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多媒体动画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2014-08-15吕文静刘新玥
吕文静,刘新玥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其他高等普通艺术教育,应建立一套适合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学科,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岗位的需求[1]。我院经过近几年不断探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景、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等方而,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意义
1.推动“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多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照对象,这使得学习很难与工作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对相应行业、企业的准确认知,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掌控能力,进而导致了就业难问题。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做中改”,校企合作成为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课堂中引入真实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成为可能,它将书本中的复杂设计理论,化为生动、直接、明了的运用,学生学之有效,教师教之有方[2]。
2.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共组教学团队
在传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与外界联系较少,学生实习时间也较为有限,教学相对封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对人才的最新要求,这对于强调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校企合作为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提供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与在校教师穿插实施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形成教学团队,共同培养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用人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带动共建互兴,多方同惠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硬件设施,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也成为高职教育宝贵的可利用社会资源,他们可以指导学生获得直接的职业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形成明确的职业定向,并获得一定的顶岗实习收入。这解决了职业学校设备、设施缺乏,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反过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获得了人才储备,不需要前期培训,节省了企业日常运营开支,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教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形成了共建互兴,多方同惠,一举多得的局面[3]。
二、我院多媒体动画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我院多媒体专业自2007 年开始招生,原来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平面设计、动画设计、视频编辑和网站设计四个方向,涉及面较广,虽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和就业机会,但内容有些宽泛,每个方向都没有深入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另外课程的设置基本还是延续传统的排课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来说,教学计划中有很多偏重操作的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在集中的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工学结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多媒体专业自2007 年起开始与北京思杰佳有限公司合作,将校内的2004 级五年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工学结合试点,将工学结合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公司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技术知识,手把手教授实际项目的制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9 年上学期我们又将此班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此公司,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技术和团队合作的职业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系2007 级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由专业的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生对此反映很好。
四、“工学结合”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为了能体现出我院的专业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人才,我们计划对三年制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和改革,制定二年制软件学院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工学结合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出符合两年制高职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社会需求量大的岗位群,确定专业方向,通过研究这些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确定课程内容。公司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制定,总结旧的教学计划的实施经验,改革课程的设置形式,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1.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多媒体艺术设计这个领域,对动画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所以我们将原来的四个专业方向缩减为一个动画制作专业,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课程设置的更完善,课程时数更充足,加上配套的整周实训使学生真正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2.将工学结合课程“数字城市建模”纳入教学计划,由专业公司技术人员上课,使学生掌握的技术知识更贴近实际工作;完善与之相关的前奏课程photoshop 图像处理、数码摄像技术、3DS MAX 动画制作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设置为数字城市建模项目,通过在专业公司真正地制作建筑模型项目,掌握一个建模师实际制作所需的知识、技巧和实际工作经验,毕业后即可上岗成为一个建模师。
3.将毕业实习安排在专业公司,通过实际的工作锻炼和严格的管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4.将操作性强的课程“打节上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第一学期的课程绘画基础、CorelDraw 平面设计、平面与色彩构成打节上课。绘画基础集中在前六周上完,CorelDraw 平面设计、平面与色彩构成集中在后六周上课,通过集中排课使课程的衔接性更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集中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上完一门结束考试一门的形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5.将衔接较紧密的几门课集中在一学期“打节上课”,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数字城市建模、photoshop 图像处理、数码摄像技术、3DS MAX 动画制作是成为一个建模师必备的课程,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将这几门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首先在前8 周集中安排photoshop 图像处理,3DS MAX 动画制作课程,随之进行1 周的数码摄像技术学习。通过这三个前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字建模所需知识技术有了一个基础和储备,然后在4 周时间内每周2 天集中安排学习数字城市建模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一个城市建模师必备的知识和技术。
6.将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整周排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我们分别安排了《数码摄影技术》(1 周)和《premiere 视频编辑》(2 周),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这样,学生边学边练,提高手动操作能力。
制定配套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授课目标有了准确的定位。通过与公司合作,教师参与到公司的实际工作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在授课时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
职业教育承担着中国制造业走向强盛的使命。中国制造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转型中,职业教育要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就必须走与企业合作的道路。
纵观我们推进校企合作的历程,我们认为校企合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管理体系、办学体制、运行机制问题,而且涉及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问题;不仅有赖于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积极性。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权、责、利,建立实习学生的劳动保护制度,政府可适当倾斜政策,突破机制的屏障,视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对学生、企业、学校、教师有利,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原则,统筹各方力量,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校企合作顺畅发展。
[1]张秋实.关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1):42-43.
[2]刘锐.试论“校企合作”条件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J].教学改革,2010(11):65-66.
[3]平国安,杨曦,孙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