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恩来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贡献
2014-08-15秦颖慧
田 军,秦颖慧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江苏 淮安223005)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上,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1](P23)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人民民主的坚定信心。
关于协商民主制度,大部分人关注的主要是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与理论,而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及指导原则关注比较少。其实,这一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无论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后26年的总理生涯中,他总是以身作则,积极发扬协商民主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种品质,是周恩来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周恩来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发展的杰出贡献。总结周恩来的这些贡献,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精神,以及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拟从2个方面去探讨。
一、周恩来在建国前对协商民主原则的实践与探索
(一)在工作中运用协商民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在探索中践行着协商民主这一准则。其中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就是协商民主原则最直接的体现。共产党无论与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都采取与对方平等协商的态度,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周恩来在工作中总是审时度势,积极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他人主动关心、真诚帮助,先与对方建立友好关系,赢得双方的信任与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协商解决问题。这也成为周恩来的一个工作风格,这种风格,就是一种协商民主的风格。跟周恩来打过交道的人总有这样一个印象:与周恩来共事总是愉快的。在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过程中,周恩来就巧妙地利用协商民主原则,最后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1922年6月,为了争取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主张》中明确声明,“共产党愿与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2](P34),“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2](P34)。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明确提出愿同国民党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联合战线的主张。
为了进一步促成国共的合作,1922年,中共派遣周恩来作为旅欧支部和旅欧共青团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在法国以实际行动推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国民党总部派王京岐到法国筹组国民党旅欧支部。王京岐到了法国,周恩来主动与他取得联系,大力帮助王京岐开展工作,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后,周恩来等3人代表旅欧共青团到里昂与王京岐商谈,并达成协议,旅欧共青团80多名团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旅欧组织,由此,国民党驻欧组织日益健全,队伍迅速扩大。周恩来、尹宽还被委派担任了国民党分部的筹备员。为了给予王京岐更多的协助,周恩来又以筹备员的身份,积极筹组国民党巴黎分部、马赛分部,接着在比利时、德国也先后建立了支部。
为此,王京岐深受感动,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对热情支持自己工作的周恩来评价很高。
(二)在思想上倡导协商民主理念
周恩来不仅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协商民主的精神,在思想上也积极倡导这一理念。
1924年2月15日,周恩来自法国归国前夕,在《赤光》杂志上发表了《革命救国论》一文,分析了中国革命运动敌我友3个方面的力量,论述了国共合作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指出只有国共合作,才能统率5种势力进行国民革命,阐明了建立国内国际大联合的必要性等问题,是一篇较早的论述统一战线的重要文献。
抗战爆发前后,在与国民党的历次谈判中,周恩来采取了既斗争又团结的策略,在协商中解决问题,显示了他高超的协调能力。如在西安事变后与国民党谈判的过程中,周恩来坦率地申明了共产党的四项保证:“(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四)取消红军名义和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3](P77)。宣言中的四项保证,是中共对国民党政府的一个重大的让步,在当时的形势下,这种让步是必要的和许可的,是建立在两党求同存异、抗击共同的敌人基础之上的,唯有如此,才能根据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变化而改变国内2个政权敌对的状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种协商中的让步,迫使国民党放弃了内战、独裁和消极抗日的摇摆政策,共产党则抛弃了2个政党对立的对策。最终形成了两党共同领导抗日的大局。“我们以后者换得前者,重新与国民党合作,为救亡而奋斗。”[4](P238)
周恩来这种协商与合作的工作方式,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民主精神,最终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9年8月共产党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方法和守则(提纲)》中,周恩来指出,要宣传科学思想、民族解放思想、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民族美德与优良传统。这一主张反映了周恩来不但亲身实践协商民主思想,而且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思想,并进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三)协商民主的目的是为了全民族利益
在协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周恩来总是以全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国民党的张冲,早年反共,曾经陷害过周恩来,周恩来与他既有公仇又有私仇。在抗战时期,张冲是国民党与中共之间的联络代表,周恩来豁达大度,不计前嫌,与张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冲病逝,周恩来深为哀悼,亲自参加追悼会,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表达了对这位国民党朋友的深深哀思。
周恩来胸怀广阔,光明磊落,通情达理,赤诚待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就是对于持错误意见者,也能耐心说理,不强加于人;哪怕是敌对意见,也能在分歧中寻找共同点,找到合作沟通的切入点。难得的是,他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始终坚持这种民主作风和民主精神。因此,周恩来在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智慧给我们树立了协商民主的楷模,同时也为协商民主制度奠定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
周恩来最经常的工作方式是同各党派的代表人物保持密切的联系,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时事座谈会、聚餐会等),以及个别交谈,同他们一起讨论国内外形势,共商抗日救国大计,灵活地阐述党的政策。对朋友好的意见,总是认真倾听并及时向党中央反映,并在工作中加以采纳。如皖南事变前,中共对国民党“让一步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的意见,就是周恩来听取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后向党中央提出来的。
(四)在协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协商方法
在协商的过程中,周恩来既把握原则的严肃性与坚定性,又坚持策略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与共产党的关系怎样,周恩来对别人总是尊重为先,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敌对的意见也是认真倾听,让对方把话说完。在协商的过程中,由于各方的立场、觉悟和水平差异很大,产生矛盾也是在所难免,每当这个时候,周恩来总是能够敏锐地找出双方的共同点,积极沟通,耐心帮助,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立足于推动矛盾的解决。
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中,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的同时,周恩来主张互相商量,解决具体问题。周恩来在协商的过程中,既坚持了协商的目的性,又发挥了协商的民主性,他在协商的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润物无声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对方,最终达成了问题的解决。因此,周恩来不仅在工作方法上给协商民主原则做出了示范,而且在思想上也引领了这一理念。
