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词“了”研究综述

2014-08-15周星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句末助词虚词

周星君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语言学界一直对“了”的用法,关注甚多。大部分学者都赞同:“了”是来源于动词“了”(liao)意思是“完结”,意义与“已、讫、毕、竟”等动词相当。大约在七八世纪,也就是中晚唐时期,它逐渐呈现虚化趋势,位置从“动+宾”之后,逐渐移到“动+宾”之间,变成动态助词,语气词“了”是虚化程度的加深。“了”的虚化在功能上表现为:已经完成了由自由向粘附的转变;在语义上原有的词汇意义都基本丧失;在语音上都已经弱化,不但失去了原声调而读轻声,而且主要元音也发生了弱化或央化,读作“le”。本文拟就“了”虚化过程中的各种分歧以及相关问题予以评述和梳理。

一、关于“了”几分的问题

1、二分说:目前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把“了”分为“了1”“了2”。一般认为“了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用于句末,表示语气。但具体地说,在“二分说”里有所不同的是:冯春田[1]把它分动态助词与事态助词。有学者把它分为动态助词与语气词。张斌把“了”分为时态助词与语气词,并明确提出“之所以称为时态助词而不是动态助词,是因为考虑到了,汉语的‘了’不但表示‘体’,而且可以兼表‘时’,不但可以用在动词之后表动态,而且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状态”[2]。朱德熙等学者把它分为动词的词尾和语气词。穆颖[3]等认为“了”不是助词而是一种动词词尾,而且指出词尾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有附加的语法意义,且“了”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属于词内的成分。马希文(1983)提出北京话中应该区分“了1”读作“le”,“了2”是“liao”读轻声时是“lou”,可以用作补语。刘勛宁[4]把“了”分为词尾“了”与“语尾了”。

2、三分说:对于这个观点好像支持者不多。史冠新从语音方面独特地提出这种观点,还是比较新颖的。他认为“了”在临淄方言里分为三种[5]。他是从语音角度提出的,认为“了1”“了2”读音相同,分布不同。如“你吃了1饭了2 吗?”。而“了3”他推测是“了”“也”的合音。如“你吃了1饭了3”。但在这里我觉得,这样的话,我们究竟是如何在句子中区分“了2”和“了3”。而且我的它们在功能是好像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至于“了也”的用法。我在后面将详细讲述。

3、四分说:金立鑫(1998)认为应该有四个“了”,即动词后的“了”,具有补语性质的“了”,句尾表时体的“了”,纯粹表语气的“了”。

在这里我有必要对各家分类的术语一一作个说明,以便于分辨。“动态助词”强调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态,动态又叫‘体’或情貌。”[6]冯春田解释“动态助词”为: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包括实际发生的动作的完成和将要发生的以及假设可能发生的动作的完成。而“时态助词”用于动词谓语句,主要表示对事态的断定,包括已有或将有某种变化的事态,以及假设有某种变化的事态。而张斌的“时态动词”则是对“动态动词”的补充。但就穆颖的观点来说,两者完全不一样,她根本就不认为“了”是词。就我个人观点看:动态助词与动词词尾可以看作一回事,他们都放在动词后面,功能都一样,都表示“动作的完成。关于语气词,我觉得大家说法不一致,实际包含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语气词”这个层面好像小了一点。在下面的讲述中我把“了1”限定在动态助词的角度,“了2”的理解限制在“语气词”这个角度,这样比较好理解,不至于混乱。

二、“了”的来源

在“了”的来源上语言学界一致同意“了”是从表示“终了”“完成”的动词“了”(liao)虚化而来的。并且认为“了1”“了2”开始虚化的时间是相同的,但在最终形成时间上还存在着争议,尤其是“了2”的争议更大。

1、“了1”《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作者主张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与情态助词。他们认为:从中晚唐起,完成动词“了”出现虚化的趋势,位置从“动+宾”之后,逐渐移至“动+宾”之间,变成动态助词。这主要出现在唐诗、五代词、变文中。到了北宋,“了”大量出现,首先见于北宋词人的作品中。到了南宋动态助词“了”的实用已经基本取代了完成动词“了”。大部分学者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

