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2014-08-15杨福亮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音节现代汉语介词

杨福亮

(1.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介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功能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金昌吉指出:“汉语介词大部分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1]120如“把”、“被”、“比”、“叫”、“让”等,这是一种历时的语言演变。语言演变有两种重要的方式,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和词汇化(lexicalization)。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2]17由此可见,汉语单音节介词的产生主要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词汇化简单来说就是把某个概念意义转化为词汇的过程,但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形态学家认为词汇化是一种常规构词过程,而语义学家认为是具体意义的发展。Talmy认为词汇化是“某些特定语义成分和一个特定词素的直接联系”。[3]23Brinton和Traugott则认为,在特定的语言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用一种句法结构或构词作为一种新的实义形式,并且其形式和语义特征不能完全从结构的组成或构词类型派生、推导出来;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已经词汇化的项目还可能进一步丧失内部的组构性,进一步词汇化。[4]95本文不认为词汇化是语法化的反例,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一种语言演变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产生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一、“依照”的语法意义

“依照”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双音节介词,也是留学生教材和大纲里常会出现的词汇和语法点。但是不同的教材对其语法意义有不同的界定,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为例,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其是“表示工具方式的涉动介词”,[5]282周一民认为是“方式介词”,[6]307齐沪扬认为其“表凭借、依据”,[7]322胡裕树将其归为“表示根据”的介词,[8]295黄伯荣、廖旭东将其归为“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的介词,[9]28陆俭明在书中仅仅列出了一些常见的介词,但是没有将它们分类。[10]142可见,介词的分类的确是一个难题,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划分,对同一介词语法意义的描述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依照”的语法意义应为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认为“依照”有动词和介词两种词性。动词性“依照”的意思是“依从;听从”,例句为“我们报销差旅费,向来依照这个规定”;介词性“依照”的意思是“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按照”,例句是“依照他说的去做”和“依照原样复制一件”,[11]1532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其作为介词的用法。陈昌来指出:“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12]15因此,要考察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产生途径以及“依照”的两种词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必须追溯其源,从历时角度寻找答案。

二、“依照”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历程

通过检索北大汉语语料库(BDCC),我们发现“依照”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于明朝小说中,是由两个近义的介词成分“依”和“照”复合词汇化而成,二者词性由动词转变为介词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上述历程(除特殊说明部分外,本文所引语料均来自北大汉语语料库)。

(一)“依”的语法化

《说文解字》对“依”的释义为:“倚也。从人衣声。”[13]说文八上人部其实这并非“依”的本义,甲骨文(衣)才是其本义。《汉语大字典》:“甲骨文‘衣’像人在胞衣中的形状。胞衣为婴儿所依托,‘倚也’为引申义。”[14]187因此,先秦时期的动词“依”最早表示“倚傍;靠着”。如:

(1)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国语·周语》)

动词“依”在句中是唯一的动词,其宾语是具体事物“山川”。此后,“依”的宾语变为抽象的事物,其意义也转变为“遵循;按照”。如:

(2)夫水者,执法司寇也,执法附党不平,依法刑人,则司营诛之,故曰土胜水。(《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例(2)中“依”的宾语是抽象的“法”,句子“依法刑人”是一个连动结构,动词“依”和“刑”没有主次之分,此处的“依”仍然是一个实义动词,但是它处于连动结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这样就为其以后语法化为介词创造条件。东汉时期,“依”的受事宾语更加扩大和抽象,其介词属性更加明显,最终完成了由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语法化过程,如:

(3)上五日一听朝,丞相以下,各依职奏事。(《前汉纪·孝宣皇帝纪》)

魏晋南北朝以后,介词“依”的范围更加扩大,这说明其介词用法已发展成熟。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汉语中,“依”的介词用法多用在介词框架“依……看/说”或四字短语(如依次就坐)中,书面语色彩比较强。

(二)“照”的语法化

“照”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朙也。从火昭聲。”段注:“与‘昭’音义同”。[13]说文十上火部《说文》对“昭”的解释为:“日朙也”,[13]说文七上日部对“朙”的解释为:“照也”。[13]说文七上朙部可见其本义是“(太阳的)照耀、照射”,后扩展为“(月光或其他抽象事物的)照耀、照射”,《汉语大字典》中“照”的第一个义项也为“照耀”,[14]2380例句如:

