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原软实力的语言策略研究
2014-08-15张磊
张 磊
(1.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约瑟夫·奈(1989)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他认为“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就是软实力,是和基本资源(土地、人口等资源)、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相对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又扩展出文化软实力和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吴光芸(2009)等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品味,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
语言对于个体是交流的工具,而对于整个社会则是我们生存空间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生存被语言命名、被语言建构、被语言解释、被语言解构,语言和文化之间难以划定界限。从语言维度上看,软实力应该包括语言说服力、文化穿透力、媒介导向力。提升软实力就是加强本地区语言、文化、媒介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所以语言策略的恰切或失当,直接影响软实力提升的空间高度和时间长度,是区域经济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推广普通话是提升中原软实力的基础
河南省所辖行政区内的方言十分复杂,安阳以南黄河以北归入晋语,豫西的灵宝、卢氏归入汾河片,其它的区域才属中原官话,但又分属于郑开片、兖菏片、徐淮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等八个次方言片。不仅河南人之间持方言交流存在障碍,在对外交流中,更有语言障碍。我们针对在河南高校求学的外省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是否听得懂河南话”一栏中,70% 选择了“有困难”,10%选择了“听不懂”。可见,尽管河南地处中原,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推广普通话、提升软实力的工作仍很艰巨。
河南省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和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明显,甚至有些时候比较滞后,如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后六个达标的一类城市。
(一)推广普通话的作用
1.推广普通话,提高河南劳务输出质量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就必须重视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培养。普通话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省内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应当包括普通话训练。这样就可以进一步适应外省的工作交流需求,客观上抑制詈语、赘语等不文明语言使用,这些都将树立河南务工人员新形象,拉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2.推广普通话,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在政府服务理念下,公务员必须把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政府工作的效能和公信力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普通话可以提高效能,树立形象。建议加快推进公务员序列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逐步推行持证上岗,把行政事业单位的推普工作作为长期计划,培养语境,营造氛围,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3.推广普通话,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河南一个重要的区域优势就是地处全国之“中”,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都经过河南,未来郑州更将成为全国交通、物流、贸易、经济的中心城市,推广普通话应该成为塑造中心城市的自觉行动。首先,在郑州窗口行业(交通、通讯、医疗、金融等)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此基础上,根据现有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推普计划,可以分岗位、分年龄、分阶段逐步推进;其次,以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起点,加强宣传力度,让普通话成为郑州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语言、服务语言,消除与全国各地商贾、游客进行口语交流的障碍。
(二)河南省推广普通话面临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推普不扎实
按照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装置”学说,小学阶段是语言习得的最佳阶段,因此,中小学是普及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河南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但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匮乏,乡音意识浓重等原因,推普工作时断时续,时紧时松,基本没有形成校园语言。许多老师课堂不使用普通话或普通话水平有限,导致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几率很低。而农村中学毕业生又是劳务输出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导致河南的青年农民工没有机会学习普通话。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其次要督促形成校园语言。
2.政府推动不力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语言生活的和谐。由于语言活动的特殊性,语言生活的管理也有特殊性。在政府行为中,语言政策的执行力要弱于其它公共政策,语言部门相对弱势。加上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硬实力提升,忽视软实力发展,语言问题自然被边缘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施行以来,语言规范化问题应该回到政府日常工作程序中来,以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依托,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努力加强政府倡导和推广的力度,争取在“十二五”完成后达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和谐语言生活。
3.科研投入不够
政府是实施语言规划的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社会组织。由于推普经济效益呈隐性显现,造成对语言科研的投入不够,大量语言的田野调查无法进行,较长研究周期的项目难以立项,语言研究缺乏活力和生机,语言规划的实施更加举步维艰。政府要加快建设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建立评先奖优的激励机制,加强推普工作的成效。
