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来自山西省运城市的研究报告
2014-10-24中共运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 运城 044000)
(课题组负责人:闫世杰;课题组成员:王志刚,王晓婷,宋薇)
近年来,运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但也存在发展不足与发展不优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运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运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运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展开始加速,运城经济步入新的发展轨道,近年来运城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4%。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运城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两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不足
对运城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运用人口数量、面积数据进行大致测算。运城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指标比例应大致保持在9%至14%的范围内,在黄河金三角四市中的比例应大致保持在24.3%至30.3%的范围内。如果在这个范围内,其发展情况就基本符合其所占土地和所拥有人口应创造的社会财富状况。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运城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从全省总体发展来看,运城也处于中下游水平,即使与周边地区相比,运城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首先,经济总量小。从近几年全省发展情况来看,第一,运城经济从总量来看表现尚可,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大概是8%到10%左右,但由于运城人口有500多万,全省第一,平均一下人均GDP就排在了全省后位(见表1)。而且,运城人均GDP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06年,全国人均GDP为16500元、全省为14497元,运城人均GDP分别是全国的67.0%、全省的76.2%;而到了2012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8353元、全省为33628元,运城人均GDP仅是全国的53.7%、全省的61.3%。6年时间,运城市人均GDP同全国差距扩大了13.3个百分点,同全省差距扩大了14.9个百分点。第二,运城经济总量占比情况近几年呈不断下滑趋势。虽然从纵向看其与自己历年相比年年都有发展,但从横向看就会发现其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运城经济总量占比虽然保持在24%左右的水平,但人均GDP在四市中排名靠后。2009年前,运城GDP总量远远超过三门峡和渭南,但从2010年起,三门峡开始超过运城,从2011年起,渭南开始超过运城,运城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在黄河金三角四市中处于最后一位。
表1 运城经济总量在山西省占比及位次
其次,财政收入少。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地区可支配财力的重要指标,运城财政长期属于“吃饭”财政,可用财力不足,在山西省占比小、位次靠后。尤其是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运城财政收入呈逐年下滑趋势,2012年占全省比重降至3%,财政收入在全省的位次也从2009年开始降至全省最后一名。在运城财政总收入中工业占到70%以上的比例,但近年来运城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2000年,运城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3.2%,仅次于太原市居第2位。此后,占全省比重逐步下降:2005年下降到10.5%,落到第3位;2007年下降到9.0%,落到第4位;2008年又下降到7.4%,落到第7位;2009年继续下降到7.2%,落到第8位。2012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1.8亿元,占GDP比重为46%,比全省低11.8个百分点,和2011年同期相比,占比下降2.6个百分点。
再次,收入水平低。运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2012年,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631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3%;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16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9.4%,在全省位次为第10位。在黄河金三角四市中,运城城乡居民收入均处于最后一位。
总体来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运城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71.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六大监测领域呈现“三高三低”,即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生活质量高,经济发展实现程度、资源环境、社会和谐低。运城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要保持年均增长13.8%左右,城镇居民收入要保持年均增长10.5%左右,农民收入要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运城任重而道远。
(二)经济发展不优
运城经济在发展方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及要素投入结构方面。
从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来看,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而且各县市发展不均衡。从城镇化率的绝对值看,运城市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仅有4个地市低于40%,分别是忻州、临汾、运城和吕梁,运城市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10位,且仅高于吕梁市0.01个百分点。2011年运城市城镇化率为39.51%,比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低了10多个百分点;2012年运城市城镇化率为41.4%,比全省低9.9个百分点。运城中心城市和县城的集聚力不强,拥有规模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数量不多;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规模明显滞后,公益设施欠账较多,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与承载力较弱。再加上运城市总人口居全省首位,这就使计算城镇化率时“分母”增大。另外,运城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棉基地,平原面积相对较大,适合农业人口安居乐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对全市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配套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要素投入结构来看,运城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投入多,而技术、管理发挥作用不多。2012年运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86%,而全省、全国分别为22%和20%,主要原因是运城的工业总量小、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少,运城工业大多属于低效益、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
运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全国、中部地区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本地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特殊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客观分析、认真总结,在吃透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实现运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分析
实现运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准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又要立足运城经济发展实际,以更宽广的视野把握发展方向,以更务实的态度找准发展定位。
首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新型化。工业新型化作为运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注重循环发展、科技引领、项目支撑、园区承载、总量扩张,努力构建结构优化、优势突出、技术先进、洁净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转变。一是壮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现代装备制造、铝镁深加工、现代医药、新型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延伸链条、升级产品、拓展市场,不断提高新兴产业的比重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坚持典型引路、标杆示范、联合攻关和重点培育,积极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三是发挥工业园区功能。重点抓好运城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5个工业园区建设。同时,要积极与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洽谈对接,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其次,围绕龙头企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实现农民收入翻番,主攻方向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是牢固树立“大运城”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突出抓好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培育,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高端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二是坚持用“大农业”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扩张规模、提升质量、创新机制、完善服务上下工夫,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发展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示范社。
再次,围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推进城乡生态化。要坚持建设与绿化同步、经济与生态并重,以“现代、生态、宜居、文化”为原则和标杆,提升城市的现代性、功能性、安全性、宜居性。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新能源应用、地热资源开发等工作,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着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主要流域和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开展汾河、涑水河、姚暹渠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四是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确保完成造林4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推进城乡生态化步伐。
最后,围绕品牌塑造、平台搭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要努力构建“大战略引领、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运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高扬龙头,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在灿烂的运城历史人文中,关公文化无疑是最亮的城市名片和最吸引人的金字招牌。要继续大力宣传关公文化、盐文化和根祖文化;铺开大宣传,拓宽客源市场,设立宣传服务窗口,进一步扩大运城旅游知名度,提高运城对外影响力;积极推进“关圣文化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以此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加大申遗工作力度。二是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攻产业园区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将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盐湖、永济、夏县、垣曲、芮城等县(市、区)的主攻产业,强力推进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三是深度开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拉开一场资源开发的大会战,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加强保护、深度开发,宣传推介、打造品牌,把资源优势打造成发展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资源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