一旦确诊绝大多数是中晚期,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均有较大影响[1]。因此采取准确度高的方法进行检测能够有助于医生选择治疗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延长其寿命。本文就16层螺旋CT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45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25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0±2.0)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不明显,除少数患者存在腹部疼痛、肝大等症状,其余患者无明显症状,均是为体检过程中发现。

1.2 检查方法对本文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时患者采取仰卧位,于一次性屏气时间内进行扫描,先对其进行常规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前,先对患者推注约75ml的非离子造影剂,推注速度约为5ml/s。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流为200mA,电压为100kV,层厚为1-2mm。对扫描图像进行重建与处理,以便获得完整的图像。所有图像由2名以上的主治医生进行分析,并对其诊断结构进行记录[2]。

1.3 评价标准 对存在肿瘤的患者的肿瘤部位、范围以及侵犯程度等,并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以了解CT检查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 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本文45例患者通过CT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共40例,其中初期末梢型胆管癌共11例,晚期末梢型胆管癌共19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共10例。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可得,诊断准确率为88.9%。

2.2 影像学表现 末梢型胆管癌的CT表现主要为平扫时呈现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但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边缘增强,中心为高密度,并伴有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进行平扫时可见肝门部存在低密度肿块影,边界不清晰,形状不规则;进行增强扫描时可见肿块不均匀性强化,肝内胆管扩张。

3 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肿瘤,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肝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通常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死亡率高,预后质量差,生活受到极大影响[3]。因此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能够帮助医生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从而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其生活质量。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16层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诊断准确率为88.9%,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征象主要可分为末梢型胆管癌与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两种,末梢型胆管癌主要为平扫时呈现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时可见低密度环;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则平扫时可见肝门部低密度肿块影,且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时可见肝内胆管扩张,肿块强度不均匀。

综上所述,采用16层螺旋CT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且准确性较高,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治疗方式的选择。除此之外,16层螺旋CT扫描还具有无创性、患者耐受性佳、操作简单、检查快速、图像清晰等显著性优点,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1]谢淑霞.肝胆疾病影像诊断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2 -139.

[2]罗明月,单鸿,姜在波,等.多层CT对肝细胞癌动门脉分流诊断能力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9,26(4):231-233.

[3]刘成磊,杨立民.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86-2788.

猜你喜欢

末梢肝门胆管癌
肝脏里的胆管癌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综合诊断研究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CXCL1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肝门部胆管癌47例临床分析
肝门胆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