二、强化媒介语言是提升中原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传播学最初是一门边缘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上升为一门显学,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而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语言,所以研究信息传播不可能跨越语言研究。进而,“话语”成为了近些年文学、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共同感兴趣“结节点”,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几乎都得出一致的结论:话语是人们谈论主题或目标的方式,根源于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反过来话语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我们生活在由语言、技术以及其它符号组成的媒介环境中,媒介环境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因此,通过媒介语言的引导,提升中原软实力是积极的语言策略。
(一)加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首先,对重大新闻事件采取深度报道、追踪报道方式,掌控舆论导向。新闻是媒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力是衡量媒体职业水平高低的标尺,对重大新闻事件不能“一报了之,一播了之”,要挖掘,要延伸。2007 年7 月,河南陕县支建煤矿发生淹井事件,河南电视台迅速组织采访,当得知被困人员有可能全部获救时,意识到这件事故的独特性,全力跟进,完整地记录了这次煤矿救援历史上的奇迹,配合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进行了深度报道,扭转了舆论导向。
其次,要找准定位,树立风格,打造品牌。大众传媒已经走出了“万人空巷看《渴望》”的神话时代,受众细分化是当前媒介传播的趋势。因此,要针对某些收视群体打造栏目,做细做精才是制胜的“法宝”。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梨园春》栏目是全国知名栏目,其经验值得推广。建议定位于农民、农村、农业开辟新的“品牌”。
(二)重视反映河南魅力的文化创作
区域文化的独立性是形成区域软实力的基础。要加强对河南文化独立性的萃取、升华,媒体要多层面、多角度地树立解读、剖析、萃取中原文化的意识,从而提升中原软实力。《乔家大院》《走西口》《闯关东》都很好地宣传了区域文化,河南要重视文化创作,将河南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到文化创作中,将河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反映在文化创作中。
(三)吸引精英阶层关注河南发展
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往往由媒介所控制,也即内容和方式都是由媒介掌控,受众是被动地接受。然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受众转为拥有话语权的语言生产者,公众的力量在网络中不断呈现,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同时,网络话语权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失衡,主要是体现在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的失衡。比如暨南大学博士曾俊统计了2009 年1 月3 日“新浪博客”的总流量,数据显示当天点击率排在前100 位的博客,演艺明星有31 人,媒体人有20 人,专家学者有16 人,作家有9 人,企业家有8人,团体有4 人,真正的草根有12 人。这一数据反映了精英阶层在公共空间话语权的分布。究其原因,曾俊认为:这里不乏运营商的刻意而为和其它媒体的推波助澜,但网络也非世外桃源,博客世界的话语权结构同样是现实话语权结构的反映,至少现在精英与草根之间话语权的鸿沟是在扩大而非缩小。
这种话语权的失衡状态也许不是我们理想的状态,然而却是事实。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让精英阶层认知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认同中原崛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办”的“四难”……这是媒体可以积极努力的方向。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参与河南的发展是好事,甚至质疑的声音也不是坏事,大胆宣传,积极渗透,虚心求教,真诚回应。要树立一个意识:河南是河南人的河南,更是中国的河南!
媒体要有发现、报道先进人物的责任感,协助政府培育本土精英。在体育界,说起邓亚萍,那是河南人的骄傲;在学术界,说起王立群,都知道是上过百家讲坛的教授;在戏剧界,都知道耄耋老人马金凤还能披挂上场……精英可以为本土带来声誉,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三、语言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提升中原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中原城市历史悠久,留存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提升中原软实力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产业化方式发挥河南语言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
(一)命名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古人特别重视命名,人名、地名、山川名都涵化了文化,镌刻了历史。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打破了很多建筑、街巷的布局,旧的名字在消亡,需要新的命名。建议各级政府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时,注意道路、小区、商业中心、医院、学校、公园、景观带、公司企业、商标的命名,要将和当地相关的历史名人、典故、著名建筑,广为流传的名人轶事等融入进去,如南阳的“仲景制药”,许昌的“许由路”等。还可以适当的方法进行标注、说明,比如设立浮雕、石碑、小型雕塑等,以使传统延伸、历史延续、城市文化品味凸显。
(二)文字博物馆建设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世界上已知较完整的早期文字,数量之集中,字形体系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在河南设立文字博物馆是适宜的。在博物馆建设中建议:与文字相关的史籍、典章、启蒙读本、游戏、书法嬗变都可以成为博物馆建设的素材,如《尔雅》《说文解字》、著名的藏头诗、语言修辞经典、对联等。不仅可以展示古代的、固有的,也可以增加互动的,让游客有兴趣参与;还可以利用网络让全世界喜欢汉语的人参与,如对对子、征名、填诗填词等,让文字的雅趣雅兴凝聚和传播。
(三)建立“中华姓氏”博物馆
我们常说中华之根在河南,皇帝故里的开发做得很好。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姓氏是宗族演变的最好标示,很多人都对“我是谁”、“我的祖先是谁”、“我的根在哪里”感兴趣,这是中华民族“根”意识的自然流露。把全国姓氏研究的成果用当代方式呈现,为大多数人解答上述疑问,从而体现文字资源的价值。
[1]吴光芸,唐兵.论区域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9(6):36-40.
[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1-96.
[3]贺巍.中原官话分区[J].方言,2005,(2):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