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2014-08-15余瑞瑞
余瑞瑞
(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听、说、读、写、译是五项基本技能。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且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二语学习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母语迁移的影响。译文往往带有很明显的母语痕迹。本文将从词汇迁移和句法迁移的角度来阐述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1 语言迁移的定义
关于“迁移”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H.Ellis(1965)认为迁移是“任务A 的学习会对任务B 的学习产生的影响的一种假说。”James对迁移的定义只是把Ellis定义中的“任务A、B”换成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Odlin(1989)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并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迁移包括两大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王亚同(2000)认为“当先前的知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任务,也即是说,之前的知识能正确运用在现在的任务中时就会出现正迁移”。当母语和目的语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和规则时,迁移有利于知识的习得。现在普遍被接受的语言迁移的四种表现形式是:母语促进作用、错误使用、回避使用、过度使用(Ellis,1994)。其中,母语促进作用是正迁移;错误使用、回避使用和过度使用是负迁移。
2 母语迁移在翻译中的体现
2.1 在词汇层面上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母语迁移对翻译影响最大的就是如何选择适当的词。由于受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做翻译时,二语初学者很难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一个恰当、相对应的词。在词汇层面上,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字对字的翻译”和“假朋友”现象。
字对字的翻译是二语初学者最常使用的语言策略。不可否认,英语和汉语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在某些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关于“the Milk Way”的翻译就闹了笑话。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有译者就使用了字对字翻译策略:“milk”对应的是“牛奶”,“way”对应的是“路”,将其译为“牛奶路”。如果动手查一下字典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银河系”。
假朋友这一概念源自于法语中的“faux aims”,指的是二语学习者会错误地将他们母语中的一些词假定等于第二语言里的一些词。两种语言中词形结构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者字面意思相同的词,他们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用法、搭配有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英语中的“blue”除了表示颜色“蓝色”外,还可以表示“沮丧、忧郁”。有些同学没有弄清这个单词的内涵意义,轻易地将“I feel blue”翻译成“我觉得是蓝色”,而实际上表达的是“我很沮丧”。再比如,汉语中我们常说的“大雨”、“大风”、“大雾”,由于搭配习惯的不同,我们不能将它们一概译成“big rain”、“big wind”、“big fog”,因 为 在 英 语 中“big”是 不 能 与“rain”,“wind”,“fog”来 搭 配 的,而 只 能 译 成“heavy rain”,“strong wind”和“thick fog”。
2.2 在句法层面上母语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在句法层面上,英语重形合,有人称、单复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汉语重意合,意定形随,不存在人称、单复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句法层面上很多初学者很容易在词序、反意疑问句和被动句方面犯错误。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2.1 词序
Dulay,Burt and Krashen(1982)指出词序错误在很多时候都是译者根据自己的母语进行字对字的翻译产生的。在母语正迁移的影响下,二语初学者能很容易地将“我有一本书”正确地译为”I have a book”。因为,英语和汉语都有主谓宾结构。但是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下,很多二语学习者创造了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句子。例如,汉语的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语序是一样的,不存在WH-类的特殊疑问句,而且将陈述句变成一般疑问句时,也无需像英语那样将助动词或be动词提前。因此,二语初学者往往会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译成Why this situation exist?”,而忘记在“this situation”之前加上助动词。
除了疑问句的语序,初学者容易出错外,定语和状语的语序也是初学者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
原文:从杭州 坐旅游车 向西南方向走 大约二小时左右 可以到达 一个叫瑶琳的 旅游胜地。
译文:There is a tourism attraction called Yaolin which you can reach in about two hours by going southwest by tourist bus from Hangzhou.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原文有五个状语。汉语倾向于把大量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这恰好与目的语英语的顺序相反。
2.2.2 反意疑问句
反义疑问句通常表示提问人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没有把握,需要对方证实。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陈述句和一个简短的疑问句。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因此许多二语初学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对此类问句的回答很困惑。由于英语崇法遵形,汉语尚理守意,当使用“yes”和“no”来回答此类问题时,西方人通常会根据事实以及语言的“一致性”来进行做答,而中国人则会根据提出问题的不同方式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
原文:His sister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did she?
Yes,she did.
译文:他妹妹没有参加会议,是吗?
不,她参加了。
事实上,他的妹妹参加了舞会,因此在用英文回答时,应尊重事实,回答成“she did”,同时为了“崇法遵形”,即和“she did”保持一致,前面必须用“Yes”。在把这句话译成汉语时,“Yes”应当反翻译成“不”,因为汉语尚理守意,“不”是对问句中的“没有”进行的否定。
2.2.3 被动句
英语中,被动句是使用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来表达的。其中,不仅涉及到词形的变化,还涉及到句法的变化。而汉语的动词则不能表达被动的意义,常使用“被”、“叫”、“让”、“给”、“受”等介词来表示被动。汉语的被动意义是由主动语态表达的。例如:“泰山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完美地融为一体。”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初学者会把“泰山”看做主语,将其译为“Mount Tai blends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to a unity.”而事实上,“泰山”不是一个人不具有融合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能力。因此,应 将 其 译 为“Mount Tai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kind of mountain resort where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再比如“门开了”,根据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会将其翻译为“The door opens”。对于这句翻译英语西方人会很困惑,因为门自己不会开,它应该是由人、风或者其它具有主动性的动作者把它推开。因此,这句话应该译为“The door was opened”。
3 母语迁移的建议
3.1 强化语块记忆
语块是存储在大脑中,可以直接提取、使用的语法化的块状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应该以“块”的形式来记忆语言。当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时,他们提取的是一连串的词,而不是单个的单词。如果他们提取不出一个固定的搭配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语法规则进行“创造”,而这种“创造”往往会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词汇搭配错误中,34.14%是由知识的错误造成的,42.17%是由知识的缺乏造成的(范烨,2002)。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注重语块的学习,尽可能多地记忆语块,特别是那些在翻译中常用的语块,不仅可以避免母语负迁移,而且可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3.2 增强语言输入
要想克服母语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二语学习者应该多接触一些原汁原味的知识,增加语言输入,改变母语思维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多读一些英文原著、报纸、杂志,多听一些英文歌曲、广播,多看一些英文电影,多背诵、记忆一些名言名句,多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来不断地强化语言输入,增强语感。
3.3 充分利用字典
字典是我们准确使用语言的好帮手。New-mark(1981)指出,学生在翻译过程遇到生单词或者词组时必须去查字典,以避免“假朋友”的现象。一些双语字典中不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误译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的去原语字典中查找。因此,二语学习者在翻译过程,充分使用字典能提高译文的质量。
4 结 语
在翻译过程,促进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语学习者应该多读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书籍,改变母语思维模式,多记忆一些地道的表达方式,勤于查字典,并且要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质量。
1 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2002(02):19-24.
2 王亚同.中美大学生作文模型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1):59-63.
3 Dulay,H.,M.Burt and S.Krashen Language Tw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 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York:Macmillan,1965.
5 James,C.Constra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
6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7 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8 Rod,Ellis.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