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

2014-08-15宋丽媛

语文学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参考书教参人教版

○宋丽媛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在教师群体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教参在手,万事不愁”,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要照着教参把知识读给学生就可以了,不需要精心设计一课,教学参考书都给教师们设计好了。事实上在近六十年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变革的同时,有教学参考书的诞生,教材在进步,教参也在更新。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近六十年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特点,分析它们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特点

(一)总体特征

看了近六十年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参,虽然在变,但是只是形式上的变,内容上也无非是“课文研讨”,主要是整体把握与结构分析;“关于练习”,就是提供一些答案;“教学建议”,即有若干条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有关资料”,多是提供相关背景及鉴赏文章。教参的内容并无明显的丰富,只是详略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们对教参的把握与应用。

(二)结构

上世纪50年代教参变革。建国后的第一版语文教材是1951年出版的,但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参,直到1958年文学和汉语进行了分科,这是一套很有影响力的教材,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学参考书。此版教学参考书的结构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注意事项”、“专题讲授内容”和“附录”。这套教参整体上看还在摸索阶段,还不够成熟。

上世纪60年代教参变革。1961年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相继出版,语文教参与五十年代相比没怎么太大的变化。1963年建国后的第一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出台后,教材有了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名字也改为“教学指导书”。这套教学指导书的结构大致分为“教学要求、补充说明、课文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六大部分。这套教参与五十年代的相比可以说是相对成熟的一套。

上世纪70年代教参变革。“文革”期间的语文教材建设基本处于停滞期,“文革”后全国统一出版了第五套教材。1978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参与1963年的教参模式基本一致。每课都包括四部分,分别为:“教学要求”、“关于课文”、“关于思考与练习”、“有关资料”。1981~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了一次修订,教材和教参并无太多变化,这就是1982年人教社出版发行的第六套全国通用语文教科书及教参。

上世纪80年代教参变革。198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7年,人教社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对语文教科书进行了重新编写,这是人教社出版的第七套语文教科书及教参。教参共分为六部分,分别为:“教学要点”、“课文说明”、“思考与练习”、“教学建议”、“补充注释”、“有关资料”。

上世纪90年代教参变革。1990年原国家教委再次颁布了《关于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教社根据这一新的大纲再次修订了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参。1993年全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初高中的语文教材和教参也有了新面貌。这个年代的教参以“教师教学用书”命名,其中分为:“预习提示”、“课文评点”、“关于练习”、“教学建议”、“有关资料”、“板书设计”。

新世纪教参变革。2000~2002的年教参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太大的变化,不同的是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单元说明”,阐述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建议。每篇课文都包括“课文鉴赏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议、有关资料”四个部分。2004年新版教材问世,这版教参每一环节都渗透三维目标的教育,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分为“单元说明”、“课文研讨”、“关于练习”、“教学建议”、“有关资料”五大部分。

(三)内容

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在教参中的重点是“专题讲授”部分,主要对课文进行介绍和文本分析。这时期的教学还是把讲授课文放在首位,所以在专题讲授的内容上比较重视。

上世纪60年代教参结构比较成熟,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每册教参按教材的课文顺序依次编写,教参的基本内容也是按结构里的六大部分严格编写。“课文说明”的内容还是作为重点,虽说比较呆板,但也算是相对成熟。

上世纪70年代的教参基本处于停滞期,内容无太大变化,没有什么新颖和独特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的教参在内容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采用了以课文单元为单位的编写模式,内容上也逐渐丰富。课文内容由注释式到赏析式逐步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教参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课文评点”部分为教参内容的重点。“课文评点”部分将课文原样印入教参,采用旁批和夹批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新世纪教参在内容上是最完善,理念最先进,结构设计比较灵活的一版教参。新世纪的教参内容重点放在“有关资料”部分,主要是作者介绍、背景知识、资料赏析等等,目的是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学到更多的课文之外的知识。

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近六十年的优点与缺陷

(一) 近60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优点

1.早期的教学参考书弥补了当时教学工具和资源不足。当时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利用教学参考书钻研教材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九十年代的教学参考书为例,当时的教学参考书最大的亮点是课文评点部分。课文评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旁批,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夹批,主要从结构入手进行文章的归纳和补充;小结,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这样详细的讲解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不用再找别的相关资料。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可谓是“手有教参,如有一宝”。

2.教学参考书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然要钻研理解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此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方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依据。对近六十年的教参分析发现,每版教参都着重编写课文研讨方面,其中教学重难点比较明确,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一定的把握,充分体现了教参指导教学的作用,使教参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教学参考书的结构内容逐渐新颖。从近百年的教参的发展历程来看,教参是逐渐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各版教参的内容逐渐丰富,从上世纪50年代的“教学注意事项”、“专题讲授内容”和“附录”三部分,60年代的“教学要求、补充说明、课文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参考资料”六大部分,70七十年代“教学要求”、“关于课文”、“关于思考与练习”、“有关资料”五部分,80年代“教学要点”、“课文说明”、“思考与练习”、“教学建议”、“补充注释”、“有关资料”六部分,90年代“预习提示”、“课文评点”、“关于练习”、“教学建议”、“有关资料”、“板书设计”六部分,新世纪的“单元说明”、“课文研讨”、“关于练习”、“教学建议”、“有关资料”五大部分。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出教参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4.教学参考书中采纳并逐渐吸收一定的科研成果。在1984版的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的那部分,新增了对于当时来说是语文教学的学术研究问题。几乎每课都有相应的期刊文章的资料附着。1984版的教学参考书第7页中的《七根火柴》的教参在有关资料的部分有一部分是《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8期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当时比较新的学术问题,能够促使教师把新知识纳入到教学实践中。这是这版教学参考书的新颖独特之处,是值得当代的教学参考书借鉴的地方。

