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情入境 善思善学——听《揠苗助长》有感

2014-08-15

语文天地 2014年18期
关键词:禾苗农夫刘老师

顾 娟

《揠苗助长》,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寓言故事。如果仅仅是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模式化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肯定能完成学习任务,但这样的课程过于平庸了。

不同的老师研读、解读同一份教材时所持的理念不同,设计时的思路不同,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有幸在海门通源小学听到省特级教师刘昕执教《揠苗助长》,听课完毕,感慨颇多。

如何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所描述的那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去,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当中去?所有的作品都有留白,入境是否成功就在于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视野,有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留白处?刘老师有一双慧眼,成功找到了三个很关键的“入境”之处。

第一个“入境口”是给主人公起个名字。故事中宋国的农夫没有名字,刘老师让四人小组每人给农夫取个名字。取名之前,举了两个例子:李白斗酒百篇,人们给他取的别名为“诗仙”,一个小女孩儿特别爱笑,取别名为“笑笑”。学生一听马上来劲儿了,明白了是根据人物的特点来取名,不一会儿,“宋太急”、“宋十急”、“宋急农”等有趣的名字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来,每个别名都直指中心词——急。对于为什么取这些名字,学生有的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有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一个“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跃然眼前。

第二个“入境口”是丰满简单短小的寓言故事,拉长和放宽儿童讲述的空间。故事的第一自然段写农夫十分焦急,刘老师引导学生观其行,听其言,想象农夫会有哪些表情、动作,又会一个劲儿说些什么,根据老师出示的提示填空: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只见他(表情、动作)________。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你看他(表情、动作)________,可你听,他说(语言):“________。”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讲得绘声绘色,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让学生会讲故事的教学目标。

第三个“入境口”是在劝说这个版块,让禾苗来说话。本课的教学如果只是到故事的本身就结束,显然没有尽到语文老师的责任。特殊体裁的作品有它的独当之任,寓言的意义在哪里,必须让儿童明白。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学习寓言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儿童创作,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当中正误的应证与不断地纠正。刘老师一句巧妙的过渡语:农夫不拔,禾苗真的就不在长吗?老师扮演农夫,学生们都是禾苗,拔禾苗的过程中,禾苗们说话了:“我在长呀,你不要太心急,拔了我,我会死的。”“你这个农夫太没有耐心了,拔了我的根,我缺少水分会枯死的。”“不要拔我,我是慢慢长高的。”刘老师趁势追问:“为什么拔高了禾苗就会死?”禾苗们争先恐后告诉老师禾苗生长需要营养、水分、阳光等等,老师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事物发展都有它客观的规律。拔禾苗的过程中通过情境体验,通过角色对话,禾苗们在劝的过程中自己揭示出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刘老师在课后的讲座中提到:原有文本的语言文字就像整齐的语言丛林,拨开语言本身的丛林,会发现丛林深处还有一片可供师生立脚的大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面,我们可以让儿童进行自由地创作,或者让儿童看到他没走进这字里行间之前没有看见的风景和故事,这片地方就是文字情境的深处,无论是对话、体验还是鉴赏,都要在这里进行,那么入境才能深刻。美学家高尔泰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当学生处于学习的自由状态的时候,审美就发生了。如果以审美的方式带孩子入课文的文本之境,入学习之境,自由也就产生了,智慧就在这种自由当中蓬勃地生长。刘老师在这三处“自由之境”与学生之间进行着一种自然的、和谐的交流,消离课堂教学对儿童的压迫性,让儿童在不知不觉当中习得,处处体现了刘老师主张的“让学”思想,让孩子学,让孩子的思想在课堂飞翔,既给儿童充分感悟的空间,也给儿童充分表达和运用的机会,让感悟和运用语言合二为一。

最后是关于文言文,刘老师不是让学生去学文言文,而是为了给儿童一种可能,甚至是为了给这个班级部分儿童的一种可能,告诉他们类似《揠苗助长》这样的寓言故事,它的出生地在哪里,文化都是有源头的,都是有根的。这样的设计让我明白了:今天我们给儿童一个信号,明天他们就会开拓一片新领域。

猜你喜欢

禾苗农夫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躺在树下的农夫
小熊的家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禾苗上的露珠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To Pull Up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