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宗教演变略述①
2014-08-15欧阳镇
欧阳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77)
民间宗教是指流行于社会中下层、未经当局认可的多种宗教的统称。由于这类宗教大都秘密流传,因此又称为秘密宗教、民间秘密宗教等,又因其与农民起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遭到当局的取缔和镇压,从而被视为“异端”、 “邪教”等。民间宗教在我国源远流长,“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是由道教衍化而来的”,[1](P1)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酝酿发展,至唐代外来摩尼教的传入,民间宗教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这时,江西也成为民间宗教重要的传播地域,并在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各不相同的教派,并表现出与时代相应的特点。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以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民间宗教类型为主线来阐述其特征。
一、摩尼教在江西的兴盛与延续
摩尼教是一种较早出现的民间宗教类型。摩尼教,又名明教、末尼教、明尊教,也称食菜事魔,在江西也谓之金刚禅,为波斯 (今伊朗)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创立。摩尼教在琐罗亚斯德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佛教等教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信仰。该教教义的核心是“二宗三际”说。所谓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亦即善与恶,善神清静而光明,恶魔污浊而黑暗,人宜弃恶就善,弃暗趋明。所谓三际,即将宇宙的历史分为初际、中际和后际三个阶段,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初际未有天地,但有明暗的差别,明性智慧、暗性愚痴;中际暗既侵明,明来入暗,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后际教化事毕,明即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摩尼教于7世纪传入我国汉地,江西由此成为内地最早兴盛摩尼教的地区之一,唐朝时期《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唐代宗大历六年”条记,洪州曾置摩尼教“大云光明寺一所”,这也说明江西在唐朝就有摩尼教活动。
摩尼教为了便于传播,大量借用了佛教的形式,采取“入乡随俗”的灵活性,不仅处理好与佛教的关系,而且常常打着佛陀的旗号,把摩尼当为弥勒佛,宣扬摩尼与佛教的佛相融合,所以唐宋以来中国境内的摩尼教往往被视作佛教的一支宗派。摩尼教虽然吸收佛教的某些主张,提倡素食,倡导平等互助,但不与官府合作,常处于非法的地位。因此摩尼教就很容易成为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武器,从而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用来发动和组织群众暴动的工具。北宋末年,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进入高潮,摩尼教农民起义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浙西爆发了方腊起义,很快波及到江西地区,信州 (治上饶)、饶州 (治鄱阳)摩尼教民众积极响应。官府对起义军利用摩尼教的情况报告说:信州“强盗窃发”,贵溪县民众攻打弋阳县,饶州余干县民杨彦兴“好佛得众”,组织500余人的队伍与官军作战,更使宋朝统治者惊恐。