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保高校学生传播保定文化研究

2014-08-15白云霜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学生

○白云霜

(保定学院 中文系,河北 保定071000)

近年来,高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出现了系列研究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上,对大学生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少有提及。高校在校生思想活跃,行动力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承载的文化知识更丰富,秉承的理念更新,掌握的技术更先进,更容易把握现代受众的心理特征和文化需求,而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进行地方文化传播。

保定市内高校众多,驻保高校在校生(以下简称为“驻保学生”)数量可观,他们是一支保定文化传播的生力军。本文拟结合文化传播、影响、接受的普遍性规律,在客观分析驻保学生传播保定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策略建议。

一、驻保学生作为保定地方文化传播者的优势

文化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者的文化层次(如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和整体传播力量(如传播能力、人群数量)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驻保高校学生状况,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驻保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保定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驻保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驻保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保定籍学生,在保定学院和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保定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驻保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保定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保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时空优势

驻保高校坐落在保定市内,大学生每天都置身于保定地方文化氛围之中,地方文化资源近在身边,大慈阁、古莲池、直隶总督署、淮军公署等文化设施就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末课余乘公交车即可到达;清西陵、满城汉墓等文物古迹虽然散落于各县,但是车程一般不过一个小时,利用节假日考察参观十分方便。加之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更有利于他们对地方文化进行考察。

二、加强对驻保学生的文化传播,提高其保定文化素养

驻保学生在保定地方文化传播中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首先,要将其作为受传者进行分类传播,提高其作为传播者的地方文化素养。

(一)保定籍大学生——培养家乡情结,建立知识体系

他们肩负着传承家乡文化的历史重任,但他们一般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对保定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地方文化知识体系尚不健全。对这类学生,重点要完善其保定文化知识结构,突出保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和重点部分,通过集中学习,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建立较为完善的保定文化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保定的历史沿革、保定的教育历史、享誉中国文坛的保定作家群、保定竞技体育方面的丰硕成果、保定的新能源产业、保定的红色文化等等。各校可以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为这类学生系统讲解地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非保定籍大学生——培养兴趣,寻求认同

这类学生又可分为两类,即非保定籍的国内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非保定籍的国内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留有各地的文化印记,他们来到保定求学,有几年时间会被保定文化浸染,将来会把保定文化传到自己的家乡和未来的就业地。面向他们的文化传播,重点要突出保定特色文化即地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保定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踩高跷)、饮食习惯(如驴肉火烧)、健身方式(如保龄球)、文物古迹(如清西陵)、地方戏曲(如保定老调)等都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外国留学生入学前对保定文化知之甚少,留学期间有机会接触到保定文化,毕业后将把保定文化传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国留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这些学生,在文化教学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把握好分寸,尽量回避保定文化中非兼容性部分,即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的内容;二是处理好大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留学生进行保定文化传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介绍相关的地方文化,如体现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和谐、侠义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中有特色且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地方风俗(如北岳庙庙会)、地方特产(如槐茂酱菜)、文物古建(如直隶总督署),等等。对汉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扩大文化教学内容,融入一些方言和艺术元素,学说方言笑话、观赏学唱民间戏曲或音乐、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引导驻保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传播保定文化

(一)发挥数量优势,广泛宣传保定文化,扩大地方文化传播范围。充分发挥驻保高校学生数量多这一优势,动员他们向亲友、市民传播保定文化

首先是向亲友传播。把宣传保定文化作为假期实践的一项主要内容,可以以“我和亲友谈保定”为题,让学生在节假日返乡期间向亲朋好友宣传,并将宣传成果以文字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组织展评活动。对外地和外国留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将保定文化与家乡文化加以对比,分析异同,深化他们对保定地方文化的了解。

其次是向保定市民传播。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上社会,走进居民社区,开展保定文化义务宣传活动。把有关文化信息制作成图片、影像资料,根据宣传对象或宣传时间设定多个专题,进行巡回展览,提供现场咨询,营造浓厚的保定文化氛围。组织大学生走访市内中小学幼儿园,在摸清地方文化常识普及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确定宣传重点,定期为他们提供地方文化知识讲座。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延伸保定文化的传播载体。黑格尔说过“我们自己民族过去的事物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1]

开发利用是保护文化、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将地方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让开发者在应用中传播,让受传者在使用中接受,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地方文化长远健康发展。

发挥驻保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地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以后,能够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2]。驻保学生应从本专业出发,利用保定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新产品,给“旧文化”一个“新包装”,从“老传统”中发掘“新价值”。美术专业学生可以设计以保定文化为题材的艺术品,如文物古建的小型雕塑作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中文专业学生可撰写以保定文化为题材的小说、剧本、散文;旅游专业学生可结合保定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开发旅游新产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注意加强学习交流,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做法,开发保定本地产品。

多方合作,整合力量进行文化新产品开发。驻保高校众多,专家学术团队荟萃,专业精英济济,应加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特色院校合作,院校之间的同一专业合作,高校内部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方文化的开发与利用。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开发文化产品,以全球性眼光、环保的理念、高科技手段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此外,高校还应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吸纳高新技术与人才资源。建议高校聘请有关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将最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原创能力。

加大优秀产品推介力度。文化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特色文化的功能。因此,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由校园内研究向地域品牌打造过渡。首先要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成果提供参加重大文化活动的机会,扩大宣传。其次,高校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与当地企业对接,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变成产品、投入市场。

整合高校人才优势,在保定地方文化传播与高校教育科研功能之间寻求契合点,让大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传播活动中,会为地方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向勇.中国文化产业人文内涵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艺术评论,2009(9).

[2]张振鹏.中国文化创意产品优秀特质及实现[J].求实,2012(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