周恩来在国统区长期领导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为了争取各民主人士向共产党靠拢,以壮大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无论平常的往来还是遇到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周恩来总是能够与对方坦然交心,完全平等地协商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认识,从不把个人的意见强加于人。正如胡厥文老人所说,“他所凭借的是坚定的信念、明澈的思想、宽阔的胸怀、巧妙的论对和自己的模范行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之折服。”[5](P18)
关于如何处理好民主与协商的关系,1946年1月周恩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四要四不要”的民主协商原则:“第一点,要互相承认,不要互相敌视”“第二点,要互相商量,不要独断”“第三点,要互相让步,不要独霸”“第四点,要互相竞赛,不要互相抵消”[6](P111-113)。
周恩来提出的这些原则有力地推动了中共与国民党和其他各党派民主人士之间的协商沟通,激励了各党派的协商参与意识,使谈判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周恩来在协商的过程中总是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这种协商是一种民主的协商,没有一点以自我为主的倾向。
二、周恩来在建国后对协商民主原则的实践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成为执政党,周恩来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依然保持着他那崇高的民主风范,在协商民主制度化等方面都在积极努力着。
(一)积极倡导和促成协商民主制度化
建国后,共产党的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协商民主原则的具体化。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以前,周恩来就指出民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特点。他说:“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前经过多方协商和酝酿,使大家都对要讨论决定的东西事先有个认识和了解,然后再拿到会议上去讨论决定,达成共同的协议。”[6](P129)
周恩来经常强调民主协商的重要性,指出:“民主协商原则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精神。这种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不重形式上的多数少数,主要在于事先协商和反复讨论,达成一致。”[6](P134)
建国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政权机关的作用后,在如何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方面,周恩来指出:“我们要吸收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要善于和这些人一起协商,团结他们。这样,政治协商会议才能前进,才能有利于国家建设。”[6](P262)
关于人民政协的职能,周恩来提出,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政协会议还将对中央政府的工作起协商、参谋和推动的作用。”[6](P146)
周恩来指出,人民政协要多方面团结各方力量,要学会与不同观点、不同利益需求的人协商议事、解决问题。周恩来要求人民政协要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经常组织一些学术性的报告和讨论会议,为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实际的依据。
(二)倡导按照协商民主制度办事
周恩来要求党员干部在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交往中,应发扬共产党历来倡导的民主协商精神。他自己在这方面更堪称楷模。
与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协商议事的过程中,周恩来与他人总是平等相处,认真听取对方意见,积极采纳朋友的正确意见。对错误的意见,从不采取指责、教训态度,不把党的方针政策强加于人,而是以理服人,以诚感人,循循善诱,商量探讨,使对方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周恩来经常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一起协商国家大事,在对有关的重大事务作出决策之前,他总是先邀请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倾听各方面意见,与大家进行协商,然后再拿到会议上讨论和决定。“有了民主党派,便于他们学习,便于他们把各个阶级的意见反映给我们,在政治上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同我们合作和配合,有些工作他们去做有时比我们更有效,在国际上也有影响。”[6](P172)
总理教导共产党员要与人平等相处,学会协商,决不能居高临下。“共产党对多党合作领导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形式。这种协商应该做到非常细致,体现民主、平等,讲究实效,否则,我们与民主人士之间就会有一座精神的墙隔着,妨碍民主集中制的贯彻。”[7](P392-393)
(三)主张从战略上认识协商民主
周恩来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到了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兴衰的战略高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处处发扬民主精神。周恩来认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虽然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但由于长期以来专制思想的种种影响,以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这个权力相当集中,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忽视民主,造成集权,所以要不断扩大民主,广开言路,鼓励人民群众讲话。
1956年,周恩来在《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阶级。”[7](P207)“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7](P207)“所以我们要时常警惕,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7](P207)“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互相监督,不扩大民主,是不可能做得好的”[6](P351)。他提倡“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彼此讨论、研究、切磋,以求得更好的认识,求得更符合于真理,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8](P280-281)
(四)主张用协商的态度解决问题
周恩来提倡的协商民主,不只是共产党要与其他党派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而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以协商的态度去解决。可见,他认为的协商不仅大事要协商,小事也要协商。不搞一党专制,不搞个人专权,不搞一己独断,只有这种协商才是民主的。“各党派有事找统战部商量,也是需要的。各党派朋友间也要互相商量。”[6](P390)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周恩来主张“有关改革的问题,要根据群众的意愿,经过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协商,取得上层人士同意后再去进行。”[6](P325)
1975年5月,总理在患重病期间,还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组织爱国人士外出参观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此类参观人员,如尚未与他们协商就突然宣布,仍应分别约他们座谈一次,取得他们同意后再定,以示我们历来主张的民主协商精神。”[6](P452)
周恩来不但实践着、宣传着协商民主思想,而且还在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如《要坚持民主协商》等等,仅《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就收编建国后的同类著作39篇。可以说,周恩来参与倡导的协商民主理论,内容极其丰富,范围非常广大,涉及内政外交的各个层面,使马克思协商民主理论得到了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特色。
三、结语
从周恩来革命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就是协商的一生,他总是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别人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他不仅为协商民主树立了典范,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经验。因此,周恩来堪称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这种民主作风是周恩来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他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盏导航灯,为中国民主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协商民主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郑思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J].中国统一战线,2004(1):34-34.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王均寅.周恩来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卓越贡献[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17-18.
[6]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论人民政协[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赵国付,胡相峰.周恩来协商民主实践视阈与民主协商原则[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