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2014-09-26冯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词汇化民俗

摘 要:发展至现代汉语的“相亲”实为两个词。通过描述相亲相爱的相亲1、“议婚时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的相亲2的成词过程,我们发现相亲1的词汇化衍生方式分别是偏正短语词汇化和动宾短语词汇化。词汇化程度是有等级的,相亲1词汇化程度低些,相亲2词汇化程度高些。探讨“相亲2”的词义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可为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的线索和解释方式。

关键词:相亲 词汇化 双音词 民俗

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中提到了“相+动词性成分”的双音词词汇化的相关内容,却未提“相亲”一词。经济社会发展虽迅速,但“相亲”这一十分传统的中国古老习俗却没有丝毫退减,反而因为寻找交往对象的相亲节目层出不穷而经久不衰,“相亲”一词频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么这个词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呢?语言的发展变化又是如何受社会和时代的影响的呢?笔者通过考证,发现“相亲”一词的词义发展以及词汇化过程相当复杂,也许这也是董秀芳未对其做出解释的原因。

一、“相亲”的成词

“相亲”一词发展至现代汉语实为两义,一是互相亲爱的相亲1;一是现在十分流行的相亲大会的相亲2。

(一)相亲1的成词

“相亲”一词最初产生是“相+V”结构的一种,这里的“相”是互指性的,指的是互相。这里的相亲则是相亲1。“相”除与“亲”结合外,还可与其他动词组合,例如相爱、相信、相好、相欺等。而对于此时的“相”的词性众说不一,董秀芳认为在“相+V”中“相”是交互代词;而吕叔湘先生认为“相”是“代词性副词”。其实,“相”的词性发展是相当复杂的。

“相”的本义为看、观察。《说文》: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段注:目所视多矣。而从木者,地上可观者莫如木也。如相面、相机行事。引申为辅助,如吉人自有天相。又由辅助义虚化为代词性副词,表互相,指主体之间的动作行为互为施受。但是此时“相”具有极强的互指意义,指代性明显导致相字进一步发展为偏指性代词。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即偏指用法,而此时的“相”作偏指代词,用来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如:

a.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相亲”一词是互指性副词结构的一种。偏正式短语发生词汇化变成了双音词。但是“相亲”在一开始,句子结构结合的并不是很紧密。“亲”后常常出现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如:

b.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以是待其敝。(《荀子·王制篇第九》)

c.唯化及每事营护,父再三欲杀,辄救免之,由是颇相亲昵。(《隋书卷八五·列传第五〇》)

d.原来你兄弟全无相亲相爱之意,专怀相嫉相妒之心!《西游记·第七十六回》

e.汝弟兄当自相亲爱,患难相扶。(《隋唐演义第六十四回》)

“亲”与这些词比“相”关系更近,故此时的“相”统帅这两个词语。如相亲爱、相亲昵。如此看来,亲爱、亲昵一类词比相亲更易于词汇化且程度很高。亲爱、亲昵一类词语的词汇化要先于“相亲”一词。

“亲昵”一词早在春秋末期发生了由表示“亲密昵爱”到表示“亲近的人”动词到名词的词类转化。如:

f.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

“亲爱”由表示“亲近喜爱”到“亲近喜爱的人”的动词到名词的词类转化。

j.凡人於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韩非子·难三》)

“相亲”独立出现的时候短语性质明显,且与“相+其他动词”对举用例很多。

h.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庄子·卷五下第十四天运》)

i.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战国策·卷三十三》)

g.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史记卷二四·书第二》)

k.怎能勾共你相亲,与伊相傍。(《雷峰塔·第二十二出》)

我们发现,“相亲”独立出现时,相字的句法结构功能依旧明显,而亲字表“亲近某人的身体”的具体意义亦不见虚化(如k句)或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关系亲近”(h、i、g句)。仅有在“相亲相爱”结构中词汇化程度高些,此时“亲”的意义虚化程度更高表示“亲爱”的意义,而且我们可以把“相亲相爱”这个成语认定为词语,在d句中作定语。

综上所述,表示互相亲近身体的“相亲”没有发生词汇化;表示互相关系亲近意义的“相亲”词汇化程度低,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确定为是一个词语。在“相亲相爱”这个不可拆分的四字成语中,我们只能认定这个是成语词汇化的词语。

(二)相亲2的成词

“相亲2”表示男女双方亲人会面意义情况则大为不同。此时的“相”是其本义看、观察。而“亲”字的含义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如:

l.谁知他有个相好的龚老爷,原是候选,现在就分发试用的官儿,正要娶头好亲事,因此他昨日备礼来同你对面相亲,说了一会话。(《红楼复梦第一回》)

