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质疑 享受问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2014-08-15王小东
王小东
“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古人就常用以“问”代“教”的形式教学,而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以“质疑问难”能力为重,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又离不开“引导”与“启发”二法,无论是外部氛围营造,还是内在情感牵引,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与外显。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课堂教学需要氛围,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薄弱,课堂专注力不集中,平白地讲解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探究质疑进而提问更是难上加难。可见,营造氛围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前提。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大胆创新。大胆使用生活语言,可拉近师生关系,适当地融入网络流行语、社会流行语,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比如针对某篇课文,让学生谈一谈个人体会,可提问“张同学,你怎么看?”从语言上营造诙谐的教学氛围。其次,从感官刺激方面,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体验。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景物图片、背景音乐、电影剪辑等内容质疑发问,会事半功倍。而相对封闭的课堂环境,也便于学生沉浸在课文的精神世界中。第三,通过课堂互动游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质疑发问。比如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在讨论中已经完成自主探究过程,相应的问题疑惑也会应运而生,教师可通过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问难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尤其对于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缺少了兴趣,也就失去了探究课文内容的动力。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质疑问难的乐趣,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还要从学生的接受度来考虑。哪些内容突出了童真童趣,则要充分运用,作为牵引学生兴趣的法宝;哪些内容过于直白,缺乏灵动的气质,则需要在教学中增加补充材料,以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个人阅历,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在质问解疑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数过当时南朝有多少座寺庙吗?”显然这是一个虚数,是诗人为了合辙押韵而设的,数字并无实际意义。学生在提问中增长了见闻,体会到了质疑问难的乐趣。
三、精心设计,使学生勤于质疑问难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预设到精讲,再到评价,每个环节都是教学活动实施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终沉浸在教学氛围中。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主动提问,是保持精力集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提炼主线,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质疑问难。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文章的主线是围绕“白骨精”想捉“唐僧”展开的,教师可鼓励学生以主线为背景,积极提出质疑。其次,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反思质疑。再以上面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白骨精”四个人物的性格,并一一罗列出来,学生会觉得“孙悟空”在整个故事中形象硬朗,是一位英雄似的人物,便产生疑问“孙悟空的本领超群,为什么要保护一个凡人去取经呢?这样不是大材小用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授之以渔,使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字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自学,掌握学习的方法。质疑问难是最好的自我探究训练方式,引导学生琢磨问题,促使学生在互动中开动脑筋,学会探究之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追本溯源,透过文字体悟作者的寓意。比如《蚁国英雄》一文寓意丰富,课文虽然在写蚂蚁的团队精神,实际上是借蚂蚁而教导学生感受团结的力量,教师需要正向引导学生解读文章。其次,培养学生透过课文文字,阅读社会。仍以上面的课文为例,鼓励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一件与他人合作解决的事,使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提出蚂蚁世界的分工制度与人类社会的分工制度是否有相似之处,打开学生与社会接触的窗口。
教师的“问”是引导与启发,而学生的“问”是反思体悟,在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缺一不可。从“营造氛围”到“激发兴趣”,从“精心设计”到“授之以渔”,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质疑问难的能力,体会到“驰骋质疑,享受问难”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