(二)近60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不足

近60年的教学参考书的研究发现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参的编写过于呆板,灵活性不强。近六十年的教参研究发现,教参的编写大都是依据教材,主要是讲解与分析课文,把教材讲精,讲细。教参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分析课文”、“问题研究”、“相关资料”这几部分完成。教参的编写只注重教材,着重分析,而不注重教学的实践,对教学指导相对较少。语文教学过程是感性的、灵活的。学生在研读语文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思维的发散、灵活、开放,遇到教师比较刻板的教学时他们的思维也就被束缚了。例如,在八十年代的教参(1981版)中,第一课《一件小事》的课文分析部分,教参为教师分好了段落,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分段。在关于思考和练习的部分,教参也提供了“准确答案”。这样在分析研讨课文方面把所有能为教师想到的都在教参中体现出来,为教师准备好了一切会使教参的灵活性不强,教师只要拥有教参,就不要备课了,不用费劲研究教学设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参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参考书的出现,减少了教师收集资料的难度,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严重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一味按教参讲课,教师认为只要把教参上的要求讲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以一家之说代替对课文的多维认识,在这种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教师自我发挥的余地也就没有了。教师被动接受教参,教师的思维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需努力备课,无需精心教学设计,这样下去,教师一届一届教下去,也就产生了一批一批“教参产品”。这样也就是教参发挥了它的负面作用,使教师产生了对教参的依赖,没有教参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学。这样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同时也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在九十年代的教参中深有体现,教参对每课的字、词、句、段都有解释和批注,把课文剖析得相当彻底。在《背影》一课中,就连父亲的一句“我买几个橘子去”,教参也从三个角度为教师提供了解释。这无疑对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3.教参缺乏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分析近60年的教参发展史发现,教参是在改进和发展,可是发展也是表面的发展,“换汤不换药”的发展。研究分析发现教参的发展一直围绕着“课文说明”、“解题指导”、“教学建议”、“有关资料”四部分展开,没有什么新颖性与独创性,这也是教参一直存在的严重问题,这样的教参教师用着烦了,学生也就学着烦了,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加入一些名师教学案例,这样会对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对教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发现,教参还是围绕那几部分展开,并无独到之处。

4.教参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教学建议的部分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既然是教学建议,那么它最大的作用是给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在参看建议之后要能明白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如何去做,可是就是这种过分强调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也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参还是应该给出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的建议,因为教参本身就是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很多教师对教学参考书的意见中表示教学参考书作用不大,这也就反映了教参光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学”。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发挥教参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例如,在2004版的人教版教参的每课都设计“教学建议”,这部分给老师提供了借鉴,但却没有对学生全面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建议,也是一大不足。

三、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建议

全面分析人教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六十年发展历程,对其优点和不足做出评价,在这里根据我分析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以后教参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参编写要灵活、多样

教参编写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材不要按照以往的结构、部分进行编写,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进行灵活的变通,比如小说等文学作品可以适当把小说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的同时,在教参中选入一定的中外优秀小说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推荐给学生或是选精彩的段落读给学生,这样比较灵活的教参设计,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使中外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多样性就是人教版的教参也可以有多个版本,各个版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达到彼此互补的效果,这样也就使教师的选择有了一定余地,教师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学生的情况和所教文本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参。

(二)教参重点、难点有侧重

分析近60年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参发现,在每版的教参说明中都明确规定教参只是供教师参考,不要求教学过程中照搬,可有所取舍,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因此,针对教参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参的自身需要改革的同时,教参编写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例如,据研究发现近60年的教参把侧重点放在课文分析部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教参课文逐词逐句的翻译,这样的教参使教师教学变得异常轻松,教师只要照着教参念就可以了。所以针对教参的这点不足,教参编辑应该在设计过程中把侧重点适当转移一下,给教师充分发挥的余地,启发教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备课、上课。教参编辑可以考虑把侧重点放在相关资料那部分,这样丰富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思维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三)教参渗透学术前沿成果或名师教学案例

教参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研究分析发现,教参的结构内容、结构墨守成规,没有一定新颖性和独创性。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教参中就引进了一些学术成果,教师了解当时的学术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可以单独列一部分,可以命名为“学术拓展”,这部分内容可以有:有关此文本学术前沿的论文、名师的教学设计、有关此文本的论著。设计这部分的内容很简单,为了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学术研究,激发教师研究学术问题的兴趣,这样教师自身也得到一定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解释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发现教学规律的目的。

(四)教参关注“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在开发教学设计的时候有必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参的研究对象依旧是教材和教师,教参关注的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方法也没有进行指导。教参实际是在新理念的伪装下,以旧的理论指导教师。而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知识一直是教参的重要部分,对教学过程的主体,新教材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所以教参一直是“死的”,根本没关注到最重要的主体力量,笔者认为,教参的编写要把如何教学生学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体现教参的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近60年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参分析发现,语文教参在变化发展的同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存在着不足。旧思维下的语文教参已经成为制约语文发展的瓶颈,这种旧观念不改变,即使教材改得再好、再快也是换汤不换药,对语文教学毫无裨益。教参的改革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前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改变教参的编写理念显得特别重要。

[1]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2004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2]陆平.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三十年综述[J].中学语文,2008(11).

[3]吴永福.语文教参之我见[J].现代语文,2010(5).

[4]刘曙峰.中学语文教参编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5]彭倩.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陈祖云.教学参考书的教育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参考书教参人教版
如何用好语文课外参考书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