杨彦兴的“好佛”而“得众”,与方腊的起义军正好相呼应。方腊奉行的吃菜事魔宗教,早已传入江南东路、江南西路的辖区 (今江西省赣东北地区即为江东路管的州县)。有官僚向朝廷奏报说:“臣访闻两浙、江西此风 (指信奉摩尼教)方炽,创自一夫,其徒至于千百为群,阴结死党。犯罪则人出千钱或五百行赇,死则人执柴一枝烧焚,不用棺椁衣衾,无复丧葬祭祀之事。”[2]摩尼教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方腊即凭此组织武装反抗,曾分兵围攻信州,打下附近的江山、常山、婺源等县,方腊的队伍后攻打信州城,由于“攻城不得志,稍退,屯柳家都”,随后便败走回去,因而饶信被视为“数百里皆为贼区”,这也说明两地民众是共同抗击宋朝官军的事实。建炎四年 (1130)春夏之间,信州贵溪县王念经率领数万民众起义,起义群众以摩尼教徒为多,被官府称作“妖人”、“魔贼”,起义最后被统治者大军镇压下去。此外,绍定、端平年间,赣州龙南松梓山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魔王,他是摩尼教徒,也曾利用了摩尼教发动暴动。
南宋时期,江西摩尼教发展兴盛,形成了较严密的组织体系。宋孝宗时,王质的《论镇监疏》指出:“臣往在江西,见其所谓食菜事魔者,弥乡恒里,诵经焚香,夜则哄然而来,旦则寂然而亡。其号令之所以出,语言之所以授,则有宗师。宗师之中,有大有小,而又有甚小者。其徒大者或数千人,其小者或千人,其甚小者亦数百人。……其宗师之御其徒,如君之于臣,父之于子;而其徒之奉宗师,凛然如天地神明之不可犯,较然如春夏秋冬之不可违也,虽使之蹈白刃赴汤火可也。”[3](P98-99)在这里,“食菜事魔”,是指民众对摩尼教最通俗而直接的称呼;“夜聚晓散”,是摩尼教徒活动的外表形式;“弥乡恒里”,是指摩尼教徒群体性的规模。至于更具体的内容,王质概括为这么五点:一是有宗师负责发布号令,传授教义。二是参加秘密活动的人有三种成份:“一曰饥民,二曰愚民,三曰奸民”。人数也分三等,与大小宗师相适应,大者或数千人,小者或千人,甚小者数百人。三是修炼功课有双修、二会、白佛、金刚禅。四是念诵的经书有《佛吐心师》、《佛说涕泪》、《小大明王出世》、《开元经》、《括地变文》、《齐天论》、《五来曲》。五是总的宗旨为:“使人避害而趋利,背祸而向福”。从此可以看出,江西摩尼教已具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南宋后期,江西饶州、信州的摩尼教信徒,已开始改名为白莲教,但是摩尼教的二宗三际说对江西民间宗教影响颇大,并在白莲教的教义中留有它的诸多痕迹,因此,元明时期江西的白莲教,可以说是摩尼教的延续。
二、白莲教在江西的发展与分化
白莲教是宋代最有影响的民间宗教之一。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相传得名于东晋慧远和尚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建立的白莲社。南宋的白莲教,仅是一个净业团社性质的组织,是由吴郡昆山 (今属江苏)僧人茅子元 (法名慈照)在传统净土宗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茅子元最初创立的是白莲宗,白莲宗后来才发展为白莲教)。因为白莲教提倡吃斋念佛,不杀生,不饮酒,断肉食菜,故又名白莲菜。白莲教的教义倡导净秽迷悟只是一心所作,要根据心的染净程度,来判断众生所生净土的高下差别。在修持上,要求信众应把修心与修净土结合起来。信众虽然家居火宅、婚丧嫁娶无异常人的世俗男女,但是可以在同一忏堂中共修净业,这种情况在佛教发展史上实属史无前例。由于白莲教取消了佛教的出家形式,可以过居家生活,对一般信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该教创立不久,便在民众中迅速得到广泛传播。释志磐在《佛祖统记》中就毫不隐讳地说道:此例一开,“愚夫愚妇转相诳诱,聚落田里,皆乐其妄。”[4](P99)
进入元代,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全盛时期,在组织体系上完全从正统佛教中独立出来,庐山东林寺就是典型的元代白莲教中心之一。成宗元贞元年 (1295)正月,述明居士燕觉道破衣和尚钦奉圣旨,恩赐被白莲教视为祖庭的庐山东林寺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不久,诏东林寺住持悦堂祖訚赴阙,赐玺书及“通慧大师白莲宗主”尊号,并金襕法衣。大德五年 (1301)十月,成宗又“颁降御香金旛到寺”,使东林寺的地位得以维持不坠,“白莲宗主”的赐号也一直为东林寺住持所拥有。
