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哲学:公共性、文化使命和服务转型❋

2014-08-15黄渊基

图书馆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共性哲学图书馆

黄渊基

(1.湖南省社科联科研组织处 湖南长沙 410003;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1 图书馆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和超越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当我们说“哲学”时,它是一个整体概念或者说一般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当我们说生态哲学、管理哲学、经济哲学、生命哲学等时,它是一个部门哲学或者应用哲学概念,探讨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本质和意义。“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1〕提出图书馆哲学,就是要追问图书馆的本质和意义,即要回答图书馆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图书馆如何实现价值等问题。图书馆哲学不同于图书馆学,它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认识理论、存在意义和价值目标。同样,图书馆哲学不同于图书馆学哲学,它以图书馆为反思对象,而不以图书馆学为反思对象。

学界一般认为美国图书情报学家丹顿于1934年发表的《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图书馆哲学”这个学术概念。接着,英国图书情报学家包得菲1949年出版《图书馆哲学》一书。此后,西方以“图书馆哲学”命名或作为主题的论文和著作相继发表或出版,围绕图书馆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大量哲学层面的探讨和反思。我国大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刘迅的《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刘烈的《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陈一阳的《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庄义逊的《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等,较早从一些侧面论及“图书馆哲学”。直到1987年,卿家康、詹新文翻译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并发表,学界才正式出现“图书馆哲学”这个概念。蒋永福先生于1990年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一文,应该是大陆最早直接提出“图书馆哲学”术语的本土学者。蒋永福先生的开风气之先,让“图书馆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大陆图书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大陆发表了不少以“图书馆哲学”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笔者粗略估计,从1990年至今,相关文献已不下100篇。不过遗憾的是,大陆地区至今没有一本关于图书馆哲学的专著。我国台湾地区对“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始时间大致与大陆地区相同,高锦雪先生1985年出版《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台湾书棚出版社)一书,对图书馆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赖鼎铭先生于1993年出版了《图书馆学的哲学》一书。此外,台湾还翻译和介绍了很多西方图书馆哲学的有关文献。

总体来看,我国大陆关于图书馆哲学的研究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吸收西方观点、反思本土实践、构建研究体系、开展实践应用的过程。目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哲学的含义、内容、性质、意义、目的、任务、学科等方面,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如果说还存在一些不足,就是较多地关注于研究具体事物而忽略了为什么要研究它的初衷。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哲学的核心,还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图书馆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图书馆如何实现价值?

2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产物。古罗马那些向公民自由开放的图书馆可以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在欧洲历史上,即使是贵族、僧侣或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私人图书馆,也有向学者甚至部分市民开放的,它们虽然是私人图书馆,但也带一点公共图书馆的性质。16世纪马丁·路德等人倡导的德意志城镇图书馆是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这当然是公共图书馆。18世纪在英、美等国出现的会员图书馆是近代公共图书馆的雏形。19世纪下半叶,先是在英美两国,后在其他国家兴起了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其特征是:向所有居民开放;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2〕

中国图书馆的公共性早在19世纪末就有体现。维新派倡导的公共藏书楼和他们建立的学会藏书楼已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1902年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意味着公共图书馆的出现。随后,江苏、山东、陕西、浙江、河北等省都建立了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1912年京师图书馆对外开放。〔3〕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4〕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彰显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精神,突出了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观。

公共图书馆最本质的属性是其“公共性”,从图书馆哲学到公共图书馆哲学,最明显的跨越是突出和强调图书馆的公共精神。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哲学是要追问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和意义,是一种对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存在意义和价值实现的认识、反思和实践。“Library”一词原意是指藏有图书的建筑物,即藏书之所。因此图书馆给我们的最初认识是“图书”和“建筑设施”,主要是收藏文献和提供文献服务。后来,引入了信息的概念,图书馆扩展为收藏和提供文献、信息之所。2002年,蒋永福和张红艳从哲学角度提出了图书馆的四个命题: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图书馆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图书馆是组织客观知识的社会组织;图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5〕至此,对图书馆“公共性”的学理探讨真正发源。2003年起,在馆长楮树青的推动下,杭州市图书馆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在实践图书馆的公共性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空间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它作为“第三空间”、“第二起居室”、“公共空间”、“知识空间”、“智慧空间”等空间概念上。国际图书馆界2009年提出“图书馆可作为第三空间”的命题,很快被广泛接受;杭州图书馆致力于打造集学习空间、空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舒茨将公共图书馆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公共空间”派认为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公共空间,它的每一处开放场所也是公共空间,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权进入这些公共空间,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知识空间”派将图书馆称为开放的“公共知识空间”;美国国会图书馆2008-2013年战略规划把公共图书馆提升到“提高人类的认知与智慧”〔6〕。

