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事件演进与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2014-08-15方春龙
方 春 龙
(1.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社会安全事件在突发性和演变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和有效的控制,事件扩大与蔓延加快,社会安全事件的破坏性就会成倍增加,甚至处于失控的状态,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例如乌坎事件初期,村民只是利益上的简单合法诉求,但沟通不顺畅,演变成群体事件,关键原因在于政府对事件的认识不足和危机产生没有思想准备。2014年昆明“3·01事件”和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的复杂变化,都说明社会安全事件必须采取动态的适应性的决策,并且不断根据事态演变而调整目标。
一、社会安全事件演进过程研究
Turner(1992)对社会安全事件产生分析了各种诱因,这些诱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在某一突发点产生爆发,并且出现大规模社会突发事件或者灾难。[1]Turner认为事件的起点是长期的综合条件的耦合和作用,在此起点上将进行演变,并且有固有的周期,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和采取的反映措施,分为七个阶段:起点、孵化期、急促期、爆发期、救援和援助期、社会调整期。
Ibrahim-Razi模型侧重于在源头找到社会安全事件的产生。从组织系统内部构造的角度,对马来西亚1968-2002年长达三十多年的7个灾害的实际调查,深入剖析组织内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在社会事件发生前可以分为七个阶段:错误产生阶段;错误聚集阶段;警告阶段;纠正或改正阶段;不安全状态阶段;诱发事件产生阶段;保护防卫阶段,最后导致灾害爆发。该模型侧重于爆发前的分析,目的在于对社会安全事件的防范与消除。[2]
Toft和Reynolds(1994)从整体的角度把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孕育期、爆发期和处理期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但三者是相互关联的。第一部分从社会系统的运行分析安全事件的孕育;第二部分分析事件的爆发过程:诱因、爆发、救援、救难;第三部分应对处理,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处理、反馈[3]。Toft和Reynolds认为社会事件的产生,基于内部矛盾的积累,外部环境的冲突和不适用,所以,对内部组织改造和加强管理,对内部矛盾消化处理可以避免社会突发事件的产生,把灾难避免在萌芽中。
Burkholder(1995)根据紧急事件处理的紧急状态和发展顺序,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提出处理社会安全事件处理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紧急事件阶段、晚期紧急事件阶段和后紧急事件阶段。根据紧急程度和时间变化,设定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平息措施[4]。
印海延(2009)对社会安全事件演变的划分逻辑简单,条理明了,把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危机前处理是预警、预防、备灾,危机中是迅速反应、应急处置,危机后是总结状况、评估跟踪、问责处理。[5]曲国胜等(1996)对社会安全时间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提出随时监控、建立预测系统、评估系统。[6]
综上所述,在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信息的汇集、处理方法及其有效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研究;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对突发事件演化的路径与动力、突发事件与次生灾害之间的连锁作用等还缺乏系统的成果;在处理过程中,科学的决策需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当前研究仍局限在单一决策主体的环境中,对于多部门的复杂协同方式还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社会安全事件演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一步应研究这些因素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只有在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事件演化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建立相应的关联关系模型,才有可能深入研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决策机制,使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安全事件决策理论模型
近年来,围绕决策机制和决策支持的应急决策管理研究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社会安全事件决策模型建立的基础差异很大,传统的为领导授权模型。John Cosgrave根据决策的程序和特点,提出按照领导不同程度的授权对事件进行决策。[7]Kelian(1997)根据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性和复杂多变性,引入军事战斗经验的决策模型,允许下属在实际现场根据多变的情况,在理解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经验对形势评估,对任务执行进行修订[8]。宗恬、黄崇福(2004)认为把专家的理性和公众的直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提出数理统计模型和直观感受评估模型的统一,实现对社会安全事件复杂因素的客观评估与科学决策。[9]
Shrivastava(1988)等人从组织内部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建立决策模型。该理论是建立在实际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Tylenol的药品中毒事件、印度帕博尔杀虫剂工厂致命气体泄漏事件和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入手,分析关键因素,进而得出危机产生于组织内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决策是要从两大方面考虑。[10]在分析方法上,还有的把风险分析工具引入到社会安全时间的决策模型上。Noel Pauwels等人应用风险领域的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决策模型[11]。Hiroyuki Tamura等人运用决策树分析方法对社会安全事件决策建立模型。这些工具与方法侧重于对事件产生后,从成本和风险角度建立经典的决策模型[12]。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当前,预防社会安全事件,应当以社会矛盾治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层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有必要畅通表达渠道,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树立社会诚信机制,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社会心态,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计算机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专家开始把计算机和管理科学相结合,运用决策支持系统(DDS),不断利用新技术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1985年Petak就指出了基于流程与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对应急管理的重要性。[13]Cosgrave在分析应急管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应急决策任务的流程,并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决策规则。秦军昌、王刊良等研究了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功能和结构。孙志鸿等主要围绕台湾地区的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15]