除庐山外,白莲教在江西其他地方也发展迅速,不仅具有众多的信徒,而且拥有规模巨大的活动场所。从当时的一些有关白莲教的记载可见一斑。时人李存说:“近经上饶,道中所见通川桥梁凡五六,大者至百楹,概其瓦石櫞桷构结黝垩之费,动数百万钱,而皆莲社中人成之。”[5]其中的“大者至百楹”,可见其规模不小。至元十六年 (1279),刘埙给丰城万缘堂的《莲社万缘堂记》中写道:溢为莲教,由东晋始,分为丰郡万缘堂,则由至元己卯岁始也。远公开莲社,更十数代,历十数百载,远矣而寖盛。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栋宇宏丽,像设严整,乃至与梵宫道殿匹敌,盖诚盛矣。斯堂特其一焉耳。”[6](P256-257)这里叙述的“聚徒多至千百”、“与梵宫道殿匹敌”之语,可见其信众之多、规模之大、装饰之美。著名理学家吴澄在崇仁长安乡的《会善堂记》中说:佛法之外,号曰莲教,历千年而其教弥盛,礼佛之屋遍天下,崇仁县西南长安乡嘉会里之长山有会善堂,亦其一也。去年秋,予远客而还,息于其堂者信宿。堂之主刘觉度,貌其朴野,请予文以记,予诺而未暇也。今年夏,邑人易涛为录其始末,觉度持以造吾门而请云:自元贞乙未,觉度之从父益暨从弟觉辉舍所居为佛堂。葺理之初,邑人邓焱扁之曰会善。邓与李氏弟俱有布施,且为张王其教。大德庚子,邑人陈祥施材施田,觉度之徒曾觉世协力营助,市材鸠工,不惮勤劳,以图恢拓。数年之间,殿亭楼阁奂然一新,斋舍道寮佛像供器种种完具。过者睹其宏规,莫不惊羡其能。佛堂非佛寺比也,乃以从子觉慧嗣。[6](P266)文中称“殿亭楼阁奂然一新,斋舍道寮佛像供器种种完具”,也可见白莲教会善堂建筑规模宏大而完备。
元代的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内部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一部分白莲道人向社会上层靠拢,以求得统治阶层的承认,而部分下层信徒则走向异端,与传统的弥勒教摩尼教发生汇合,终于在元代末年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元廷采取限制的政策,即扶持上层,压抑下层,于是前者就逐步沦为统治者的附庸而逐步失去影响,后者则逐步演变为秘密宗教结社。以后随着秘密宗教结社活动日益增长,白莲教信徒对抗官府的行为愈加坚决和隐秘,“妖僧” “妖言”“妖术”不断发生。大抵从元代中叶始,一种不同于茅子元系统的白莲教和庐山东林寺系统的异端性白莲教开始出现,因此江西也逐渐成为异端白莲教的最早发生地之一,并发展为最早以白莲教形式反抗元朝统治的地区之一。元中后期,江西白莲教起事较多。 《元史》卷39《顺帝纪》载:至元四年(1338)六月“辛巳,袁州民周子旺反,伪改年号。寻擒获,伏诛”。[8]此事在约同时代吉安人权衡撰写的《庚申外史》卷上叙述较详:“袁州妖僧彭莹玉、徒弟周子旺,以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反。反者背心皆书‘佛’字,以为有佛字者刀兵不能伤,人皆惑之,从者五千余人。郡兵讨平之,杀其子天生、地生,母佛母。莹玉遂逃,匿于淮西民家。”[8](P52)彭莹玉即彭和尚,又名翼,袁州南泉慈化寺东村庄民家子,十岁入慈化寺为僧,后改习白莲教。劝人念弥勒佛,以泉水为人治病,人们事之如神。他与弟子周子旺以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率众起义。起义者背心皆书佛字,但是言佛字可使刀枪不入。周子旺自称周王,自立年号,从者五千余人,失败后,子旺被杀,彭亡走淮西,继续组织起义,被白莲教徒尊称为“彭祖家”,成为南方白莲教的精神领袖。又,《正德瑞州府志》卷10《遗事志》:“至正八年,万载妖人彭国玉诡白莲教以惑众,倡言‘撒豆成兵,飞茅成剑。’谋为不轨。事败,逃至麻城,纠邹普胜,合众数万,以红巾为号。十二年,国玉及其党闵总管导贼将况普天拥众寇瑞,据焉,大肆杀戮。乡民立寨自保者亦称红巾应之。未几,在丞火你赤等克复本路,擒况普天、闵总管、彭国玉并家属,无少长脔之。民之应者,亦戮以徇。”[9]江西白莲教的这些起义,后来逐渐与其他农民起义军汇合,最后成为推翻元朝政府的主要力量之一。
