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尝试
2014-08-15刘宁
刘 宁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进行集中性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同时,正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又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之后面对的与人民群众关系这样的最为现实、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展开的,这就使之具有了直面党的建设现实、着眼党的建设发展的鲜明特色,是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尝试。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新的条件与新的形势下对党群关系问题进行的新思考,能够为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化打开新的思路。如何保持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执政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党的群众工作与党自身历史方位上的变化是密切相连的:在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地下状态下,群众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党一旦脱离群众即难于自保,党的组织与党员干部只有如鱼得水般地与群众水乳交融,才能动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党的事业中来,这样的客观需要,使党群关系相对容易进入比较融洽的状态。而在执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环境中,执政的地位与控制资源调配的权力,使执政党过去对群众十分现实的依赖性难于直接性地表现出来,领导与被领导的必要分工很容易使人们忽略社会“公仆”与“主人”的真实关系,使党的一些组织与党员领导干部可能脱离群众甚至走向群众的对立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从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上保证党和自己的成员始终明确自己手中的权力之源、执政之基和存亡之本,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新的条件与新的形势下党群关系的实际,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党群关系面对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解决影响党群关系突出问题的要求,以及形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长效机制的途径等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都是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性与规律性问题,深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事实上就是在促进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同时,直接为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化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矛盾与新问题采取的新举措,能够为探索执政党建设的具体实现方式提供新的路径。解决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问题,关键是要探索保持与广大群众联系的具体实现方式。一方面,我们党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反映群众路线要求的许多好的传统与经验。但是,这些传统与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与光大,既存在一个坚持与继承的问题,还需要在与新的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新的拓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党的建设面临的大量新的矛盾与问题,大都是党的建设历史上较为少见或根本没有出现过的,这就必然性地要求有新的突破和创新。而党的建设的实践表明,尽管我们无论在继承优良传统方面,还是在发展创新方面,都有过不少的要求,但实际的成效依然与我们的预期不完全符合,一些以往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做法在新的发展中有时还容易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党员干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的因素外,疏于探索基本制度、机制和要求的实现方式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做好的“规定动作”,本质上就是按照党的基本章程、理论、制度与规定查摆并解决问题,“自选动作”则是结合新的形势与新的发展,对党的基本章程、理论、制度与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执行、落实的问题进行探索。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党的建设新的实践与做法产生的新认识,能够为逐步形成执政党建设长效机制启发新的思考。在党的历史上,每一次集中性的教育活动,都从不同方面形成了许多可资总结的经验或教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行新的实践与探索,就是要解决现实工作中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通过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党群关系有明显的好转。从全国各级党组织第一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的情况看,教育实践活动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尤其是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过去人们普遍感到积重难返的许多作风建设问题出现了明显的改进。这些改进,除了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收到实效、增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改进作风、加强党的建设的信心外,也必然会引发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的建设在诸如执政条件下党的组织动员机制、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参与机制、权力行使运用的管理监督机制、党的组织与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机制,以及党的优良作风养成培育机制等长效机制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同时,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解决“四风”问题形成的新的实践做法与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其制度化、机制化成果,事实上也是从巩固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意义上,为如何保持执政条件下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所提供的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发展思路上的梳理、具体方式上的比较和实践经验上的总结。对这些认识与实践进行的系统概括,并从党的历史发展、世界范围内执政党建设发展经验的比较分析中加以深入认识与分析,就能够激发我们在一系列事关党的建设的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我们对如何形成保持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巩固复杂条件下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基础、如何化解各种因素促成的对党的建设形成重大挑战的矛盾等涉及执政党建设长效机制的问题上,深化关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的建设形成的创造精神与创新勇气,还能够为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营造新的环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探索性、创造性极为突出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索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的促进之上,还在于通过这样的创造精神与创新勇气,在党内,特别是在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与党员干部中间,激发和培育出有利于分析、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良好环境,后者必然会为不断深化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供更为充分的条件。
二、如何从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上思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的实践探索,既是加强执政党建设极其有益的尝试,同时又激发我们能够对按照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党的建设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这就是说,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的一次集中性教育活动,同时又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常态性转变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而这样的解决不可能也不允许是“一阵子”的或“一股风”式的,换言之,只有从根本上保证改进作风建立在常态性和长效性的基础上,才是真正从执政党建设规律上加强党的建设的思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只有从制度机制上为改进作风提供不断持续与充实的动力源泉,才能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而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论述中,才特别提出了“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要求〔2〕,其主旨就是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常态化运行。按照这样的认识,从执政党建设规律上认识和把握改进党的作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就成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入思考与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必须常态化培育群众观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群众观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了共产党人为谁办事、靠谁办事、怎么办事和怎么办成事的客观规律,群众观点牢固了,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就会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把培育群众观点的任务作为长久性、持续性的事情来对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面对什么形势与任务,都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蕴含着的丰厚价值和政治营养,作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能力本领的首选养分,使群众观点成为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座右铭。另一方面,实践之树常青,必须结合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把丰富的实践创造活动为群众观点增添的新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充实到培育群众观点的过程中,使群众观点常讲常新,形成以群众观点促进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实践又不断丰富群众观点内容的良性循环。
(二)必须常态化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重在实践,改进作风的常态化运行必须靠常态化的实践与创新来推动。这就既要有抓落实、抓执行的理念和意志,又要有敢探索、能创新的胆略与能力。转变作风的大量实践告诉我们,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贵在落实、难在坚持。这是因为,作风问题有顽固性,也有反复性,抓一抓会有好转,松一松就可能反弹,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生,老的问题也还会以新的方式出现,如果把希望仅仅寄托于一、两次集中性解决的活动之上,或者抓一阵松一阵,就既解决不了作风问题,还可能适得其反,让群众失去对作风转变的信心。由此可知,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只有进行式,没有完成式,必须不断破解“落实难”、“执行难”的课题,做到说一件事、办一件事、成一件事,让广大群众增强对我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还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有办成事、办好事、富于在实践中不断分析、解决新的矛盾与问题的能力与本领,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
(三)必须常态化健全体制机制。作风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解决作风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制度。一要结合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要求,从规制要求、适用范围、责任定位、行为规范到考核监督等环节,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约束、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和工作推进机制,确立改进作风的尺度与标准,避免制度缺位与失灵问题;二要着力提高制度的周延性与程序性,既要有制度规范,又要保证制度的可行能行,避免内容笼统、制度打架导致的难于执行的现象发生;既要有实体性规定,又要有操作性程序,避免出现只有怎么办、没有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和在制度执行中的程序性变通问题;三要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落实、执行为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修补、完善与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具体规范,创新、完善新的实践要求丰富发展的制度规则,在逐步认识、把握改革发展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相关制度体系的健全化、完善化。
(四)必须常态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环境是作风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对作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好的环境能够助推作风建设深度推进,不好的环境则使改进作风的努力处处受阻。当前应当重点抓好对营造良好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些重要环节。比如以领导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带头改进作风的常态化建设为龙头,从行为规范和监督考核上让领导干部常思群众之思、常解群众之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改进作风的真实效应,就能为营造良好环境产生强大的感悟作用;比如抓住表现突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持续性治理,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典型问题处置中收到明显成效,给更多的党员干部以及那些心存侥幸心理的人以不愿、不敢、不能趟“四风”之水的“紧箍咒”,就能为营造良好环境形成长久的威慑作用;比如通过对公职人员的科学考核、奖惩,激励善为,遏止恶行,让越来越多的人择善而从,就能为营造良好环境造就积极的辐射作用。类似的实践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久久为功,并逐步转化为社会沿循的习惯和推崇的准则,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1〕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