综上所述,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建立模型,找到关键点和发展的逻辑路径,对于多部门多环节协同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围绕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特殊性,结合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研究,将丰富决策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应急决策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日益增多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初始阶段,决策信息很少,其决策过程一般是非结构化的。在前人研究中,没有研究非结构化到半结构化再到结构化的关联决策过程,也未有人提出渐进式决策的系统模型。
决策所需的信息一般会快速汇集,决策结构由非结构化到半结构化再到结构化,所以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决策过程是一个“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结构化”的快速渐进过程。研究这个过程多阶段的关联关系,提出渐进式决策的系统模型是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决策的重要研究目标。
三、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
从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体制和机制来看,对社会安全事件形成成因和发生过程,蔓延的复杂性的研究比较充分,关于社会安全事件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已经有了相应的突发事件界定方法,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体系、特征、分类标准体系等,都有了相当具体的方法和规定。关于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动员方面的研究也比较系统,包括应急动员理念、急动员模式、应急动员体制三个方面。唐明勇、孙晓辉(2010)对社会安全事件灾害的广泛存在,强调全面动员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的救援方式。[15]
综上所述,研究缺乏考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决策机制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没有提出社会安全事件的决策机制,并且建立理论模型。下一步研究围绕社会安全事件的决策模型建立,考虑受社会安全事件自身的严重程度、事件的演化规律、可能引发的次生危害及应急决策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与应急决策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决策的处理机制是重要的研究目标。
[1]Barry A.Turner.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Disaster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6,21(3).
[2]Ibrahim M.Shaluf,Fakharul-razi Ahmadun,Sa’ari Mustapha[J].Technological disaster’s criteria and models.,2003,12(4).
[3]B Toft,S Reynolds.Learning from disasters[M].Butterworth-Heinemann Oxford,1994.
[4]Burkholder BT,Toole MJ.Evolution of complex disasters[J].Lancet.,1995,346(8981).
[5]印海延.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曲国胜,高庆华,杨华庭.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地学前缘,1996(2).
[7]J Telford,J Cosgrave,R Houghton,TE Coalition.Joint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M].Humana Press,2008.
[8]佘廉,吴国斌.突发事件演化与应急决策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5(12).
[9]宗恬,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诸因素之间关系的初探[C].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2004:22-27.
[10]Paul Shrivastava,Ian I.Mitroff,Danny Miller,Anil Miclani.Kemapping the Fiscal State after the Global Finacial Crisis[J].Economic Geography,2012.
[11]Noel Pauwels.Bartel van de Walle.Frank Hardeman.Karel Soudan,The implications of irreversibil-ity in emergency response deeisions[J].Theory and Decision,2000(49).
[12]Hiroyuki Tamura.Kouji Yamamoto.Shinji Tomiyarea.Itsuo Hatono,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for 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 risk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2).
[13]James.A.OBrien.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2002:204-306.
[14]董华,胡军,薛梅.系统论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
[15]刘山勋.论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的表现形式[J].辽宁警专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