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兼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路

2014-08-15单振生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理论大学生

单振生

(池州学院教育系,安徽 池州247000)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P1-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至1989年间,一些归国的留学人员在大学生中发起了心理咨询运动。1985年6月,第1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之后的近30年间,我国高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机构。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影响因素及调适,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成因与对策,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等多个方面或侧面,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理论实证研究的发展过程。

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际在现实中往往以一对冲突的姿态出现。本文拟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际冲突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要求、实际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其现实出路,以期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工作实际的共赢。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和理论要求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初衷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矛盾性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理论上,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描述如下:

第一,工作宗旨的教育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宗旨概括而言可以分为教育取向和问题取向两大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工作宗旨理应对应于教育取向,即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这一宗旨不仅符合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而且顺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工作目标的人性关注。与教育取向工作宗旨相对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为对大学生的人性关注。理论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主要工作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工作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总而言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对大学生的人性关注。

第三,工作机构的独立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高校而言是一个全校性工作。其工作对象涉及全校学生,其机构职能涉及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各教学单位等众多职能部门,其工作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论而言,高校应在校级架构下独立设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机构,这一方面有利于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协调有关机构和部门的关系。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明确要求“要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3]。

第四,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工作,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是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部在有关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4]同时,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和要求,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的合格标准为1∶5 000。

第五,工作条件的完备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条件的完备性是保证其实效性的物质环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门工作场所、专业软硬件设施、专项经费投入等完备的工作条件。教育部在有关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建设……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和心理健康类书籍等心理健康教育产品”[4]。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初衷和理论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照当初设想和理论要求的那样发挥作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宗旨的问题取向。与理论要求的教育取向工作宗旨相对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工作宗旨是问题取向,即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为宗旨。从高校的发展稳定和可能给大学生造成的潜在伤害看,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更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问题取向的工作宗旨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注重对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进而忽视了对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积极关注与主动培养,既不符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第二,工作目标的维护稳定。与问题取向工作宗旨相对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为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前所述,人性关注理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仅是其附加功能。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考察,不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不排斥对人性的关注,但目标主要着眼于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2]。其典型的现象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与“突发事件”的高关联性现象,具体表现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的高强化、一般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低强化、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不强化现象。

第三,工作机构的依附性。笔者曾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安徽省20所高校和其他省30所高校。调查发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如果把学校作为一级机构的话,只有安徽省的1所高校单独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二级机构(正处级),多数高校是在学生处、教育系、心理系等某二级机构下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机构,个别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处、教育系、心理系等某二级机构中某一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如此就出现了“挂靠在心理系隶属于学生处”等一些非常奇怪的表述。如在某高校2011年印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第三条的表述为“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是具体组织安排全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机构,隶属于学生处,挂靠在教育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依附性过高,受到学校的多重领导,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立、协调开展,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的全体性、工作内容的全面性和工作职能的综合性。

第四,工作队伍的兼职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从业人员要么是“半路出家”,要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形成了“以兼职教师为骨干,以学生工作负责人、专兼职辅导员为主体,以学生为辅助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笔者通过对上述50所高校的电话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兼职教师占87.3%,专职教师仅占12.7%。同上,在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第6条的表述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职队伍。其中,专职教师的人数达到2人及以上。”而该校的在校生人数接近15 000人,作为有一定规划意义存在的《实施方案》专职教师数尚不能达到1∶5 000的合格标准,在工作实际中其专职教师的数量更是不言自明。专职教师太少,兼职教师的管理、专业、培训等比较分散,已成为当前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

第五,工作条件的短缺性。调查表明,“一间办公室,一间个体咨询室,一间团体咨询室”以及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常见的“标准配置”。所调查的50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院校工作场所的舒适性和私密性不足,功能配置不完善,多数拥有2至3间专门用房,少数拥有4至5间专门用房,个别拥有1间甚至没有专门用房;经费不足是普遍问题,有的有专项或单列等固定经费投入,有的没有固定经费投入,经费投入的总量和标准因校而异;设备不完善是普遍现象,有的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椅、一台办公电脑和一个测量软件”。总体来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比较简陋、工作条件比较短缺,既不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也无法满足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需求。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成因分析

近30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有限的作用相对于工作开展的初衷和理想而言尚存在不小差距,在其实践层面也出现前面所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的局限。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工作。首先,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往往将心理问题神秘化,将心理障碍等同于精神疾病;其次,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步较晚,人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最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长期以来许多问题不被认为是由心理问题所导致,而是由思想品德问题所引发。种种原因导致人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如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服务,从而忽视了教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只要大学生不出事,高校稳定发展就万事大吉了,从而忽视了人性关注等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推动因素不是思想认识,更多的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权威和学生突发事件的实际推动。由于认识的不到位,甚至错位,导致高校心健康教育工作宗旨取向不明确、目标定位不准确、组织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组织协调性差等等诸多问题的产生,也导致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现象的客观存在。

第二,外部环境的制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外部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影响并制约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观念和认识;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的改善;政府人事编制部门未能及时核编,缺编、超编现象成为大多数高校当前的共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国家缺少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系统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未纳入职称评定系列,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发展;主管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务的专业督导力度欠缺,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外驱力受挫等等。

第三,自身因素的限制。不同高校的历史基础、地域分布、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等各不相同,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限制因素也因校而异。调查显示,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共同性因素包括: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咨询做起,咨询辅导式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水到渠成,不利于教育性工作宗旨的养成和教育式模式的建构;多数高校将教学工作定为中心工作,将教学基本保障条件的改善作为其首要任务,教学资源客观不足,领导认识程度不一,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分配、场地及功能配置、经费投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因筹备或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教育力量所在单位不同,也导致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不同归属。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暴露出了诸多不足。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和不足就彻底否定其存在价值,更不能因噎废食、一废了之。而应该努力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尽力去完善,让其在现实中发挥其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要求、实际问题及其成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完善。

第一,端正认识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被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被视为高校开展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在高校德育研究的范畴下来研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目标、内容、性质、方法、途径和师资等各个方面均会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德育的补充,把它纳入德育工作体系的做法十分不妥”[5]。为此,应端正认识理念,在整个教育领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为高校教育的大范畴,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高度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高校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6]。

第二,改善客观环境。社会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端正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从总体上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国家要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纳入职称评定系列;政府人事编制部门要及时开展高校核编工作,并进一步明确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教师的编制数量;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高校的类别和层次,分类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各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来源渠道,最低经费投入量,最少专职教师数量和专职队伍结构,最小场地设置,最基本功能配置和设备配置,并定期开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项督导。

第三,完善自身因素。高校的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高度上,树立教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宗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明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要在校级架构下,设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并“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6],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性场地、专业化设备,并完善其功能配置;引进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要从学校层面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经费投入的总量和标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

五、结语

“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7]。从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出发,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要求、实际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其现实出路,其主旨不是批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不在于评判实际水平的高低,而是要倡导理论研究要有务实精神,实际工作要以理论为指导。理论高于实际,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应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只有正视理论和实际的冲突,才能在理论和实际的交互作用中,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和工作实际的共赢。

[1]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纺织教育,2010,25(1):66-78.

[3]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2_zcwj/201209/xxgk_142393.html.2005-01-13.

[4]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20/201001/76892.html

[5]吴永堂.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德育化的探讨[J].学周刊,2012(12):34-34.

[6]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闫顺利.理论与实际关系的辩证解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1-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