2、“了2”有学者认为中晚唐以后,距《祖堂集》成书较近的和尚的传记语录中,“了”的出现要大大高于“已”“迄”“竟”。这种情况证明。至少到《祖堂集》成书之际,完成动词向“了”的归并已经趋于完成。认为在“动(+宾语)+了”中的“了”是正向事态助词转变中的动词。到了宋代“了”字的独立性得以加强。动词性日趋减弱。出于句末的“了”字就已经从句中充当谓语,逐渐转变成表达事态的助词了。。那究竟是北宋还是南宋是“了2”的最终形成时期,这就有两种意见。

a、北宋说:罗骥[7]认为“了2”在用法和数量上都很成熟了,其确立的时间应该提前到北宋。他赞同“南宋说”的“动+了1+宾+了2”是“了2”成熟的标志,但不同意由此认定“了2”成熟时间是南宋。他认为北宋的“动+却+宾+了2”与上述句型在结构上完全相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完全相同,差异仅仅在于词尾的不同。所以他认为成熟时间应该是北宋比较合理。曹广顺[8]也认为:南宋中期,“了2”能用于“是”字句、条件句、将来完成句、动补结构之后,并且出现“动+了+宾+了”句式,所以他也认为把“了2”的时间确立在北宋是有根据的。刘坚[9]他们也认为:上面的格式与“动+却+宾+了”相比,只是在于表示动作的动态助词由“却”换成了“了”,这种变化只是词汇的兴替,而不是句法的演变,所以,他们认为对于这种格式中的“了2”来说,这只是它在北宋大体形成之后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什么质的演变。

b、南宋说:不少学者认为:“了2”直到南宋中期才确立,北宋还处于形成中。他们中不少认为“动+了1+宾+了2”是“了2”成熟的标志。而这个格式是在南宋中期的朱熹语录中,才开始出现,它标志着“了2”演变过程的结束。

三、“了2”的性质及功能

“了2”一般用在句末。不少学者把句末的“了”称作语气词,如朱德熙(1982:208——209)他把语气词分为三组。北大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把句末的“了”称作语气词,认为“放在句末表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而又着重说明变化,即着重说明一种情况的发生”。他们是把体意义和语气意义合在一起说的。杨永龙[10]在他的书中,主张分开考察,可以把句末“了”的语法意义分成两方面来看,即体意义和语气意义。又从这个角度把“了”分三种:只具有体意义,没有语气意义。(“动+了+也”结构中,即我们说的“了1”形式);有的“了”即有体意义又有语气意义,也就是后面说的“了1+2”形式;有的只有语气没有体意义,就是我们说的“了2”。沈开木也同意“了2”是语气词,它的对象是句子。

当然,现在各学者还是对语气“了”的功能认识不尽相同。大多认为句末“了2”表示陈述语气,或更具体的是“表示一种肯定、确定的语气”。杨永龙在这里提出“了2”是从信息表达的角度看,主要是用于提示新信息的。《现代汉语》里作了更多的补充,认为语气“了2”不仅有语气作用,还有成句功能与表停顿的作用。沈开木认为“了2”是表示“变化”的,即表“本来没有这个情况,现在才有”又表“本来没有注意或在知道这件事,现在才注意或知道”。吕叔湘认为“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燕燕[11]则认为这样句末的助词“了”便可分为三种:表事态出现了变化的;表即将出现变化的和兼表动作完成和事态出现了变化的。胡裕树、邵敏认为:作为语气词的“了2”表示已经或出现新情况。刘月华等认为语气助词“了2”包括两方面的语法意义,一是与动态助词“了”具有同样的语法意义。二是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成句功能。刘勋宁试图把句尾的各个“了”统一起来。

四、对“了也”的讨论

对于“了也”连用大概可以追溯到“了”开始虚化的唐代。一个动词短语作主语,动词“了”作谓语,陈述动词短语主语所表示的事件或行为已“完了”,与动词和全句所表示的时态特征相适应,句尾应选择一个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这个时候,古代汉语表事态变化的语气词“矣”已经很少用,而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也”正好取而代之,所以选择“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随着“了”的虚化,它最后成为与其后的“也”同样的语气词。也正是由于“了也”同类,其连用造成功能重叠,所以“了也”尽管一时风行,到了南宋也就很少见了。

