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中的慕课的运用
2014-08-15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慕课”(MOOC)发源于高等教育的授课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大规模(以至于学生能相互学习并参与建设课程)、公开(免费)、在线(网络)为主,其具体的概念和形式还在不断演化中。而“慕课”在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否适用、应该如何实施最为有效,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运用到基础教育时,慕课中的一部分理念值得采纳推广,而另一部分值得调整。其中,值得采纳推广的理念包括:
1.保留竞争:同一门课程不限于一个版本,以便各普通学校通过比较而自由选择(而非行政命令);
2.集中力量:仅由优秀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制课团队。如果让所有的学校都各自制作课程,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3.高质媒体:考虑到目前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音视频和课件都应具有超清级别(720P)以上的宽屏质量,并提供多种清晰度的版本——这已经不是瓶颈,而是基本要求;
4.视频序列:“短视频序列与即时小测试相互交织”为主的形式,非常符合青少年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和高度兴奋的特点。而视频的间歇迫使学生必须在理解之后才能继续完成后续课业,这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对学习进度有清楚的了解。
5.广域横比:统一平台的横比,可以快速使学生、学校了解自身在全国的水平。进而使得以往耗时耗力的统考、摸底等做法慢慢失去必要性。
6.自动统计:“慕课”中的“大数据”一环,能够清晰记录和呈现学生在每道作业、每道视频间小测题目上的迟疑时间、出错比例,以及为此而返回视频重新观看的过程。这能为中小学教师清晰了解各位学生的学习缺陷而提供极有利、全面的信息。
7.四重反馈:“小测、作业、考试、课程市场”构成了四重反馈:小测能在“十分钟”的量级上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情况;作业在“天”的量级上使得教师和学生意识到教学的情况;考试在“学期”的量级上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了解教学的情况;课程市场在“若干年”的量级上,通过竞争和淘汰,提升教学水平。
需要调整和发展的部分:
1.监督观看:目前的主流“慕课”是学生自主选课、自觉听课。但对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直接放弃教师监管,现阶段执行起来风险太大。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看下、在教室中观看视频。然而视频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力而暂停、重复观看视频,甚至在做不出题目时重复回放”是更为理想的目标。综合起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全班学生同看一个电视屏幕;而经济条件较好、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每个学生使用各自的平板电脑(以自己控制不同的观看进度),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翻转课堂”:在视频授课实现均质化教学的条件下,“翻转课堂”(教室里的教师主要负责讨论、引导、扩展性的交互教学,而非讲课部分)是一种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学习深度的良好手段。限于师生比例,高教的“慕课”不可能广泛采用线下授课;而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允许采用“翻转课堂”,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
3.允许离线:目前的“慕课”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的威力而实现廉价的推广,得利最丰的是网络基础设施良好的现代城市中的人群。出于国家基础教育公平化的目的,课程的受益者更应该包括缺乏网络接入条件的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考虑到基础教育的时效性并不那么强,完全可以采用“以移动硬盘为授课载体”的教学形式,不必追求“异地同时授课”的形式。
4.利益激励:作为国家行为的基础教育,在基本教学素材(视频、基本题集)部分,应要求是免费的。除了相关教材的版权收益之外,也应该允许甚至倡导“课程提供者可以有偿发行辅助素材”,作为其免费制作课程的利益驱动力。
5.教师培训:在视频授课的内容中,应该包含“面向学生”的部分和“面向教师”的部分;甚至从内容含量上,后者更多。同时,可以以地区的形式组织教师的培训,以交流翻转课堂的实施经验。
总之,“慕课”形式用于基础教育,将能提升全国教育水平的底线。虽然短期内最为受益的是网络基建较好地区的普通中小学生,但只要国家给予长期持续的支持,偏远穷地区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但具体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实施技巧等),还有待集思广益,在实施中不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