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论略——以宜春学院为例
2014-08-15吴未意
吴未意
(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今天,社会性别意识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性别解放的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作为社会的中坚、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将决定整个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建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我国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如何呢?笔者将视线投注于江西高校。2010 年笔者主持的“江西高校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发展研究”课题获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体现了江西省教育厅对高校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视。课题组针对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做了一些调查,本文旨在总结调查结果,了解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对策。
一、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2012 年,“江西高校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问卷调查——以宜春学院为例》。该调查以宜春学院为例,从家庭、社会、政治、经济、性别特质、女权主义发展、大学生性别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大学本科一、二、三三个年级,文、理、工、农、医五个学科49 个专业共158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57 份。以下是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梳理与分析。
( 一) 家庭方面
100%的同学认为“家庭中男女应该平等”,72.6%的学生家中父母一起做家务,96.8%的同学认为“夫妻双方应共同抚育小孩”,65.8%的同学认为“成家后夫妻应单独生活”等,显示出当代江西高校学生家庭中男女平等现状良好,且江西高校学生已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的夫妻角色分工及婚后与公婆同住的旧藩篱。
但是,认为家中民主的学生只有47.8%,而认为家中已实现男女平等的比例高达73.7%,即有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男女平等与民主无关。并且,父亲单独做主的家庭比例达34.39%,尤其是68%的同学仍认为小孩应该随父姓,能接受小孩随母姓的仅2.6%等。这些数据表明,传统男权思想仍一定程度上顽固地存在着。
( 二) 社会、政治、经济领域
在社会领域,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男女应享有同等的就业权”(89.8%),“男女参政应公平竞争,凭能力上” (92.4%),认可“家庭与事业兼顾的现代女性”(91.72%),这些方面体现出当代江西高校学生良好的认识。但能接受事业型女强人的学生却较少,尤其是女生,仅3%的人能接受,反而男生的接受率更高,为19%;大部分同学对于我国立足于社会现状而制定的“选拔干部应适度向妇女倾斜”的政策缺乏本土的认识和理解(认可率仅20.38%);在“男女应同龄退休”问题上,观念也比较保守(认可率仅22.29%),可见,在这些方面江西高校学生认识较差。
60.5%的同学认为“目前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较低”,90.4% 的同学认为原因是“中国现行法律或政策中仍然存在性别不公正”、我国女性发展“缺乏法律政策的有效保护”,86.6%的同学认为“传统观念与性别歧视”是影响妇女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也许具有较强的主观臆断性,但如果这些看法符合事实,则可体现出我国目前男女平等现状虽然较好,但也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走;如果这些看法局限于学生自己的视野而错误了,则亦可见出当代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的薄弱,相关数据的确切性后文还将论及。
53.5%的同学认为“只有经济独立了,妇女的权益才有保障”,但仅15.9%的同学完全认同“女性一定要在经济上独立才可以与男性有平等的话语权”,29.3%的同学完全不认同,45.2%的同学还认为“经济发展了,妇女的地位也就提高了”。这些数据体现出江西高校学生对经济与妇女地位关系的认识还有欠缺。
( 三) 女性形象与特质方面
当代江西高校学生对于女性形象与气质的追求同传统封建观念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如选择“小鸟依人”项者仅9.55%,选择“自立自强坚强独立”项达75.8%,选择“有知识”项达79.6%,选择“自信”项达82.2%。但是,选择“温柔体贴和顺”项者仍有50.32%,认为女性应“温柔”者占59.2%,58%的人选择了“贤惠”,53.5%的人选择了“忠贞”,选择“感性”项者也有33%,可见,传统妇女气质观念仍比较活跃。
( 四) 一些习惯看法方面
对于“女性比较容易被骗”的习惯看法,赞同、部分赞同、不赞同的同学各约30%多;坚持“女为悦己者容”看法的同学仍有31.61%;32.5%的同学极力支持处女情结,认为贞洁本来就是女孩子最重要的东西。这些调查结果反映出以上传统习惯看法在今天江西高校学生心中虽有较大改变,但也仍有较大的影响。
( 五) 高校中一些性别问题方面
50%的同学认为女生节“很有必要,男生学会如何尊重女生”;63.4%的同学认为男女生拍拖时AA 制比较合适;60.5%的同学认为周围女生“大多数会谨慎对待性行为”;同意“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者仅6.4%,“不同意,想拥有自己的事业”者高达81.4%;73.7%的同学认为身边女生具有性别意识,“懂得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独立自主”;63.9%的同学认为男生与女生能力不相上下。以上数据显示,江西高校学生在一些性别问题上主流认识较好,但是坚持传统落后观点者也不在少数,尤其在一些方面表现还十分突出,如:仅21.3%的同学认为周围男生“将爱作为性的前提”;对大学生未婚同居、性开放现象(多选),多数同学“表示理解,但是自己不会那样做”,29.3%认为是“坏事”,32.5%认为“无所谓,和自己无关”,34.4%的同学拒绝表态,认为是“好事”者极少,综合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性方面观点较传统,甚至耻于谈性;性健康知识获得渠道方面,15.3%承认是“自己(偷偷)看影视报刊杂志或影碟等”,42.7% “从同学、朋友”处获得,通过网站搜索等其他渠道获得者23.6%,28%通过“参加相关讲座或宣讲”获知,从“父母的性教育”获得者仅8.3%,可见,江西性健康知识教育落后;学科性别刻板印象方面,59.9%的同学仍然认为女生适合学文科,仅16.6%认为女生适合学理科,7%认为女生适合学工科,56.7%认为男生适合学理科,仅3.8%认为男生适合学文科,可见,传统的女生适合学文科,不适合学理工科的学科性别刻板印象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江西高校学生。
