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北大秧歌比较研究

2014-08-15关秀丽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广灵晋北朔州

○关秀丽

(大同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秧歌戏,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陕西以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1]晋北大秧歌主要包含碓臼沟秧歌、广灵秧歌和朔州秧歌等。由于地域风俗、唱腔的影响,三种秧歌独具特色。

一、碓臼沟秧歌、朔州秧歌和广灵秧歌的区别

晋北大秧歌遍及晋北、蒙南、冀西、陕北等地,流布范围较广。朔州秧歌几次远足巴彦淖尔、鄂尔多斯。这些地区都曾有晋北大秧歌班社和传艺师傅,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传艺师傅很少能够聚在一起探讨秧歌,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革创新,口传手教,代代传承,最终同剧种出现了同曲异名、大同小异的现象。[2]

笔者认为三种秧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和音乐体制上。

(一)语言风格的不同

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都是在一定方言基础上调谐磨合的产物。山西境内山区较多,人民居住呈分散性集中特征,再加山西人传统观念浓厚,恋家情结较重,山西各处方音保存基本完好。自古以来“书同文,语不同音”,再加上各地文化差异,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多种语系,而各地地方戏唱腔就是根据当地方言的四声语调夸张美化而来的。反映农民生活的秧歌小戏,较多地受到了方言影响,同时方言也很好地显现着各地秧歌小戏的差异。这里,笔者试从语言学角度作一剖析。

一般来说,山西方言可以分为六个区,中区、西区、北区以及东南区(以上属晋语);南区(属中原官话);东北区只广灵一点,属北方官话。广灵方言与河北省蔚县方言接近,“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入声,这是广灵方言区别于晋语的地方”。[3]广灵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古清入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入字今读阳平,古次浊入字今读去声。大同方言、朔州方言同属晋语中的北区方言,但二者又有不同,大同方言属于大同片,朔州方言属于忻州片。大同片的特点是平声分阴阳,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忻州片的特点是,古平声清声母字与上声清声母,次浊声母字今单字调合流,声调有阴平上、阳平、去声、入声四个。另外,如北京零声母合口呼“雾娃文王”,大同片读唇齿浊擦音[v-],朔州“雾”读[u-],“娃文王”读[v-][4]的不同,造成三地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截然不同,举例如下:

朔州方言:谁?囊是老王。

大同方言:谁呀!我是老王。

广灵方言:谁?老王。

普通话:谁呀?我是老王。

最终,日常交际语言的不同,导致三种秧歌的语言风格迥异。广灵秧歌所用语言干脆简洁、浅显易懂;朔州秧歌更多地保留了土语,粗犷而不事雕琢;碓臼沟秧歌集中原细腻与塞北粗犷于一身。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对当地日常口语的提炼加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受各地语言风格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三种秧歌在剧目的选择上各有特色,即使是选择同一剧目,截取的片段也各有侧重。同是演绎《合凤裙》,碓臼沟秧歌截取《床前误》片段,朔州秧歌截取《游花园》片段,这和当地老百姓喜好有着密切关系。

(二)音乐体制的不同

从音乐体制上看,晋北大秧歌主要是由训调和板腔体组成,另外还包括明清俗曲和当地流传的民歌小调。

训调来源复杂,有的受耍孩影响,有的从道情移来,有的则为当地民歌俚曲。多次沉浮融合,靠口耳相传的秧歌必然会出现诸多变体。目前广灵秧歌留存18支,朔州秧歌留存15支,碓臼沟秧歌仅存6支。但名称和曲调大多不一致,三大分支训调完全相同者只有一支【下山训】,大致相同者也只有三四支,但曲调并不相同,朔州秧歌和碓臼沟秧歌共有【平训调】【高字训调】【连头训调】【下山训调】,碓臼沟秧歌特有【背宫训调】。另外,【苦相思】在碓臼沟秧歌中归为小曲类,而在朔州秧歌和广灵秧歌中归为训调。训调属于曲子体,每支两句或四句,均为七字或十字齐言句式,记谱时一般标为2/4。朔州秧歌有的标作4/4,广灵秧歌的【下山训】则有不少3/4小节存在。

晋北大秧歌的板腔体虽移自其他剧种,却已完全本土化,演唱总体韵味与本地流行的北路梆子大同小异,唯广灵秧歌,由于地理缘故,渗入一些河北梆子味道。晋北大秧歌板腔体常用的几种板式,一般既可单独起止,亦可与其他板式连接演唱,而碓臼沟秧歌所用之板腔体不可单独落板或切板,必须转到其他板上。在唱法方面,碓臼沟秧歌使用平腔唱法,全部用真嗓子发音,而朔州秧歌、广灵秧歌,除使用平腔唱法还使用高腔唱法,也就是用真假声结合发音。

在秧歌演奏定调时,朔州秧歌、广灵秧歌用笛子定调,碓臼沟秧歌用丝弦定调。训调中朔州秧歌定调1=E,广灵秧歌定调1=F,碓臼沟秧歌定调1=D。在碓臼沟秧歌中,领奏板胡为2-6弦,协奏板胡为1-5弦,演奏时只需变化指法,无须重新定弦。板腔体中,朔州秧歌定调为1=A,广灵秧歌定调为1=B,碓臼沟秧歌定调为1=G。

二、碓臼沟秧歌与朔州秧歌、广灵秧歌的交流融合

晋北大秧歌流布范围广,流动性强,再加上人口的迁徙、战乱与逃荒、商贾的贸易等造成了三大分支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1)剧目上,有许多经典的秧歌剧目在三大分支中皆有,如《三复生》、《翠屏山》、《打经堂》等。这些剧目在演出时名称虽不同,但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相近或相似的,这说明三大秧歌具有同源性。

(2)服装、化妆、舞台设置极其相似。起初,三种秧歌都保持简陋的舞台设备,一条高凳两个凳子、苇席、帘幔、小方跪垫等。建国后有了程式化的画布景。同时开始发展前台设备,如侧幕条,大二三幕,六、八扇屏风等。舞台照明,由马灯发展为汽灯,今日改为电灯。服饰、脸谱,仿效晋剧和北路梆子,逐渐向大剧种靠拢。

(3)晋北大秧歌三大分支除了积极进行内部交流,还汲取其他剧种的精华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贯穿于秧歌发展始终。

从剧目发展看,晋北大秧歌从北路梆子移植吸收来《乌玉带》、《游花园》、《教子》、《断桥》、《翠屏山》,与道情、耍孩交流吸收来《打经堂》、《大劈棺》等。

从音乐体制看,晋北大秧歌为了正其戏曲地位,也为了扩大影响,从明清俗曲和当地民歌小调中吸收专用曲【苦相思】、【山坡羊】、【牛斗虎】、【跌落金钱】,从晋剧、北路梆子吸收板式变化体【介板】、【滚白】、【扑梆子】、【撩梆子】、【头性】、【二性】、【三性】、【紧三性】。

总之,尽管晋北大秧歌各个分支之间已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但具体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原生态的唱腔,都赋予它们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抢救和保护中坚持原生态美学原则,积极保护其中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2]钟声扬.朔州地方戏曲音乐(上)[M].香港讯通出版社,1998.

[3]马文忠.广灵方言志[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4]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广灵晋北朔州
朔州平鲁区: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晋北地区半干旱风沙区典型林分适宜性评价
武凤杰:中国晋北蚕桑的开拓者、产业扶贫带头人
神往广灵
一块试验田 请来50名科技专家 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创新产业联盟 打造晋北农业特联社
朔州接地气的畜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头货”
广灵推进光伏扶贫全覆盖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可以小而美,也可大且强
愿朔州现象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