从哲学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主要是回答“公共图书馆是什么”的问题。公共图书馆是这样一个“存在”,它意味着给每一个公民提供公开、平等的使用图书馆的权利,甚至是公平的获取知识和信息、享用文化、提升智慧的权利,每个公民都享有使用这个权利的自由。“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享受《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信息权利,即人人享有‘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7〕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名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是对“公共性”最鲜活的注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8〕公共性还意味着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和可塑性。“读者一方面可以在此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从图书馆自身及职能来看,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还意味着要提升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是通过获取和使用一定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构建的保障图书馆资源共享、平等利用的能力。”〔9〕让公共资源真正回归“公共”,切实惠及每个公民,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和追求。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人要能及时了解新情况,适应新变化,不断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地、全方位地满足公民使用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发和策划一些品牌文化活动,为公民提供更多更有特色的公共服务。

3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使命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文化“这一人类学术语所确定的涵义,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所谓‘一种文化’,它指的是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套的‘生存式样’”〔10〕。从这个定义看,文化即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即人化,文化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是沟通起人和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起着重要的的联结作用。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军事、经济实力之外的“第三权力资源”,是“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大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11〕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提升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无不凸显了文化的重要性。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促进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的重要阵地,不仅在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本身亦可能成为文化国力竞争的一个表征。十八大报告还特别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因此,文化使命和信息传播是当代公共图书馆为何存在的本体根源。作为公共图书馆人,我们应该反思和追问:人们需要公共图书馆做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要对公共图书馆和我们自身的“存在”有哲学的反思,对公共图书馆和我们自身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职能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参与建设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享受读书、获取信息、习得知识、提升素质,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理应成为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4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如前所述,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公民权利日益彰显、文化需求日益多样的今天,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如何实现?公共图书馆人要对此作出回应,必须加快对传统服务的超越,努力实现从线性服务到多维服务、从阵地服务到泛在服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三个方面的服务转型。

一是从线性服务走向多维服务。过去,图书馆主要是提供图书、资料借阅,基本是“借书——还书——借书——还书”的简单重复,人们搜集资料只能抄录、拍照、扫描和复印。后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增加了电子查阅、资料下载、网络传输等功能。不过,这些服务都还是特定的、单向的,笔者估且统称之为“线性服务”。“线性服务”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范围窄,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服务内容势必多样化,服务手段势必多元化,最终实现向“多维服务”的转型。以湖南图书馆为例,如今除了传统的文献借阅、电子查阅、资料下载,还建立了各类信息服务平台、文献咨询平台、履职服务平台,建立了各类多媒体资源库,针对不同群体的人们开办了各类讲坛、论坛、沙龙讨论,经常性举办各类展览、展会等,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从阵地服务走向泛在服务。传统图书馆是一个物理化的实物空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在固定场所进行,因此是一种阵地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泛在知识环境”成为基本事实,传统物理图书馆的阵地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快捷化、泛在化的需要,公共图书馆自然要实现从“阵地服务”到“泛在服务”的转型。在传统图书馆之外,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图书馆服务联盟迅速兴起,“总馆——分馆——流动馆”体系形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泛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特点是“无所不在”,即“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其本质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12〕。“泛在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目标导向的服务,让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让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价值追求。

三是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一般是“读者有需求——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模式,这是一种被动服务。在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要化被动为主动,创新服务手段和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并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潜在需求者。甚至要主动制造和建构公民的文化需求,为文化普及和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做贡献。一方面要抓好“内涵式”发展。除基本的文献借阅、浏览外,开放自习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给读者提供免费、自由的阅览空间;根据人们需求、围绕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经常开展各类讲座、讲坛、论坛、展会展览;还可建立书吧、茶吧、咖啡吧、讨论室、沙龙室以及亲子互动空间,提供有特色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开展文化普及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共同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创建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氛围。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是什么?公共图书馆为什么?公共图书馆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哲学的基本命题。从一般哲学的视角看,第一个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哲学的认识论,第二个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哲学的本体论,第三个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哲学的价值论和方法论。对这三个问题的追问、反思和实践,构成了公共图书馆哲学的基本内容。当代公共图书馆只要真正做到实践公共性、担当文化使命、实现服务转型,就能让人们看到“天堂的模样”。

1.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情报工作,2001(10):5-10

2.马珂.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公共图书馆管理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刘书艳.中国图书馆逐渐回归公共本性.中华工商时报,2011.2.18

4.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

5.蒋永福,张红艳.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哲学四定律.图书馆建设,2002(5):20-23,26

6.柯平.重新定义图书馆.图书馆,2012(5):1-5,20

7.范并思.权利、读者权利和图书馆权利.图书馆,2013(2):1-4

8.IFLA/UNESCO.Public Library Manifesto.〔1994/2002-03-26〕http://archive ifla.org/VII/s8/unesco/eng.html

9.郭学军等.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弱化及提升的目标与重点.图书馆,2013(5):79-81

10.(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4

11.(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12.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图书情报工作,2009(10):40-43

猜你喜欢

公共性哲学图书馆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菱的哲学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图书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去图书馆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