( 六) 女权主义相关知识掌握方面
对社会性别概念“非常了解”的学生数为0,“了解”者13.46%,“有些了解”者56.41%, “不了解”者28.21%;对女权运动发展历程了解的同学仅5.73%,大多数同学是“知道一些”、“不了解但听说过”;但是92.31%的同学认为女权运动有其必要性,并且认为女权运动的目标是“以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为基础,实现与男性的相对平等”(61.15%);体现出江西高校学生虽然对女权运动了解较少,但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女权运动很有必要,并对女权运动的追求目标有较好的认识。多数同学(68.15%)认为女权主义文学是描绘自强女性、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文学作品,90.32%的同学认为女权主义文学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对女权主义文学的较好认识;但是有兴趣阅读女权主义文学作品的同学仅44.59%,体现出江西高校学生对女性文学热衷度并不太高。
( 七) 女性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及开设需求
仅1.2%的同学认为所在高校经常举行女性相关主题讲座或演讲活动、知识竞赛等,47.8%的同学认为偶尔举行,51%的同学认为从来没有过。可见,宜春学院女性相关主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很欠缺。49.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女性相关课程,32.5%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去上课学习,仅3.2%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可见反对女性相关课程开设的同学仅为极少数。35.7%的同学甚至认为“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女性相关课程的公共必修课,24.2% 的同学表示“很感兴趣”,仅3.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可见,江西高校学生对在高校开设女性相关课程必修课的呼声较高。
将以上各问题区分江西籍贯与外省籍贯学生、江西籍贯男生与女生、江西籍贯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学生、江西籍贯文科与理科生来看,我们发现,从整体上来讲,外省籍贯学生、女生、城市户口学生、文科生的性别意识水平分别高于江西籍贯学生、男生、农村户口学生、理科生。仅在个别方面情况有所不同,如在开设女性相关课程方面,江西籍贯学生呼声明显高过外省籍贯学生,在“极力支持处女情结,认为贞洁本来就是女孩子最重要的东西”项,女生选择率竟然高男生21.1 个百分比。
综合以上调查情况,我们发现:虽然江西省男女平等现状、江西高校学生男女平等意识以及相关观念相比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江西高校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还较低,传统男性中心观念还在较大程度上桎梏着不少人,包括男女两性;并且,从整体上讲,江西籍贯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低于外省籍贯学生。因此,由于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偏低,加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二、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偏低成因探析
环境塑造人的观念。反思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偏低的原因,大致可从社会政治经济这一大环境与家庭、学校小环境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一) 首先,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角度来看
虽然自新中国成立起,在国家倡导的层面,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方面就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如我国在《宪法》、《婚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明确了男女地位的平等,1954 年《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明确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等。尤其在联合国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等大量工作的推动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如1992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2005 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等。但是,在《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问卷调查——以宜春学院为例》中,90.4%的江西高校学生认为我国现行法律或政策中仍然存在性别不公正,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国法律政策中真有多大的性别不公正,而主要是由于人们包括高校学生并不了解我国法律。长期以来,中国人学法、用法意识薄弱,致使我国女性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呈现立法超前的状态,女性较少能运用法律、政策争取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当然,这还与我国女性权益保护法律条文由于缺乏意识形态的合法背景与权力干预,往往雷声大雨点小也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女性主体意识迅速觉醒,自主地在社会、家庭中努力争取并维护自己的权益。由于江西省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皆属相对较慢者(江西省省会南昌市都只达三线城市中的中等水平,江西省在文化教育上属于二类地区),江西省女性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的学习、妇女维权意识等方面自然在全国范围内都相应较为落后。这是导致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对于还未走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家庭及学校的环境与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 二) 传统男性中心观念在学生成长环境——家庭与社会中继续被宣扬或潜移默化