在“了也”结构中,如“有人将去了也”中,“了”表示一种事态已有变化,“了”也是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了也”居于句尾。有的学者就此提出一种观点“既然两者都是语气词,就应该有所分工,其中‘了’表完成,‘也’表肯定”。罗骥[12]提出两个理由来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北宋大量类似的句子里并没有“了”只有“也”,全句仍是事实变动语气,“也”当然在句中表事实变动语气,可见,“了”“也”并不存在分工。再就是,早在北宋,这种连用的情况就开始减少,到南宋大多数情况是指用“了”,这也只能以两者的语法功能重叠来解释,而不是相反。

“了也”连用体现出了“了”在虚化过程中由不自由到自由逐渐从实词到虚词的过程。“了2”出现前,连用的现象还很多,“也”在句尾起完善句子的作用。随着“了”虚化程度的加深,“了也”逐渐消失。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者发现,“了也”在北宋的文献里已经很少发现,南宋时期的文献也表明它可能已经被淘汰,但在一些元曲作品了,“了也”却又变成较为常见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刘坚他们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有些同志介绍,在北方方言里,“了2”的语音形成受“也”的影响,可能是“了也”的合音。因此不能排除“了2”的形成过程在不同方言区发展不平衡的可能。就这种可能,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史冠新老师提出的“三分说”的观点。二是,戏曲作为一种艺术,需要夸张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的场合,“了也”被连用用来增强表演的效果。我觉得这两点对解释元代“了也”连用现象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五、“了”在“形+了+宾”的情况

在这一格式中对“了”的归类,有两种分歧冯春田认为:形容词后用“了”,接着又出现宾语。这类情况主要是肯定或表示事态变化的形成,这里把它看作事态助词。如“分家便宜了安二成,积攒了十年一旦空”。

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讲述形容词带“了”表示性质变化的实现,后边往往跟数量词宾语。如“按照你的说得办法,确实是快了一些”。在这里“了”是动态助词。

六、对“了1+2”现象及“了”隐现问题的讨论

张斌在他的《现代汉语虚词》里讲到,当谓词和谓词性短语正好位于句子末尾时,所用的“了”就是“了1+2”既表示完成,也表示一种语气。如“我已经吃了”。他还指出:“了”用在形容词后大多是“了1+2”。如“天亮了。”。《现代汉语》里也讲到:句末的“了”有的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如“自行车他骑走了”,“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张兰英⒀认为“了”直接放在体词性谓语句之后的“了”就是“了2”或“了1+了2”,但绝大多数还是“了2”。还认为句末“了”,如果有“已经”这个事件状语,句子的谓语后又带了补语或宾语,那么句末的“了”就是“了2”,可省可不省。如果“了”直接跟在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后面,这个“了”就是“了1+2”,不能省略。

结语

“了”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它的语法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也就“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讨,其中必然就存在分歧与矛盾。但总的来说大家好像都比较接受吕叔湘的“了”二分说,即把“了”分为动态助词与语气词,我们现代汉语中也采用一致的观点,尽管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总的来说在这一点上还是大同小异的。但还有更多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比如“了1”在句子中的位置?有人认为它是在句中,(大多数人这样认为),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了1”不一定非居句中不可,它还可以位于句末,还认为“了1”不仅对动词起作用,还对整个事件起作用。还有对“了1”表示体意义,很多人认识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它表示“动作的完成”,有的认为“它表示实现”,还有的认为“它表示动作告一段落”。还有就是既然卢英顺⒁认为:“了1”可以放在句末,那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分“了1”与“了2”。还有就是“了”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格式里面,不可以用在什么格式,以及它们对动词有什么要求等等问题,大家可能讨论的比较多,我在这里不一一做出对比。因此可以看出,“了”实际上存在这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而且也比较有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2,3.

[3] 张斌,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4] 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8.

[5] 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M].巴蜀书社,2003,9.[6] 北京大学中文系1995、1957 级汉语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商务印书馆,1982,9.

猜你喜欢

句末助词虚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