明清时期,白莲教融入了多种民间宗教中。这个时期白莲教表现出的形态要复杂得多,从绝对多数教派的活动中,人们再也看不见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子,几乎都信仰起弥勒救世观念,并成为下层民众反抗封建政权的组织形式。明初,对民间宗教以严刑峻法治之,发布禁止诸民间教派活动。《明实录》洪武三年六月甲子:“中书省臣奏:……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巫觋扶鸾祷圣书符咒水诸术,共加禁止。庶几左道不兴,民无惑志。诏从之。”[4](P126)其后在《大明律》中以法律的形式将禁令固定下来。《大明律》十一《礼一》:“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及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焚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煽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4](P126)虽然白莲教等教派受到压制,但是其活动并没有止息,反而发展迅猛,遍布大江南北,构成了整个明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以民间宗教为号召的暴动不断发生。仅江西来说,就有洪武十九年 (1386)五月,新淦县白莲教头子彭玉琳与其徒杨文、曾尚敬等人聚众造反,彭自称“晋王”,建元“天定”设置官署,封官拜将,但很快被镇压,擒彭等70多个骨干,解送京师正法。翌年六月,彭玉琳之徒又在袁州宜春县聚众举事,为师报仇,不久即被镇压。不久,萍乡县、分宜县都有白莲教聚众暴动。洪武二十年,宜春教民李某“妄称弥勒佛,发九十九等纸号,因聚众谋作乱。”[4](P128)洪武二十一年,萍乡、分宜、宁都等地,都发生了弥勒教民的谋乱。永乐七年 (1409),江西人李法良“行弥勒教,流入湘潭,聚众为乱”等等。所有这些民间宗教发动的暴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多教派秘密宗教在江西的重兴与分解
民间宗教由于在明代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在清初仍处于低潮,直到康熙后期才重兴起来。在民间宗教达到盛行期时,全国教门多达215种,共发生民间宗教案件492起,江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清代江西民间宗教随全国形势一道不断发展壮大,以至在清末频繁发生反抗和骚乱活动,传播路线由北部向中部再向南部扩展,活动范围集中在鄱阳湖沿岸及南部山区。清代中后期则多从福建、广东传入,先后出现过罗教、无为教、大乘教、斋教、圆顿教、真空教等。这里我们将重点叙述罗教及其分解的情形。
罗教,是明代正德年间 (1506—1521年)白莲教的第一大支派。它诞生在北直隶密云卫,创始人为山东省即墨人罗梦鸿,他祖辈从军,年轻时到密云边,后在雾灵山苦修十三年,遂创罗教,亦称罗祖教、罗道教等。罗梦鸿死后,该教分裂,形成“经非一卷,教非一门”的状况,分成无为教、大乘教、江南斋教、运河水系的罗教组织 (即近代青帮的前身)。无为教是罗教正宗,此派掌门人和教权接续者是罗祖嫡派儿孙辈及七大弟子。大乘教是从无为教中分化而来。清初,北方罗教正宗也以大乘教名义传入江西。据清代档案记载,康熙六年(1667),有一支大乘教传入江西:“康熙六年,有素习大乘教的直隶民罗维行,领了官给《护道榜文》在外传教。后罗维行四传至江西民人何弱(即何若)为徒。”[4](P283)江西大乘教的开荒者为罗维行。自罗维行将罗教传入江西后,江西的大乘罗教盛行起来。
罗维行传入的大乘教以后出现了分化。如果我们把这种分化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话,那么前期出现的教名数量较多,如圆顿大乘教、斋教、长生教等。后期出现的主要是以吴子祥为教首的大乘教。大乘教以吴子祥为教首,吴子祥即吴紫祥,号静林,江西贵溪人,是江南大乘教的关键人物,也是清前期江西大乘教最重要的宗教领袖。乾隆年间,吴子祥先加入了姚门教,后来,来自北方的圆顿大乘教传入江西,吴子祥又与之融合,改称“大乘教”。其传承情况,在嘉庆年间贵溪人张起坤的供词中有这么一段叙述:“乾隆五十七年,有同班唱戏已故之万年县人叶益章,述及向吴子祥所传大乘教即三乘教。