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2019-02-21李晓玉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句末王朔例句

李晓玉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都曾提及在疑问句末了或者单独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没有”,而不可以用“没”[1][2]。但通过对现代汉语实际语料的检索,发现“没”可以在句末使用。所以对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进行梳理和探究,考察句末“没”和“没有”的使用情况和历时发展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句末“没”和“没有”演变原因进行初步的探求。现代汉语中句末“没”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所以对这系列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过程

(一)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和“没有”。

1.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句末的“没”出现于元代。句末的“没有”出现于明代。明代广泛使用“没有”,“没有”逐渐占优势。清代“没有”渐渐取代“没”。这一历时演变的过程值得进一步探究。

通过对CCL 语料库的整理,“没”用于句末的用法最早可在元代古本《老乞大》中找到来源,例如:

(1)车子没。

(2)你这店里草料都有那没?

(3)盛草的筐儿也没。

这时句末的“没”主要是用来对名词性成分进行否定。

在古本《老乞大》中,句末位置既可以使用“没”也可以使用“无”,而在元末明初的《老乞大谚解》中,句末的“无”被“没”所替代。例如:

(4)有辘轳那无?变为(4’)有辘轳那没?

(5)别个菜都无。变为(5’)别个菜都没。

明朝时期,“没”用于句末的用法范围越来越广,在明朝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较多的用例。例如:

(6)西门庆道:“做甚麽了便没?只恨我夫妻缘分上薄,自不撞着!”(《水浒传》)

(7)免不得叫个小炉匠来开楼门,才知有没。(《金瓶梅》)

(8)又问龙氏曾合狄希陈嚷闹来没。(《醒世姻缘传》)

(9)爷合狄大娘起来了没?(《醒世姻缘传》)

明朝时期,句末的“没”不仅可以对名词性成分进行否定,也可以对动词性成分进行否定,且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动词性成分进行否定。句末的“没”主要见于通俗的小说中。

清朝时期,在相关文学作品中很少能看到句末使用“没”的语料。正反问句中的“没”逐渐消失,为“没有”所取代。石毓智认为在《红楼梦》中“没”完全被“没有”取代[3],但这一事实有待进一步探究。通过对《儒林外史》语料的梳理,也没有发现“没”用于句末的语句。

2.近代汉语中句末的“没有”。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梳理,发现“没有”用于句末的用法,可以在明代的文学作品中找到语料。例如:

(10)何愁赦书没有?(《水浒传》)

(11)一文钱也没有。(《金瓶梅》)

(12)西门庆因问:“今日没人来?”书童道:“没有。(《金瓶梅》)

例句(12)中的“没有”是用于单独回答问题,在“没有”前面可以加上相应的副词进行修饰,表示程度。

(13)左右慌忙下来问道:“老爷问你有状没有。”(《金瓶梅》)

例句(13)中,其他成分+有+名词+“没有”,其中有+名词+“没有”构成正反问句,对名词表示疑问。

清朝时期,句末的“没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14)问相爷退了堂了没有。(《七侠五义》)

这个例子中是动词性结构+了+“没有”,其中“了”表示事实的已然发生,全句是对动词性结构表示疑问。

《儒林外史》中不见句末位置使用“没”的语料,句末位置使用“没有”的例句有11 例。有的是对名词性成分的否定,有的是单独回答问题,有的是起疑问的作用。

在《老乞大谚解》里用于句末的“没”,到了成书于清乾隆二十六年的《老乞大新释》中,已经被“没有”所替代[4]。例如:

(15)你这店里草料都有阿没?变为(15’)你这店里草料都有没有?

(16)盛草的筐儿也没。变为(16’)盛草的筐也没有。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老乞大》的考察,可以大致梳理出句末位置“没”和“没有”的发展历程。首先,在元代的古本《老乞大》中,句末用“无”和用“没”都有。其次,在元末明初《老乞大谚解》中,已经都使用“没”。在清代的《老乞大新释》中又被“没有”所替代[3]。例如:

(17a)别个菜都无。(古本《老乞大》)

(17b)别个菜都没。(《老乞大谚解》)

(17c)这菜都没有。(《老乞大新释》)

(17d)这菜都没有。(《重刊老乞大》)

通过对CCL语料库的梳理,发现语料库中清代作品《儒林外史》《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都没发现“没”用于句末的语料,民国的语料中也没有相关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句末的“没”和“没有”。现代汉语中句末的“没有”仍然保持原有的功能,并且使用频率较高。对现当代作家老舍、鲁迅、王朔的作品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中没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没有”用于句末的实例共19例,《四世同堂》中同样没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没有”用于句末的频率较高,有41个例句之多。鲁迅小说全集中依然没有“没”用于句末的语料。而在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和《编辑部的故事》中有“没”用于句末的实例,语料如下:

(18)方枪枪掉头往外爬,让我侦察一下李阿姨睡了没。(王朔《看上去很美》)

(19)“听我的没。”于德利说。(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作品中是典型的北京话,由此可见在现代北京话中“没”可以用于句末,对于现代汉语中“没”用于句末的动因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通过对相关语料的考察发现句末“没”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语用功能,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在报刊中有相关语料。

(20)“今天你买奖了吗?”“最近你中彩了没?”(人民日报,2016-05-24)

(21)他们浑身是劲儿!闻到了没?(人民日报,2017—02—02)

例句(20)对人们热衷于买彩票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因为当地居民把买彩票当成一种休闲的方式,人们见面时乐于用“今天你买奖了吗?”“最近你中彩了没?”这样的方式打招呼,这样的句子类似于“你吃了没?”,不是作为实在的问句,而是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较为轻松,类似于一种玩笑的形式。如果将句末的“没”替换为“没有”,则会影响表达的需要。

