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东民间音乐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4-08-15常宇杰李英武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河东民间文化遗产

常宇杰,李英武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运城044000)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1]443(以下简称《公约》),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2]我们说,《公约》内涵十分丰富,广泛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的是,《公约》强调了政府、群体和个人行为,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应汇集全社会力量而形成合力,为保护人类文化做出新贡献。

古河东地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和人文底蕴。新中国成立之后,流传晋南一带的民歌、戏曲、歌舞、曲艺以及民间器乐异彩纷呈,精品佳作不胜枚举。如蒲剧艺术、说唱艺术、绛州鼓乐……均被称作民间艺术中的奇葩。在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处于大转型时期,由于古朴的地方民间音乐难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无法回答现代人为求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又受到以快节奏的转换和电子传媒多样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形式的猛烈冲击,许多民间音乐品种风光不再,甚至逐步走向衰亡。保护珍贵而又古老的地方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下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运城学院作为河东教育综合性、多功能并举的高等学府,设有专业的音乐系。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河东地区民间音乐,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课题。

一、“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十多年来,出于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运城学院音乐系在保护、传承河东地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先后出版《河东民间说唱研究》《晋南眉户音乐》《河东道情研究》等多部专著,开设有《晋南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积极引导音乐系大学生毕业论文关注本土民间音乐的选题等,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对本土音乐的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晋南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的学时仅为一个学期,严重不足;尤为重要的是当前该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给本土音乐的教学造成很大缺失。该课程仍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种单一模式。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地方民间音乐来说,学生更需要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感性知识,而目前这种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无疑使实际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大学生学习本土民间音乐一个学期结业时,能够唱出一两首当地民歌,演奏一两种民间器乐,会表演当地曲艺、演唱地方戏曲的同学,寥寥无几。

从更深层次上来看,老师讲授、学生听记,基本属于课堂灌输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对地方民间音乐进行积极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研究,没有给地方民间音乐以新生的智力资源支撑,比如保护工作如何展开?保护对象是作品还是艺人?抑或是与之相关的民俗?对这些遗产的保护采取封闭式还是开放式?文化保护工作当中,如何处理好地方音乐艺术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等。总之,地方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文化资源的积极培育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我校开设《晋南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的意义何在?我们认为该课程多半流于形式,充其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价值不大的“低等知识”或是“边缘知识”。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通过对以往地方民间音乐教学缺失的反思、分析、总结,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河东地方民间音乐“学—演—研一体化”,以期改变当前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使教学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期不负振兴河东地方经济、地方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描述

河东民间音乐“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1、学。首先,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音乐,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使学生对当地民间音乐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其次,组织学生定期走出教室,到民间采风,向民间艺人学习演唱、演奏。

2、演。定期举行演奏、演唱会,将在课堂与民间采风学到的民间音乐形式进行汇报表演。在学校和田野以舞台的形式,给学生们一个对地方民间音乐从了解到再现的展现平台。

3、研。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对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对采风工作进行总结,对演出情况进行反馈、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研讨,了解民间音乐发展状况及理论与实践效果,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民间音乐。

三、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1、学习内容的选编——学什么

这是地方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成熟的地方民间音乐教材,在进行该课程教学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编写当地本土音乐教材。从目前上课情况和为数不多的相关教材来看,对地方民间音乐内容的选编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随意性太强,即碰到什么问题选编什么内容。这样所造成的弊端是不系统、不完整,不能真正反映当地民间音乐的真实面貌,使学生感到混乱。另一方面,这种随意性,也使一些格调不高、艺术性不强、较为低俗的音乐内容被纳入选编范围,对地方民间音乐的教学起到了负面作用。为此,经过多次的学习、研究、讨论及实验,拟定出一套编选范围及编选原则:首先,依据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将范围确定在当地的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五大部分。当地的官方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均不包括在内。另外搜集范围确定在:(1)本地区当下口头流传的民间音乐作品;(2)新中国成立以来搜集、抄录和发表在出版刊物上的当地民间音乐作品,经鉴别后,纳入选编范围;(3)记录在各种典籍与文献资料中确属本地区的民间音乐作品,经甄别,有选择地纳入编选范围;(4)对于流传在民间的音乐抄本、乐谱,应注意搜集,经过鉴别,有选择地进行选编;(5)确实被群众认可、并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新民歌、民谣也在编选范围。其次,经过认真学习、讨论、研究之后,也制定出对上述编选范围内作品的编选原则:(1)科学性:即入选作品均必须是真正的民间口头音乐作品,必须以忠实记录的原则进行采录,并且尽可能地把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记录下来,坚决反对胡编乱造及任意增删;(2)全面性:即包括该地区各民族的各种内容、形式、类型、风格的民间音乐作品,尽量做到不偏废、不遗漏;(3)代表性:即编选时在注意全面性的前提下,又要做到有选择。第一,作品应该在内容、形式、风格、类型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第二,在同一作品中应注意质量,要精选其中最完善、最优秀的作品。

通过以上编选范围及编选原则的拟定,尽量使编选的本地音乐教材能科学、全面地反映河东地方民间音乐的真实面貌,给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真实的河东民间音乐资料。