(4)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诗经·邺风·日月》)

(5) 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左传·文公十二年》)

日光等的照耀能使物体显明,故引申出“察知;知晓”义,如:

(6)明能照远奸而见隐微,必行之令,虽远於海内必无变。(《韩非子·难三》)

物体在日光等的照耀下会显出影子,影子和物体本身可以互相映照,所以又引申出“对照;比照”义,如:

(7)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

对照必然涉及两种事物,被用来对照的事物常常是依据,所以“照”又引申出“凭据;证明”义,如:

(8)恐后无凭,立此文契为照。(《老乞大新释》)

“凭据;证明”义又引申出今天的“依照”义,它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中,此时的“依”和“照”基本同义,这也是二者能够复合词汇化的语义基础,如:

(9)同日将大字焦吉、十条龙苗忠、茶博士陶铁僧押赴市曹,照条处斩。(《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例(9)中的“照”已经失去了动词的意义和功能,语法化为一个介词,因此,至迟在南宋时期,“照”就完成了从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

(三)“依照”的词汇化

董秀芳认为:“双音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15]1很显然,介词“依”和“照”的复合词汇化不符合上述三种来源。丁喜霞分析了中古时期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认为:“并列双音词最主要的历史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句法来源,另一个是词法来源。后者成词的途径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驱动作用和同义并列构词法的类推作用下,运用同义联想把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单音词并列在一起形成的。”[16]80董秀芳对词汇化的定义是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时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15]1我们认为两个独立的词直接结合成一个新词也属于词汇化的范围。介词“依”和“照”结合产生一个新词的过程就是二者在词汇双音化和同义并列构词法等的影响下发生的词汇化的过程。

实际上,介词“依”和“照”结合产生了两个新的介词“照依”和“依照”。通过对北大汉语语料库(BDCC)古代汉语部分的检索我们发现,介词“照依”产生的时间早于介词“依照”,例句数也稍多于后者,前者最早产生于元代,后者最早产生于明代,两者都最早出现在口语性比较强的语料中,如:

(10)照依前例该与多少?如今怎么少了?(《朴通事》)

(11)这规矩依照宋时赐钱谬王的铁卷造成。(《英烈传》)

但是介词“照依”在晚清之后很少被使用,我们在北大汉语语料库(BDCC)现代汉语部分也没有发现一例,而介词“依照”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有6000余条,可见介词“依”和“照”起初在复合词汇化的过程中词序并不稳定,可以是“照依”,也可以是“依照”,二者经历了一个共存阶段。王力认为:“汉语双音词大部分经过了同义词的临时组合阶段,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17]89证明之一便是“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17]89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表示同一意义的两个词语不可能长久并存,所以清朝晚期之后,“依照”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照依”,并在现代汉语中完全将后者取代。

此外,上文我们分析了“照”和“依”由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语法化过程,但是二者的动词用法从古至今依然保存着,动词“照”和“依”由于意义相近,也复合词汇化为动词“照依”和“依照”,同样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动词“依照”取代了“照依”。由于动词“依照”常常出现在连动结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意义容易虚化,这就为其介词用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此后,“依照”的动词用法越来越少,其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被用作介词。我们从北大汉语语料库(BDCC)现代汉语部分的6000多条语料中随机选取了500条进行研究,发现“依照”的介词用法有485条,占总数的97%,而其动词用法仅有15条,占总数的3%.

