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布兰的文学批评思想初探
2014-08-15赵静静
○赵静静
(中国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8)
乔治·布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生于1917年12月18日,1946~1959年担任巴勒大学教授,1959~1965年担任索邦大学教授,1965~1988年在代表最高学术权威的法兰西学院讲授法国现代文学课程。乔治·布兰的研究主要针对两个作家展开,即波德莱尔和司汤达。他的主要作品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色情》、《司汤达和小说问题》、《司汤达和人格问题》和《小麦筛选机》。虽然国内外研究乔治·布兰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但是不可否认,乔治·布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乔治·布兰可以说是20世纪文学批评研究之父。
乔治·布兰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司汤达和小说问题》一书中深刻研究了司汤达的主观现实主义或者叫内在视点(point de vue)现实主义。他认为司汤达的小说与巴尔扎克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而司汤达主要从主人公的视点去观察外部世界,视点辐射的场域是有限的。美国文学理论家艾伯拉(M.H.Abrams)在《欧美文学术语辞典》中也对“叙事观点”有较为翔实的论述,将其定义为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者观点,而读者可以通过这一叙述故事的方法,从而了解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英国学者罗杰·福勒(R.Fowler)将叙述视点的含义分为“审美感知”和“观念类型”两个层面,前者具备感知范畴的含义,而后者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含义,即文中的语言(包括人物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价值和信仰体系。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视点、视角问题进行了发挥,根据叙述焦点对人物的限制程度的不同,把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零聚焦型视角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叙述视角类型。这种视角类型会形成一种自由洒脱、舒张自如的叙述风格,便于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之间自由地转移切换,便于表现众多的人物与复杂的事件,容易在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内聚焦型是一种从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觉出发进行叙事的叙述视角类型,所叙的内容限于感受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其心理活动。这种叙述视角类型在古典叙事作品中往往是作为辅助的视角类型存在的,然而在当代作品中,却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主要的叙述视角类型。与零聚焦型叙述视角相比,内聚焦型叙述视角在叙事上受到较多的限制,但也正因为这种限制,会造成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产生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由于这一叙述视角类型建立在人的感觉的有限性的基础之上,更容易增加叙事的可信性。叙述者也往往利用这一叙述视角,强调所叙事件是某某人的亲历、某某人的日记,借此混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使读者落入自己的叙述圈套,完全为自己掌握。这还是一种更加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叙述视角类型。当代小说往往依据某一人物的主观视角,故意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变形的世界,从而使读者在把变形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去感受人物的变态心理,或者去思考与发掘变形的世界与变态的心理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内涵与哲学内涵。外聚焦型是一种严格从外部客观地呈现一个事件的叙述视角类型。在这种视角下,读者只能看到事件的客观过程与外部形态,故事中人物的目的、动机、感受、思想全部是空白。这种叙述视角类型与前两种相比用得较少,主要见于当代作品,尤其是法国新写实小说。外聚焦型叙述视角是叙述者严格限制自己的叙述范围而形成的。它的本质特点不是客观呈现,而是故意对发生的一切不做任何解释,故意斩断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偶然的、无法理解的世界的表象。作为一种叙事方法,外聚焦型叙事视角产生的修辞效果是强烈的,它造成的是一种极富个性的文体风格。从思想渊源上看,外聚焦型叙述视角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直接相关。它往往强调的是人与世界的隔膜感,宣扬的是一种冷漠的人生态度。
乔治·布兰将小说批评家称作“村路修理工”,“村路维修工”的职责是为读者的阅读扫清一切障碍,告诉读者什么时候应该直行、什么时候应该绕道而行、什么时候应该注意路上的坑洼不平之处。对乔治·布兰来说,如果小说批评研究仅仅限于文本内容研究,太过肤浅。乔治·布兰在其批评作品中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在含义,将作品重组整合,认真研究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乔治·布兰以其深厚的哲学功底深刻剖析了作者的人格以及人格对作品的影响。乔治·布兰就像是小说批评界的殉道者,纠结于作者的矛盾内心。波德莱尔一生希望在恶和丑陋之中采撷美丽的花朵,寻寻觅觅而终不得,他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而作为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乔治·布兰在他开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比他更痛苦。司汤达本人对人性的研究非常到位,比如嫉妒、虚荣和害怕等等,他一方面谴责诸如嫉妒和虚荣等人性,另一方面又很难摆脱这些人性,这样矛盾而纠结的内心世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给文学作品添加了别样的色彩。而乔治·布兰通过阅读司汤达的作品捕捉到了这一痛苦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更深的挖掘,他内心世界的矛盾比原作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到目前为止,能够像乔治·布兰一样如此广博、如此深刻、如此细腻地研究文学作品以及作品和作家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家几乎没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许多文学批评家受到乔治·布兰的影响。比如巴什拉尔的弟子巴夏尔致力于研究作家的感觉世界或想象世界。他通过归类和重组揭示不同主题和子题之间的关系,编制了一个个相互沟通的主题网络。里夏尔在《马拉美的想象世界》的序言中写道:“一部作品中的重大主题形成作品的无形的框架,大概它们能给我们提供打开内部组织的钥匙;这些主题在作品中经常得到发挥,以一种可视见、不同寻常的频率复现在作品中,在此处或彼处的重复出现表明一种萦绕在作者脑际的念头。”巴夏尔的批评研究进入作者的想象世界,发现作者的人性特征,精准而独到地研究作者和作品的关系。精神分析批评家莫隆将自己的分析顺序归纳如下:比较若干作品,找出组合的网络,把作家的顽念和下意识性的意象聚合在一起。然后通过追踪这些或者勾画形象或者交代情景的结构的变化情况,以期分理出“个人的神话”。他的批评步骤基本上是从作品到作家,在作家的生平或者童年寻找潜意识产生的根源。八九十年代的法国文学批评比以前更加重视读者的存在,不再研究单纯的形式,不再将文本与作家和历史隔断。以诺埃尔为代表的渊源批评旨在考察文本诞生阶段的状况,考察和诠释作品创作的过程。渊源批评旨在重塑文本酝酿的过程,重新考察文本制作的奥秘,研究作者的人性,从而解释作品的独特性。
由此可见,乔治·布兰的文学批评思想确实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冯寿农.漫谈法国主题学批评[J].厦门大学学报,1989(4).
[3]DELCROIX.Maurice et al.Introduction aux etudes litteraires,Paris:DUCULOT,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