相亲2这一词语虽出现的很晚,但是,相亲这一民俗活动却历史悠久。古代先有提亲,这一活动自是少不了媒人这一重要角色。无媒不成亲,如《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媒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古代婚姻有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从周制开始,至唐代而后明代都有规定。从媒人向女家提亲开始,女家答应商议婚事之后,男家带礼前去求婚,名为纳采。纳采之后便是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为的是占卜吉凶,可理解为后来的批八字。占卜得到吉兆便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即为纳吉。纳征,“征”取“成”义,指婚事已成。请期:男家再卜,得吉日,派使者告知女家。男方亲迎新妇,至此六礼成。endprint

传统的六礼,不到结婚当天男女双方是不会相见的。后来礼制有所不同,可以允许男方或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由此“相亲2”一词产生。如:

m.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宋·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

古时相亲由媒人联系安排,双方长亲见面议亲。旧时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而由父母长亲包办。此处“亲”指的应是双方父母或亲人。则“相亲2”指的是“(双方)父母相见”。

后来的“相看”一词与“相亲2”表达同样的行为活动。

n.平儿先看见来头,却也猜着八九必是相亲的……若说是对头亲,不该这样相看。(《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这是男方家“来了几个女人”,邢夫人便叫出巧儿,与之相看。由此看来,“相看”一词指的是提亲后男方家长或本人到女家相看女方。明清时期相亲礼俗是由男方女性家长出面,走访女家。女方家长则让女儿出来露露面,以得相看。再如:

o.“前日有人家來相看,眼見有婆婆家了,還是那麽着。”(《红楼梦·第三一回》)

从文献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用法还是有区别的。“相看”一词侧重于单方的动作行为;而“相亲2”一词则指的是对整个活动的命名。

二、从“相亲”的词汇化方式和程度等级分析

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主要有三种衍生方式:一短语的词汇化、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看出,有些双音词很难确定它是否已经成为词。通过我们对双音词的历时考察,我们发现词汇化本身就是一个从低到高发展的过程,但是程度的高低并不与双音词存在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有些词汇产生的早却比后起的词汇化程度低。词汇化程度大概分四个等级:顺序固定、意义整合、意义进一步抽象化、发生功能转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两个“相亲”的词汇化衍生方式和程度等级。

(一)相亲1:偏正短语的词汇化

代词性副词“相”与不及物动词“亲”二者结合在一起组成偏正短语。由上文例句我们可以看出“相亲1”词汇化程度低。具体表现有二:虽顺序固定且文献用例多,但意义整合度低,词汇意义多取于相字的交互义和亲字的亲近义的短语组合。再有,除“相亲1”二字单独出现外,多与其他字词混用显现很多,如:相亲爱、相亲厚、相亲昵、自相亲爱。“相”与“亲”皆可换成与之对应的双音词,可见“相亲1”短语的性质依旧很强,意义的不可整合性明显。

不过,“相亲1”在下面这例中明显是一个动词。

p.王爵道:“心里舍不得师父美貌,再来相亲一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相亲1”后有“一会”作补语修饰,明显这时的“相亲1”是一个动词,词汇化程度较高。但古代文献中此种用例很少,不足以概括全貌。

综上,偏正式短语“相亲1”词汇化程度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谓语动词是一个句子的焦点和核心,其独立性强,再加上状语与动词的关系较为疏远,使得状中式短语词汇化变得困难。

(二)相亲2:动宾短语的词汇化

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动宾短语相比偏正式短语,宾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相亲2发生词汇化要比相亲1要容易得多。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相亲2出现的比相亲1要晚得多,但词汇化速度却很快,且词汇化程度较高,直至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也很高。

三、“相亲2”的语义描述

“相亲2”一词的命名是由两亲相见这一行为而来,“相看双亲”,都是从相亲的行为主体出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习俗的变化,“相亲”不再仅仅是双方父母的行为了。男女双方亦可相见,直至当今社会的相亲更侧重的是男女双方见面。由此看来,《汉语大词典》对于相亲一条的解释:“议婚时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是涵盖古今的词义概括。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思维认识也在进步,与之相对应的语言也应共同更新,使得新词新语的产生,或是旧词新义的变化。《汉语大词典》作为溯源词语含义的先进性词典,解释词义应与时代相结合,缕清词义发展脉络。若是将“相亲”这一词条分时代先后、发展地、有区别地解释,笔者认为更能显示出词义的发展变化。

四、结语

词语词汇化程度与其出现历史先后不一致,相亲1就比相亲2慢,这与其语法结构、语义结构相关;相亲2的义项《汉语大词典》没举出当代男女双方直接见面察看的义项,没有随着词义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主编.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263-265.

[2]吕叔湘.相字偏指释例[A],汉语语法论文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104.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冯娜 广西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 53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汇化民俗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