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不当介入及改进策略
2014-08-15李宪勇
李宪勇
一、幼儿游戏是否需要教师介入
关于教师是否有必要介入幼儿游戏是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问题。支持者认为成人介入幼儿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历,通过与幼儿进行支持性和反应性的互动,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化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介入幼儿游戏会破坏或阻碍幼儿的游戏活动,减少幼儿的学习机会。[1]
由于教师介入游戏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双面性,即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既可以产生正面的积极效果,也可以产生负面的消极效果,甚至会干扰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是否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而是要思考教师为什么要介入,如何有效地介入到幼儿游戏之中,对游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支持性的方式介入游戏之中,则教师的参与能丰富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反之,教师如果过多控制,或人为打断游戏,则通常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破坏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不能以正确而适当的方式介入,而是过多干预,或是直接纠正幼儿的玩法,其效果比不介入更糟。
二、幼儿游戏中教师不当介入的弊端
自从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幼儿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注重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但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周密设计游戏、直接导演游戏、强调游戏的结果、转移幼儿的游戏思路等现象。[2](103)这些现象就是幼儿教师不恰当地介入游戏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限制了游戏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幼儿游戏的价值,同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一)影响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
良好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保障,游戏是构建良好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良好师幼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和幼儿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甲幼儿在用软塑料积木搭建高楼,乙幼儿在旁边玩飞机。每当甲将高楼搭建完成的时候,乙就将飞机开过来把甲的大楼撞倒。伴随着大楼的倒塌,两个幼儿发出欢快的笑声。教师看见了对乙说道,“玩积木就好好玩,你自己也要好好搭建,别老给甲搞破坏”。乙幼儿听了教师的话后赶忙放下手中的飞机,甲幼儿也没有兴趣搭建积木了,两个小朋友默默地离开了建构区。案例中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将自己的意图置于幼儿的游戏意愿之上,从而将引导变成一种干涉和控制。案例中的两个幼儿真正的乐趣并不在于搭建高楼,而在于将高楼撞倒,甲幼儿搭好高楼后似乎在等待着乙幼儿的飞机到来,他们实际上是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的游戏。教师却将幼儿乙的行为误认为是攻击性行为加以制止,干扰了游戏的进行。如果游戏中教师经常以权威者自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控制、纠正幼儿,以自己的思维干扰幼儿的游戏思路,就会导致幼儿对教师反感、恐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难以构建和谐、民主的师幼关系,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阻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愉悦和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学龄前幼儿比将来任何时期都要学得多学得快。[3](24)通过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而且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也能快速发展。幼儿在游戏中还能学会解决冲突和矛盾,和他人交往沟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等。然而教师不恰当的介入有时候却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某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旧报纸供其活动。甲幼儿先将报纸折成长条形,乙幼儿也将报纸折成长条形并和甲连在一起,并对丙幼儿说:“你的桥折好了吗?我们合作搭一座长长的桥。”孩子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教师看到了说:“搭这么窄的桥,小朋友走在上面会有危险的,你们还是把报纸揉成皮球去投篮吧。”那几个小朋友听到教师这样说,只好照教师说的去“投篮”了。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解决认知冲突。以上案例中教师的介入干预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将幼儿丰富的游戏活动限制为单一的玩法,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阻碍了幼儿身心发展。
(三)导致了游戏的异化
在幼儿园存在着两类活动,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充分表现自我的自由活动,另一类则是教师根据教育需要所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不受外在目标控制,是一种内在动机性的活动。游戏也可以有潜在的教育因素,但它不受外在目标控制,重过程轻结果,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活动。然而现实中有些幼儿教师却在幼儿游戏时频繁介入其中,控制幼儿的游戏,将游戏活动当作教学活动对待。教师们制定了详细的游戏计划,包括游戏的目标、游戏的主题、游戏的时间,甚至游戏细节都做了预设。整个游戏的过程变成了游戏计划的实施过程,教师的介入使游戏引向教师所希望的目标,幼儿围着教师团团转。实际上这种完全被教师控制的游戏已经不是真正的游戏了,只能叫作虚假游戏,完全失去了游戏的本真意义,当然也不能发挥游戏应有的作用。
三、幼儿游戏中教师不当介入的原因
(一)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幼儿教师尽管学习了许多幼儿教育的新理念,但并不意味着都能将新理念转化为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方面,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教师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很难完全消除,还会时常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例如案例中幼儿教师看到幼儿用飞机“撞”别人搭建的高楼,就以为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并加以制止。这说明教师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完全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如果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幼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享受这一时刻。教师的不当介入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会在学习新理念时形成错误的教育观念,比如我们强调游戏要以幼儿为本,有的教师将此绝对化,害怕一介入就不是以幼儿为本了,于是对幼儿的游戏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以上两种做法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误区,幼儿教师只有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将游戏还给幼儿,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忽视幼儿的游戏本质
