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完美之美——论《李尔王》的悲剧性

2014-08-15胡海英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语言

○胡海英

(浙江省温州中学,浙江 温州325014)

人类有两大值得骄傲的特征:其一,人会运用语言;其二,人懂得欣赏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以它锐利的锋芒刺破了“语言”神圣的外衣,又把这世上的美一点点毁灭给人看,人类的骄傲也就成了人类的悲哀。于是才有了那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一、语言使人蒙蔽

卡西尔在《人论》里旁征博引,煞费苦心论证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出他作为人的骄傲:我们是动物,但因为会使用符号而变得与众不同,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当然是语言符号,我们用它来思维,用它来交流,用它来表情达意。我们因为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和理性,仿佛比别的动物更聪慧了;因为语言,人与人之间可以畅快沟通,仿佛彼此之间互相了解、亲密无间。人们把语言与上帝的力量等同,《圣经》里,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神就造出空气——人对语言有着难以抑制的崇拜,把语言看得高于一切,而忘了它是符号的,它的本质是功能性的,并非一个实体。只有上帝才能“说”什么便“有”什么,而对人来说,“功能性”的语言是与“实体性”的行动或效果有很大差距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然而人们却再三犯同样的错误:把语言等同于实在,认为语言就是真。他们意识不到,美丽的语言如果不与真诚的心和真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只会造成一种结果:蒙蔽人的心智。看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被不实的语言愚弄,连万人之尊的李尔王也逃脱不了。瞧瞧他用什么方法验证女儿的孝心吧!他说:“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最爱我?”他对语言是多么虔诚啊!在他心中,语言可以代表一切,他把语言等同于事实,当他的两个女儿巧舌如簧地说出对父亲的爱无人可比,胜过一切时,他便确信无疑了,以至于因为几句阿谀奉承便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让人。而那个最爱父亲的考狄利娅呢,下定决心要“默默地爱着”父亲,深信她的爱心比口才更富有,但就是因为她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不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李尔王的勃然大怒,和她断绝父女之情。

两个心如蛇蝎的女人得到了半壁江山,心地善良诚恳的小公主却被人弃如敝,这一切都是因为语言的垄断。人与事实之间隔着一个语言,但人们只看到了语言作为媒介好的一面,却没有想到,虚伪的语言像一道厚墙壁,把人与事实隔离,人于是被蒙蔽了。他看不到真理却自以为聪明,于是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如李尔王。

二、美的毁灭

善是一种美,恶也是一种美,而在悲剧中至善或至恶都是必定要走向毁灭的,因为如果恶者胜利便会激起观众的义愤,而如果善者团圆,又怎能勾出观众悲伤的眼泪呢?

在《李尔王》中,至善的化身是考狄利娅,她美丽、诚恳、正直、善良。她对父亲的爱远远超过两个姐姐,然而却把这份爱默默藏在心里,她从来不虚伪欺骗别人,即使明知真心话会招来父亲的暴怒。特别是最后,当抛弃了她的父亲受姐姐凌辱时,她不计前嫌千里迢迢带兵归国与姐姐对垒,只是要为父亲讨回公道,结果因此失去了生命。在整个悲剧中,莎士比亚是把她当作一个女神来歌颂的,如当考狄利娅听到父亲被姐姐欺辱的消息时,莎翁对她的悲哀进行了唯美的描述:“忍耐和悲哀互相竞争着谁能把她表现得更美。你曾经看见过阳光和雨点同时出现;她的微笑和眼泪正是这样,只是更要动人的多;那些荡漾在她的红润的嘴唇上的小小的微笑,似乎不知道她的眼睛里有些什么客人,他们从她钻石一样晶莹的眼球里滚出来,正像一颗颗浑圆的珍珠。简单一句话,要是所有的悲哀都是这样美,那么悲哀将要成为最受世人喜爱的珍奇了。”考狄利娅的美源自她善良的内心,默默哭泣——静穆,晶莹的泪光——圣洁。如果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淡淡的微笑给人的是温馨而神秘的感觉,那么考狄利娅无声的哭泣则把人引入了静谧而神圣的天堂,考狄利娅就是天堂中纯洁善良的女神。然而就是这位用美德深深打动我们的仙女最终也没有逃脱“死神”肆虐的魔爪。一种崇高的美像流星一样擦亮了黑暗的天际之后便无声地陨落了。当观众们眼睁睁看着这圣洁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哪一位能不黯然神伤呢?

而另一种美,它像邪恶的花朵在恣意开放,人们憎恨它,因为它散发着令人迷醉的毒气,想远离它,却被它狂野的美、旺盛的生命力吸引。当这恶之花被最终连根拔除时,人们不禁松了一口气,因为威胁解除了,但心中却又潜伏着一种不可言说的哀伤,因为这世间丧失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李尔王》中的爱德蒙就是恶的代表。他冒险伪造哥哥的笔迹,诬陷他阴谋弑父,企图置其于死地。他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做向上爬的垫脚石。他心中只有自己:“这是我献功邀赏的好机会,我的父亲将要因此丧失他所有的一切……老的一代没落了,年轻的一代才会兴起。”他还厚颜无耻同时去勾引两个已婚的公主,为的是得到整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出卖欺骗身边任何一个人,甚至他的哥哥和父亲!他简直是一个流着冰冷的黑血的邪恶魔鬼。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足智多谋、巧言善辩、有胆有识……特别是他永不止歇的野心。他虽然出身低微,却从不自甘平庸,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向命运女神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提出大胆的质疑:“为什么我要受世俗的排挤,让世人的歧视剥夺我应享的权利,只因为我比一个哥哥迟生了一年或十四个月?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为什么我比人家卑贱?我的壮健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这发自心底的疑问和不平正是他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强大动力——“不管什么手段只要使得上,对我说来,就是正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蓬勃的野心和旺盛的生命力。他无尽的欲望仿佛一棵藤萝紧紧攀住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只是为了不断向上爬。他的生命仿佛熊熊燃烧的烈火,他掠夺过的地方虽然只会剩下残垣断壁,令人畏惧,但红艳艳的火苗不断升腾跳跃的活力却又会鼓动得人们热血沸腾。就是这种虽邪恶却充满生机的力量,不断搅动颠覆着这个原本平静的世界,是它一次次攻击、挑衅温柔而懦弱的善,让它不堪欺辱愤然反抗。于是在斗争中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

恶是最终要被善消灭的,就像爱德蒙难逃一死。世界又归还给善,又趋于平静、平淡、平庸。但潜意识里又会想:这是一个多么鲜活的生命啊!过去的时光因为有了他才变得那样的波澜起伏、丰富多彩,可惜死了。是的,当优雅、善良的美被毁灭时,我们感受的是痛彻心肺的悲哀,而当恶之花衰败时,我们又会发出淡淡的叹惋之情。一部悲剧便是善与恶之美同时毁灭的过程。观众的感情便在这种毁灭的悲伤中得到彻底的释放。

如果说悲剧有一种美,那就是它对人生“不完美性”的显现,对语言的偏信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善与恶的纠缠以及共同走向毁灭的事实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类生活的无逻辑。是悲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虽高于动物,但又不是完美的神,就是这种不完美才使人成为人。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恰恰是悲剧的价值所在,《李尔王》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才成为历几世而不衰的经典之作。

[1]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李尔王悲剧语言
伟大的悲剧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语言是刀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