(该教)起自前明罗姓,法名普仁,传徒殷姓,法名普能。普能传浙江庆元县人姚大宇,法名普善,流传徒众,称为姚祖教。迨吴子祥编造《大乘大戒经》,称为大乘教即罗祖教,均以普字派名。”[4](P284)并称入教时要传授“五戒”及“十步教法”,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供词中“姚大宇”实为姚文宇之名。吴子祥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犯案”为当局逮捕,乾隆皇帝亲自过问此案,认为《大乘大戒经》“本系将佛有词句随意填凑,并无违悖,应将经忏等件烧毁,不必过事搜求,案内人等概予省释,钦此。”[8](P150)吴子祥被释放后,第二年病故。
吴子祥以后大乘教大体分为三支:第一支由其徒万年县人叶益章传至贵溪县人张起坤;第二支为福建人李凌魁接续。第三支由吴子祥嫡派之五盘教。
第一支,吴子祥生前曾传万年县人叶益章,得授十二步功夫中第六步。乾隆四十六年当局搜捕吴子祥,叶益章逃逸。叶益章于乾隆五十七年传授张起坤入教。张起坤传教二十余年,其弟子辗转习教,又将大乘教远播至江苏、安徽、湖北诸省数十州县。此支后来在赣北、鄂、苏诸省发展,与江南斋教创始人姚文宇后遗教派融合。
第二支,乾隆四十七年 (1782)吴子祥收李凌魁为徒,授以《恩本经》一本,告之吃斋念佛,可以消灾治病。李凌魁,本名李昌标,福建建宁人,乾隆年间曾在南昌开设纸行生意。李凌魁一支设阴盘、阳盘,后改换天地会名目,与天地会融合。江西本是吴子祥传教故地,贵溪、安仁、临川、广丰、弋阳、铅山乃至南昌等地广有徒众,因此李凌魁的阴盘、阳盘教迅速在江西传播开来,先后转“传江西广昌县民赖达忠,石城县民廖干周、李奇天,宁都州民李步高、胡仪书、王定珍入教”。[4](P287)李凌魁是一个干练的民间宗教宣教者和组织者,在阴、阳盘教成立仅一年许便组织了庞大的教团,嘉庆六年四五月间,李凌魁在福建崇安地区加入天地会,并和部分天地会成员合流,遂产生了政治野心。因其姓李,受十八子当主神器的谶语蛊惑,妄称李唐之后,谋划举事。嘉庆八年(1803),李凌魁徒众在江西广昌、宁都、石城及闽省交界处姚坊发动起义,为福建当局擒杀。其弟子廖干周等人“均各叹息,互相商谋,妄称嘉庆八年十月十二日亥时,系癸亥癸亥癸酉癸亥,为万水朝宗之日,竖立唐天子旗号,私造如意图书号票,分给徒众,转散纠人”。[8](P194-195)因怕各派造反时各不相识,规定用红笔在白布上画三个X,包头作为记号。议定廖干周、李步高、赖达忠等在江西广昌、宁都、石城及与福建交错的姚坊地方,举起义旗。又派李奇天等人在各自村庄竖旗接应,各带矛头、竹枪、短刀等武器,先抢广昌县驿前堡,以为义军驻地。廖干周自称大总管,李步高、赖达忠、李天奇诸人分别为大头目,等候临期起事。嘉庆八年十月初八以后,广昌、宁都、石城一带大雨如注,廖干周等人到姚坊聚会,仅到400余人,李倚天、胡仪书、王定珍并纠约的教徒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毕至。廖干周到时集合诸人在姚姓宗祠祭旗,旗杆为大风吹断,众人以为不吉, “胆寒心怯,思欲暂时散归,另行择日起事”。但为期已晚,他们的行为被当地缙绅侦知,报告当局,广昌县文武密令驿前堡缙绅等集乡勇,同时地方官率兵前往剿捕。廖、赖等猝不及防,被镇压。
第三支,五盘教是吴子祥亲立的教门。五盘教之立,取五行之称,亦与《九莲经》相关。因为经中的《证表明宗品第十八》云:“乾坤世界留下金木水火土,分定五行,安定八卦,周而复始,直至如今。”该教是吴子祥的嫡传,由族侄吴清远,弟子何若等人所继承。其内部分工,据清档案记载:吴清远供圣盘、何若供天盘、徐步瀛供地盘,张连发供人盘、万兴兆供神盘,吴子祥则在五盘之上,统一指挥,各盘教首分别授以教徒。乾隆四十八年,吴子祥编造《大乘大戒经》,又书写了斋单,用盘装果品供神,名曰斋盘,分天地人神圣五等名色,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义。以五盘供神本义在于祛病延年,吃斋念经,期在超凡入圣。吴子祥去世后,五盘教发生了分化。分化的具体情况,江西巡抚阿霖在道光二年七月初十日的奏折中有详细的叙述:一是何若。五十四年 (1789),何若在临川县地方记忆从前经文,添凑默写,邀人念诵敛钱,经具拿获,将何若审照左道惑众为从例,发云贵两广烟瘴充军。何若被发配到贵州龙里后,仍然暗中传徒,此派后发展成青莲教、金丹道,其中分化出先天教和一贯道。青莲教、先天道和一贯道等把吴子祥尊为十祖,何若尊为十一祖。二是吴清远。吴清远及其弟子则传教于广东。嘉庆五年(1800),吴清远仍行吃斋念经传徒,徐虔进在广东省别编歌咒滋事。咨经前抚臣张诚基将吴清远审照邪教案内为从遣之犯,改发黑龙江给索伦达乎尔为奴。”经过两次打击后,五盘教销声匿迹二十年。嘉庆二十五年 (1820),吴清远之妻吴张氏,何若之女何樊英等再兴五盘教,何樊英供天盘,徐帼珍供地盘,张连发供人盘,詹米才供神盘。“每逢朔望用盘装果,供神祈福,并口诵吴子祥遗留斋单。兴教之事再次为当局查办,此五人及同教分别发遣或照律收赎,此后五盘教在历史上消失。