幼儿教师普遍认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幼儿教师对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由于对游戏本质的曲解,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重视导致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控制。教师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游戏规则,纠正游戏过程,预设游戏结果,幼儿根本感觉不到游戏的快乐。甚至有的学者指责这种幼儿游戏是在游戏幼儿。那么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做?尽管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游戏定义,但是学者们还是总结了游戏的一些共同特征: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是一种自由度很高的活动;游戏以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内在动机性的活动;游戏注重过程体验,不在意结果,是一种不受评价制约的活动。[2](113)以上游戏特征表明幼儿正是在这种自由自在的游戏中享受“玩”的乐趣,幼儿教师只有遵循游戏的本质,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纠正和评价他们,才能真正体现游戏的价值。
(三)幼儿教师的游戏素养缺乏
所谓教师的游戏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能和幼儿心灵辉映,提升游戏成长价值的素质和能力。游戏素养主要包括:解读游戏中幼儿现场需要的能力,引导幼儿层级递进的游戏意识和能力,促进幼儿提升经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现实教育中幼儿教师的游戏素养较低,有的幼儿教师不能准确解读幼儿在游戏现场的各种需求,出现种种不恰当的介入,造成了游戏的中断;有的幼儿教师不能及时正确介入引导幼儿提升游戏水平,导致游戏的价值降低。因此,幼儿教师要站在幼儿游戏的高度和角度,真正走进幼儿心灵,经常开展体验式教研,让自己成为“幼儿”,才能不断提升游戏素养,才能及时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临时需要,判断恰当的介入时机并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四、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产生的,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下进行的。只有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教师的正确教育行为。教师介入游戏问题也是受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的。只要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摆正了,教师的介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儿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尊重幼儿的价值,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形式。只要教师的介入能让幼儿更快乐、更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之中,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能充分挖掘游戏对幼儿的成长价值,幼儿教师就可以大胆介入,反之就不需要介入。以幼儿为本,表面上看,教师的角色被淡化了,实质上教师的角色更复杂化了。幼儿教师由原来的游戏控制者变为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保持游戏的兴趣,还要支持幼儿不断升级游戏水平,丰富游戏经验,促进自我发展。
(二)观察和解读幼儿游戏
观察游戏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幼儿教师的每一次介入都在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以及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教师的介入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对游戏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才会了解游戏的发展进程和存在的问题。以上幼儿用飞机“撞”高楼的游戏案例中,教师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导致解读错误,从而影响了游戏正常进行。另外,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分歧、遇到冲突等问题,教师同样也要进行观察、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然后判断是否介入以及选择何种方式介入。幼儿游戏中教师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何时介入,主要基于对幼儿游戏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正确解读。[4]
(三)把握适宜的介入时机
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关系到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实际效果。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可以支持幼儿游戏的发展,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提升游戏水平;反之教师介入过早或者过晚又可能抑制游戏的发展。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因为儿童的游戏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游戏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有的时候可能不介入是最好的策略,幼儿往往能给教师惊喜,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不介入又会错失教育的良机。教师适时介入让幼儿游戏向高层次发展,也促使幼儿获得了发展。一般来说,教师可从以下方面选择介入的恰当时机:当幼儿进入游戏出现困难时,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在游戏内容或者游戏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争议或争执时,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以下情况教师不宜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正彼此合作玩得开心,并使用丰富的语言和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很可能是一种干扰;当幼儿正陷入思考之中,或积极地进行高层次的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可能会使游戏中断;当幼儿不愿意让教师参与时,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意愿。
(四)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和方法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除了考虑适宜的时机,还要选择适当的介入方式、方法。关于介入游戏的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教授,她将介入游戏的方式分为平行式、交叉式和垂直式三种。[3](163)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旁边,和幼儿玩相同的或者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当幼儿对新玩具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平行介入的方式进行指导。交叉式介入是指当教师认为有必要介入游戏时,以某一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之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垂直式介入是指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攻击性危险行为时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这种方式容易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一般情况不宜多用。介入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为媒介和非语言介入两种。语言介入包括提问、提示、鼓励与赞扬等,而非语言介入以行为暗示为主,主要通过身体语言、动作示范、提供材料、布置场地等方式来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在具体的游戏实践中,教师还要针对游戏的类型、内容和情节发展,灵活地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和方法。
[1]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22.
[2]华爱华.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华爱华.介入和不介入都是教育干预的手段[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