例句(21)中是人民日报对劳动者认真工作的相关报道,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给予赞扬。例句中使用“没”,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犹如在进行对话,拉近距离,增强新闻的表达效果,更具有感染力。

现代汉语中“没”在句末的使用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日常对话中,而且出现在权威报刊《人民日报》中,所以句末“没”的使用值得我们关注。

二、句末“没”和“没有”演变原因分析

(一)句末“没”和“没有”出现的原因。

1.受“不”和“无”的影响。“没”和“没有”这两个词中,“没”先于“没有”出现,“没有”是“没”和“有”的结合,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经过不断地演变,最后发展成词。否定系统中的否定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没”用于句末的用法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和“无”的影响。根据类推的作用,“没”用于句末的用法也同样影响了“没有”。

“不”和“无”用于句末的用法在北大语料库中可以找到相关语料。在汉语的早期阶段,否定词就可以放在句末构成反复问句的形式。否定词“不”构成这种反复问句的时间较早,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有相关的反复问句形式,如: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且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历代都有应用的实例,实例如下:

(22)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

(23)但试用,看有验不?(《全刘宋文》)

(24)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首楞严经》

(25)张王果有计谋不?(《资治通鉴》)

(26)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水浒传》)

(27)现送贤弟看看,不知还可用不?(《曾国藩家书》)

到了六朝时期,可以找到“无”用于句末构成反复问句的语料。如例句(28)和例句(29)。

(28)世间羸瘦,有剧我者无?(《贤愚经》)

(29)佛称誉我时,边有白衣无?(《东晋译经》)

这一时期用于句末的“无”,一般需要和句中的“有”相对,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句末“无”的使用范围扩大,可以用于除“有”以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如:

(30)遂扣其门曰:适有胡僧到无?(《太平广记》)。

通过相关考察可知,由“无”构成的反复问句在宋代已很少见,到了元代,“……也无”构成的反复问句也消失了。元代以后,“无”所构成的反复问句逐渐被“否”和“没”及之后成词的“没有”所替代,“没”和“没有”承担了“无”的部分功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测出“没”和“没有”用于句末位置受到了否定词“不”和“无”的深刻影响。

2.“X”位置消失所产生的影响。其中“X”是指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句格式S+V+O+“X”中的“X”,高频使用的单句格式由S+V+O+“X”演变为S+V-X+O,演变开始于十五世纪前后,完成于十六世纪左右,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谓语的性质,使大多数谓语由无界变为有界,为“没”适用范围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元明的时候,“没”替代了“无”。最后形成了否定系统中“没/没有”与“不”平分的局面,即“没/没有”否定有界成分。“不”否定无界成分。所以在此之后句末位置上的否定词,主要是“没/没有”和“不”。

(二)句末“没”被“没有”替代的原因。“没”经过演变词性由原来实词性的动词发展为意义虚化的副词,之后又有向更为虚化的语气词演变的倾向,这符合词汇演变的规律。

通过对北京大学语料库的检索,发现在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找不到“没”用于句末的语料了。这一现象与“没有”的成词相关,以及受到“没”自身意义虚化的影响。

“没有”出现于十四世纪,经过演变发展,最后成词于十六世纪左右。“没有”成词以后,在“没”的类推作用之下,具备了句末“没”的部分功能,随着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没有”获得了“没”的全部功能,并逐渐替代了句末的“没”。

“没”的大部分功能被“没有”所替代,并且“没”在演变过程中意义越来越虚,由实在意义的动词向具有否定功能的虚词转化。构成句末正反问句的词要求是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因为最开始的正反问句由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联合构成,例如:有辘轳那没辘轳?之后正反问句中否定形式的宾语省略,简化为:有辘轳那没?虽然正反问句中宾语被省略,但是此时的“没”仍然是实在意义的动词。十四世纪左右,“没”开始由实在意义的动词向意义虚化的否定标记转化,所以“没”用于句末的频率越来越低,而随着“没有”逐渐发展成熟,最后在清朝时期替代了句末的“没”。

(三)句末“没”被重新使用的原因。在王朔的作品中句末“没”被重新使用,即句末的“没”重新应用于现代汉语中。句末“没”被重新应用主要是因为“没”有语气词化的倾向。

句末“没”被替代的主要原因是“没”虚化为否定标记,不再具有实在的意义,仅表示否定的含义。而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句末“没”的否定意义逐渐减弱,表示相关的语气,最后可能演变为只表示一定语气的语气词。所以“没”又可以在句末位置使用,并且一般在对话语体中使用。例如:

(31)“回头我问问,看你的那个营业执照批准了没。”(陈忠实《鬼秧子乐》)

(32)村子来了个人,看我们手术了没。(毕淑敏《预约财富》)

在例句(31)、(32)中句末的“没”还有部分否定含义,且兼带有疑问的语气,例句(31)句意为“营业执照批准没批准?”,例句(32)句意为“手术没手术?”。例句中“没”与“了”共现,二者共现频率较高。

(33)“咱到家了没?”“快了。”(严歌苓《陆犯焉识》)

(34)我问五叔:“我姑和我姑夫来了没?”(路遥《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没”可以用疑问语气词“吗”来替换,替换后不影响句意,且不改变原句句意。由此可见,“没”有向语气词转化的倾向[5]。

猜你喜欢

句末王朔例句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二锅头VS彝家米酒——王朔玩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