民国时期的会道门,大部分是由明清时期的各种民间秘密宗教(“邪教”)发展衍化而来的。民国时期,由于清朝对邪教的禁令解除,加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灾难重重,民间宗教组织形式多如牛毛。江西与全国一样,“他们 (指民间秘密宗教)均以末劫说欺骗老百姓,或骗财骗色,或自成一股社会势力,鱼肉百姓,对抗政府,或煽动他们跟随道首进行反动活动,为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权效力。”[10](P257)
全国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将这些民间宗教组织称为“秘密封建会门”、“封建迷信道门会门”等,并定性为“封建迷信组织”和“反革命组织”,予以取缔。1952年10月18日,第五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反动会道门”这一称谓。此次会议决议指出:“全国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工作,是这次镇反工作的重点方面之一。”1953年,全国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江西全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各地市县区纷纷以政府的名义发布关于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布告,揭露各类反动会道门的罪行,取缔了一贯道、同善社、一字门、归根道、大同慈悲社、先天道、大刀会、战坛、宗教哲学研究社、大乘教、真空教、金丹道、天皇教、念学堂、普济佛堂、一心道等等,收缴他们活动的工具,对反动会道门中一般人员进行教育,对首恶分子则绳之以法。
以上我们对江西民间宗教的演变过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总的说来,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这么三个时期:唐宋时期,摩尼教在江西逐步形成兴盛和延续的局面;宋元时期,白莲教在江西出现发展与分化的的趋势;明清时期,多教派秘密宗教在江西产生重兴与分化的现象。从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握江西民间宗教演变过程和脉络。
[1]李尚英.民间宗教常识答问[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宋]廖刚.高峰文集卷2[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
[3]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4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4]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元]李存.俟庵集(卷17).钦定《四库全书》本.
[6]杨讷编.元代白莲教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明]宋濂等撰.元史卷39[M].北京:中华书局,1970.
[8]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李贵,等.正德瑞州府志卷10[M].上海:上海书店,1990.
[10]李昭.邪教·会道门·黑社会——中外民间秘密结社纵横谈[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