2、学习方式的选择——如何学

当我们把学习内容确定下来之后,下一步强调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即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对于在学校的大学生来说,课堂讲授无疑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但这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民间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即兴性很强的艺术,要想真正学好这门课程,除了课堂的讲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亲自到民间采风,进行体验与实践[4]167,以此作为教学实践、田野工作和艺术实践的常规活动,通过与民间音乐零距离的接触,学习纯正的民间音乐。其次,可以定期将民间艺术家请进我们的课堂,具体、详细地传授民间音乐文化知识。通过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土民间音乐资源和人文生态的了解,深层次地去发现和挖掘地方民间音乐资源,而且可以解决在地方民间音乐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这一现实问题。

学习地方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的步骤——表演。以往在这方面的教学,大多只重视理论讲解与曲目欣赏,而失去了从理论到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演,影响了民间音乐的实际教学效果。宋代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要理解书中知识的真谛,必须去躬行实践。对于地方民间音乐的学习尤其如此,要真正理解地方民间音乐的真谛,必须亲自演唱、演奏民间音乐,表演在学习民间音乐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3]137-138

(1)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会真正地、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特点,无论是在方言还是演唱、表演形式上的特征,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最好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这种乡音之情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民间音乐的兴趣。(2)在表演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音乐在这些地区的重要角色,了解这些原生态音乐的生成背景,体味最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切身感受民间音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3)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较丰富的地方民间音乐语言,而且可以获得较强的演奏、演唱能力及丰富全面的文化修养。另外通过表演,还能达到增进学院专业团体与民间艺人的学习与交流。(4)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发掘地方民间音乐作品、发现地方民间音乐表演人才,传承、发展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进一步推动河东地方民间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

以上所述,我们认为对地方民间音乐未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在地方民间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这一环节视为重中之重,对地方音乐不仅要搜集、记录、整理,更要演奏、演唱、表演,必须完成较大数量的背唱、背诵任务,并且定期举办地方民间音乐教学汇报音乐会,将学到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汇报演出,不仅要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而且要在田间地头去表演;不仅我们自己表演,而且要把民间艺人请到我们中间进行表演,充分地给学生们一个地方民间音乐从了解到再现的平台。

另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以上“学”、“演”两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定期组织“河东地方民间音乐学术报告会”(目前暂定每月一次),对学习和演出中反馈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关注、研讨,了解民间音乐发展状况及理论与实践效果。大的方面,如关于学习地方民间音乐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地方民间音乐的原则与方法的深层次的探讨,地方民间音乐研究与音乐实践之间的关系等。小的方面,如对一个乐种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以当地的绛州鼓乐为例,为何在民间音乐普遍衰落的今天,这一乐种却一枝独秀,发展势头良好,绛州鼓乐团的发展对当代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有什么启发?绛州鼓乐从《秦王点兵》到《杨门女将》,已经离地方民间音乐渐行渐远,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绛州鼓乐团来说,是喜还是忧?推及到其他乐种,如稷山的高台花鼓、万荣的南景花鼓……这些此起彼伏、未经汇集、未经整理的地方音乐在过去曾一度出现与流行,在将来能否一如既往地繁荣?它的出路应是怎样?对这些地方民间音乐遗产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是“原汁原味”的保护?还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这些地方民间音乐将做怎样的适应?有怎样的贡献?采取何种方式生存或推广……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河东地方民间音乐,并且在科研中参与传承开发,以科研与教学带动本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新型教学模式价值和意义

1.增进对河东地方民间音乐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

多年来,我校地方民间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还表现在:(1)仅仅着眼于地方民间音乐的形式(如音阶、节奏、调式、曲式等)与技术性的研究,而忽视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2)单纯地从书本和文献记录的资料或刊印的资料来研究地方民间音乐,而没有重视从劳动人民自己的演出实际活动来研究地方民间音乐。(3)把科研与我们自己的音乐实践分离开来,成为典型的、脱离实际的书斋式研究。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大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难以获得合乎实际的理解和判断,使我们的学习与研究脱离实际,不利于更深刻地向前发展。通过运用“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课堂到田野、从学习到演奏、从了解到研究,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我们真正了解民间音乐形式与技术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意义,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真切的感受;同时使我们了解民间音乐在人民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存在的价值,还使丰厚的地方民间音乐研究在我们的音乐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大大增进我们对河东地方民间音乐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深刻地了解河东地方民间音乐,接受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严格的技能训练,掌握较强的演唱、演奏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熟悉、掌握本地民间音乐的特色及民间音乐的编排等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田野调查、绘谱以及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使学生获得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地方民间音乐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能经得起社会的挑选。这与我院提出的“培养实用性、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相一致,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提升我校音乐专业办学水平

通过“学—演—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我们真正将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引进校园,通过科研传承、开发,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院校,并且还可以带来地方民间音乐教改的新突破,逐步形成鲜明的地方音乐教学与课程设置的特色优势,不断提高我系乃至我院的知名度。

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学—演—研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河东地方民间音乐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地域性特色音乐艺术人才;并且还可以通过对河东地方民间音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来参与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开发,为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积极探索[5]1-9,以此更好地珍惜和继承地方文化,也使河东大地唯一的本科院校——运城学院,真正承担起促进河东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责任。

[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H5ZAABR_jnmhY70V8DuawHYoYKmndTo44LagCyAVMrmdL 4DumlS5lGdLrWdBt3x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G].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美]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刘沛,任译.音乐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河东民间文化遗产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与文化遗产相遇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