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原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2014-08-15杨静华
○杨静华
(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江苏 昆山215333)
目前,不少语文课堂教学或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课程标准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设充满吸引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展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笔者认为以下的一些教育原则可以带来不少的启示。
一、遵守鱼缸法则,允许学生“自由自在”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长。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活动的场所。然而,许多教师都将这阵地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对学生的自学活动极其苛刻,例如思考个问题才三四秒钟,自由读课文不超过半分钟,写个句子、片段只一二分钟,有的课堂实践活动干脆就没有了……这样的教学就像鱼缸一样,学生在这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
譬如一次教学《负荆请罪》时,大胆摒弃烦琐的文本理解和人物探究,而是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为了避免个别表演秀,安排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的形式进行。在具体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有朗读版的照本宣读,有小品似的七拼八凑,有电视版的拖沓无味,也有电影版的精致到位……待表演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要求学生既要评价每组表演的成败,更要讲出自己表演的得与失。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既找到了表演的差距,又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在活动中品悟语言、运用语言的教学有情趣、有效果,课堂成了学生展现才华的大舞台。
二、遵循狼性法则,鼓励学生“蠢蠢欲动”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不会将任何现象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生存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六(上)《练习5》中的《秋》之后,让学生仿写一首小诗。这对平常从不写诗的学生来说可是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呢?笔者借助现代媒体的声像效果,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天的典型事物,如“大雁”“菊花”“残荷”等;接着说说它们在秋天的特征,如“南飞”“孤芳自赏”“凋零”等,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诗;然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体会“荡”等用词的精当,并鼓励学生进行修改;最后诵读积累描写秋的其他诗篇。这样学生诗兴盎然,发出了小小诗篇意境深远的感慨。
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笔者又让学生抓住春、夏、冬特点仿写小诗,很短的几句话,却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课后,又组织学生在校园中寻找最美的秋叶,个人行动也好,朋友一起也好,小组合作也好,进行秋叶贴画、赋诗一首的创作练习,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积累。
三、领会南风效应,容忍学生“孤行己意”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众多教师努力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氛围,以期待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然而具体操作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会出现异样举动。对此有的教师会进行严肃批评,甚至大声训斥,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脆弱的、不稳定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时,教师不经意的训斥、苛求,压抑了他们的天性,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反之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有一个适当的“度”的要求,少一点过分看重自己,多一点念想别人,重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如教学《春笋》一文中,让学生合并双手,从坐着到站起模仿春笋长高的样子,起先学生秩序井然,后来有一生突然站到了椅子上,见状又有两生爬到了课桌上。面对此景,笔者没有发火,而是让三人保持原状,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三只春笋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与其他笋不一样,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一,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意思,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当然在表扬他们出力的基础上,教育三人应当遵守课堂纪律,三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表现极好。
其实,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各种问题,并在体谅学生的同时,从自身入手提高修养,才能展开教学。
四、适应罗森塔尔效应,相信学生“朽木可雕”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
学生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地去期望、珍惜这些学生。可以说,学生的成长方向取决于老师的期望。
譬如曾多次教学《自相矛盾》一文,前几次学生对“拿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句话的理解只局限于“矛坏盾不坏”或“矛好盾坏”两种答案。教学进程平平淡淡,笔者却为顺利进行教学而高兴。
又一次教学中,一个同学发表“矛好盾好”的结果证明卖矛和盾人的话是正确的。笔者没有批评他的无知,反而表扬他聪明,动了一番脑筋,而后让学生上台简单画出“矛戳盾”的所有答案,让学习小组逐一比对。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此例中如没有该生的质疑,求异思维,可能其他同学也只是不完整地理解课文及寓意。因此,课堂教学结束,笔者大大表扬了质疑的学生。
总之,教师创设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度包容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定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从而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1]何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3(16).
[2]段瑞珍.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