三、“依照”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动因

动词“依”和“照”由动词分别语法化为介词,再复合词汇化为一个双音节介词,是由多种动因共同作用完成的。

(一)语义动因

从微观上说,实义动词要语法化为介词,首先需要其动词意义变得泛化和虚化,具体到动词“依”和“照”上就表现为它们搭配对象的泛化和虚化。例如上文分析的“依”最早的搭配对象都是具体的事物,如例(1)中的“山川”,后来搭配的对象变为抽象的“法”或“职”。当词义泛化趋于抽象时,其动词的意义和功能逐渐消失,这就为其成为具有介引功能的虚词——介词提供了语义前提。此外,上文说到,介词“依”和“照”在介引对象的用法上基本同义,这也是二者复合词汇化为介词“依照”的语义基础。

从宏观上来说,为了满足语义表达多样化的需求,介词的分工越来越细,汉语介词的数量随之越来越多,从古汉语的20多个,到现代汉语的150多个。介词可介引的语义成分类型越来越丰富,从而使句子的语义结构更加严密、细致和复杂,介词“依照”的产生必然是因为单独的“依”或“照”不能满足人们语义表达的需要,这就是介词“依照”产生的宏观语义动因。

(二)句法动因

介词“依”和“照”的产生具有相似的句法动因,二者在语法化为介词时都经常处于连动句第一个动词的位置,即“V1+N1+V2+N2”结构形式中的V1位置,如:“依山谷作其岩穴”、“亦照前备二项木棍”。根据句子结构的信息安排,往往是旧信息或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或焦点信息在后,在汉语的连动句中,第一个动词常常是旧信息或已知信息,动词本身一般表示伴随意义,后一个动词才是句子的中心。长此以往,第一个动词的意义开始变弱,变得不显著,从而开始虚化,逐渐失去了动词词性,只起介引作用,最终成为介词。

上文提到动词“依照”和“照依”产生后继续促使介词“依照”和“照依”的产生,其句法动因也是动词“依照”和“照依”经常处于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如:“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和“照依甲第名次选用知县”。而动词“依”和“照”复合词汇化为动词“依照”或“照依”,除了语义动因外,还需要一定的句法环境,即两者同处于一个句子中,如“李靖遂依计照行。”由于语言联想机制的作用,意义相近的两个词语会将语义融合为一个意义整体,形成一个双音节词语。介词“依”和“照”复合词汇化为双音节介词之前同样也需要两者同处于一个句子这样的句法环境,如“众伙友依言照言办理”。可见,“依”和“照”同处于一个句子有助于两者复合词汇化为双音节动词或介词。

(三)双音化和韵律动因

“依照”的产生与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以及汉语的韵律特点密不可分。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节为主,是汉语史的一大变化。一般认为,殷商时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在本质上是单音节的,周秦时代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汉语词汇中双音词的数量渐增。到了唐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词汇系统格局基本形成。双音化程度在近代汉语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在词汇系统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为以双音节为主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规律。“依”和“照”复合词汇化为双音节动词和介词的现象正是汉语词汇双音化发展趋势及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通过语料检索我们发现,双音节词“照依”最早出现在元代的口语教材《朴通事》中,“依照”最早出现于明代小说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产生既受双音化动因的推动,同时也受口语化的影响。在进入书面语之前,人们可能早已在口语中予以使用。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介词“依”或“照”也比意义相近的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书面色彩浓一些。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本质上受汉语韵律结构的影响,冯胜利认为:“汉语基本的音步是双音节的,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受了汉语节律的制约。”[18]1-3双音节介词“依照”介引的宾语常常是双音节的,如“依照法律”,而单音节介词“依”或“照”介引的宾语常常是单音节的,如“依法”和“照章”,由此看来,双音节介词的产生使得现代汉语介词能单双音节结合来介引不同音节数目的宾语,从而适应不同的节奏需要。

四、余 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依照”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语法化和词汇化规律同时参与其中。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依照”是复合词中的联合型,与其他实义的并列复合词一样,由两个近义成分复合而成。但是从使用上看,动词和介词词性的“依照”基本上只偏用“依”的意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依照”作了如下解释:“动词用法同‘依’,必带名词宾语”和“介词用法同‘依’,但不能用在单音节名词前”。[19]611-612可见,“依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偏义复词。许多教材在对现代汉语双音词进行分类时一般只涉及实词,我们认为这一分类法也适用于双音节虚词,尤其是双音节介词。

[1]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3]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London:The MIT Press,2000.

[4]BRINTON,L.and E.C.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5]邢福义.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周一民.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齐沪扬.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陆俭明.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2]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13]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15]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6]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

[17]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音节现代汉语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拼拼 读读 写写
介词不能这样用
看音节说句子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