传统男性中心观念在农村人观念中较城市人观念中更为根深蒂固、影响深广,原因大致可从两个方面看。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农村经济今天仍然较为落后,仍以体力劳动为主,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女性出嫁后与公婆同住,老年人主要由子媳照料。“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还很流行。第二,男女平等思想宣传力度小且浅,如往往在墙上刷一条“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标语就了事;但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都允许农村户口夫妻头胎如果生女孩,就可以生第二胎,头胎生男孩者,则不能再生,这项计划生育政策无形中必然导致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
《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问卷调查—以宜春学院为例》随机调查对象,非独生子女比例占73.89%,凡江西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户口但父母为个体工作者,家中一般都有两到四个孩子,且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并且往往整个村子里都是这样的观念。随机调查对象76.43%来自江西,其中75.8%来自农村,江西一本院校极少,以二本为主,高校整体层次偏低,据此推论,江西高校生源应是以江西农村户籍学生为主。因此,可以说,江西高校学生过半是在农村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自然会相对落后。此外,江西高校男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整体上低于女生,除了上述原因外,跟传统男性中心思想集体无意识的延续、男性自身权力的维持与追求等方面也密切相关。
( 三) 学校没有注重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没有开设社会性别意识方面的课程
笔者曾对江西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教材进行调查,发现除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 年初审通过版)中有《青春相册,男女有别》一课专门关注男女平等问题外,其他各门课程教材甚至还在有意无意地强化传统男权思想,比如广受欢迎、在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使用率很高的幼教学习材料《巧虎学习版》中仍有“爸爸是一家之长”、 “爸爸看报纸,妈妈做饭、洗衣服”等传统观念与内容。可见,从显性的课程教学来看,江西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传统男权观念。隐性的教师的影响因为难以调查,此处暂不论。
2012 年,本课题组开展了《全国高校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随机调查了全国25 个省市202 所高校,发现共42.1%即85 所高校(其中6 所女子学院)开设了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如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性别与发展、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女性文化、女性文学等。随机调查较集中的省市是江西省(28 所本专科院校)、浙江省(23 所本专科院校)、福建省(12 所本科院校)、北京市(13 所本科院校)、上海市(11 所本科院校),它们开设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的比率分别为:28.57%,47.83%,58.33%,76.92%,90.91%。5 个省市中,江西省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的比例最低,虽然其他4 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但江西省与他们的差距太大,且低于全国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的平均水平(37.6%)。中国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以及亚洲先进国家,而江西省高校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还落后于国内其他许多省、市、地区。因此,加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提升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迫在眉睫。
三、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提升对策思考
我们认为,迅速提升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必须加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而加强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在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程,即开设女性学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理由可从三个方面来谈。首先,仅仅在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选修课,学生的性别意识提升效果不明显。因为:第一方面选修课教育面很窄,选课学生相对于全校学生来说,可谓极少数;第二方面,选修课选课全凭学生自己的意愿,往往越是顽固的男权思想持有者越不会去选课;第三方面,选修课课时少,往往班上人数过多,尤其是不少学生并不热心于课程学习,而以混学分为目的,诸因素导致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次,立即进行女性学学科建设,条件还远不成熟。我国女性学研究历时还短,到目前为止,集中研究不过三十余年。虽然在这三十余年间,由于国际、国内政策的重视,女性学研究进程迅猛。但一直以来,我国学界并不将女性研究当作学术正途,性别研究被学界认为不入流,甚至不是学术研究,作为学界主流的男性学者往往对女性研究很不屑,致使女性研究不仅长期以女性学者为主,而且还被边缘化,这种形式在近年更盛。因此,当前我国专门从事女性研究的学者,即使是女性学者也相当少,这导致我国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教材建设也还很不完备。所以,虽然在一些专门的女子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女性学学科建设,但在普通高校立即进行女性学学科建设,即使国家、地方教育政策允许、提倡,条件也还很不成熟。再次,在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程具有可行性,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可行性。
第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2001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提出要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要“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1]。2006年,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新设本科专业,并成立中国女性社会学专业学术委员会。此外,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妇女性别研究较为重视并大力支持,如“2006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中,22 个学科领域中有10 个学科明确列入了12个直接与妇女/性别研究相关的选题方向”[2]。以上内容体现出我国在政策上是提倡高校加强先进性别意识教育的,加强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符合国家政策与发展方向的。
第二方面,从实践经验层面来看。西方国家早已在普通大学中开设性别教育必修课。如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就已将女性学作为一个正规的学科,70 年代开始,相似的教学课程在加拿大、欧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亚洲的韩国和日本在高校中开设女性学相关课程基本与欧美同步,“到上世纪90 年代末,韩国的大部分大学已经把‘女性学课程’列入本科教育课程(类似我国的普及性教育课程)体系”[3]。在我国,女性学课程1984年第一次登上高校讲台。近些年来,我国开设女性学方面课程的高校逐渐增多。其中,女子院校是先锋,也是课程开设较为成熟者。1996 年,中华女子学院在我国首次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女性学导论”公共必修课。2001 年中华女子学院成立女性学系,这是中国目前高校中唯一的女性学系。之后,其他女子学校陆续在全校开设女性学公共必修课。而普通高校,主要是上海、广州、重庆、北京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城市的部分本科高等院校则开始尝试性地开设女性学的选修课。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将女性学课程作为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开设,但西方以及东方一些国家女性学课程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实践,尤其是具有我国本土针对性的我国女子院校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我国部分高校已开设的相关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都可以为我国高校社会性别意识课程通识课的开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经验。此外,全球新旧女权主义研究成果包括我国妇女/性别研究机构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能为我国社会性别意识相关课程通识课的开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养料。
第三方面,从需求层面来看。《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问卷调查——以宜春学院为例》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江西高校学生对社会性别意识公共必修课程开设的渴求度较高,35.7%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公共必修课,24.2%的同学“很感兴趣”,仅3.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5.1%的同学“没兴趣”。
当然,在江西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程,应在江西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与访谈调查,以便针对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现状,设计出具有江西地域针对性与时代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才更能够事半功倍,更快更有效地提升江西高校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水平。
此外,根据课题组开展的《江西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访谈——以宜春学院为例》,不少高校教师(92.3%),包括女教师,仍旧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幸福和谐为首要目标。他们认为:女教师精力有限,家务、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此之外能将日常教学工作做好就不错了。高校教师这种认为女性的重心应放在家庭的想法,很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造成隐性的不良性别意识引导;同时也是导致高校女教师在科研、职称上呈落后于男教师态势的原因之一。虽然2001 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指出应“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之中”[1],但普通高校一般并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很多高校成立的女性研究中心都形同虚设。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还应该切实对全体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课程培训,普遍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以减少对学生性别意识的隐性不良引导。
最后,从程序上来看。在高校开设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程,首先需要省教育部门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决策主流,纳入高等教育通识课的系统政策制定;第二,省、校各级部门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以开展相关的工作,如师资力量的引进、培养等。其中,至为关键且较难做到的是前一项。那么,怎样才能让省教育部门将性别意识教育纳入决策主流、纳入高等教育通识课的系统政策制定呢?本课题组认为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具有高度认识与热情的老师、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研究、积极向国家、省级教育决策者提出建议,积极引导教育部门注意与重视加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迫切性,正如本课题、本论文所做的努力。当然,这不是某一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而需要众多团队共同努力,假以时日,才能期望最终得以实现。本课题组衷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江西高校社会性别意识通识课的成功开设略尽绵薄之力。
[1]国务院.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黄河. 女子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回顾[J]. 妇女研究论丛,2008,(6):30-34.
[3]周艳丽. 论普通师范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