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凝炼和拓展大学精神——以“山西农大精神”为例

2014-08-15田宏辰邓桂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史馆山西校园文化

田宏辰,邓桂波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山西农业大学位于晋商故里山西省太谷县,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铭贤学堂,历经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更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农大师生砥志砺节、薪火相传,孕育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和“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山西农大精神。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山西农大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山西农大教师要将农大精神带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以使农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山西农大精神”的深厚历史底蕴

大学精神是随着大学的成长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结构要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因此,我们可以引用刘宝存为大学精神做的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1〕

山西农业大学在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把农大精神概括为:“崇学事农,艰苦兴校”。“崇学”就是崇尚学习、尊重知识、重学善思、追求真理。中华文化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思想,认为“耕”可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是为生存之本;“读”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是为教化之路〔2〕。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学习达到其目的的。读书能明白事理、传承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还能改变人的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问深时意气平”。可见,学习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养成崇学习惯,能够为成就家业、道业、事业打下坚实的根基。“事农”是指教师要热爱“三农”工作,积极主动在“三农”问题上有所研究和建树,把服务“三农”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铭贤农工专科学校在创立之初就以服务农业、扶助农民、关心农村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在日常工作中以农业为研究重点。“艰苦兴校”是指通过艰难困苦的过程使学校兴旺蓬勃发展起来。山西农业大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建校史,在建校之初曾遇到了各种困难,尤其是在1937年忻口会战太原沦陷后,当时的铭贤学院为躲避日军数次南迁,途经山西运城、河南陕州、陕西西安,于1939年4月下旬到达四川金堂,历时18个月,行程两千多公里,而这期间,广大师生为保护这所富有“事农”特色的学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二、“山西农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所特有的、健康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大学群体的水平、面貌、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3〕。“山西农大精神”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富“农大”特质和时代特色的精神,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甘于奉献,敬业乐教”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在,师之所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秉承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精神,其只有敬业乐教,才能在教育、学习、探索和创新过程中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实践中,山西农大教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给学生们上好每一堂课,并能在科研资金较紧的条件下务实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如山西农大食品院的常明昌教授利用农大学科优势,克服各种困难,大胆实践,在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食用菌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使很多农民受益,其充分体现了农大教师积极响应各级党委号召,服务三农,为把山西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二)“勤奋学习,注重实践”

大学精神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影响和熏陶的结果会在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状态中体现出来。大学生接受大学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其人格塑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其学习、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等产生重大影响〔4〕。当前,虽然山西农大与一些高等学府相比,在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方面略显薄弱,但是,农大学生能够积极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有支农、支教、志愿服务等各种学生社团,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壮大自己。尤其是每年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山西农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多次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表彰。实践中,山西农大的学子们,不仅将服务“三农”、奉献社会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将“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烙在自己的心上,并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

(三)“历史文化,人文校园”

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该所大学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竞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5〕。素有“花园”式学府美誉的的山西农大,北傍乌马河,南仰凤山,建筑古朴典雅,校园四季如春。农大校园整体上继承了太谷园林静穆、庄重、古朴、大方等特点,拥有大批晚清及民国古建筑群,如凝重宏厚的“崇圣楼”,中西合壁的“嘉桂科学楼”、“亭兰图书馆”。环境优雅、草木繁盛、景色宜人,古朴的亭台楼阁被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点缀着,加上小巧的假山、涓涓的流水,别有一番情趣,折射出百年学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山西农大部分别墅群及铭贤学院旧址,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认为,农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体现着农大的个性和精神,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每一位学生都努力地汲取着这所百年名校积淀的精华。

三、“山西农大精神”的具体拓展

大学精神以引导价值观念、丰富校园文化等形式指导并规范着大学的发展和师生的行为。大学精神不是一个口号、一条横幅、几个高挂在建筑物上的校训,而是在学校创建的过程中依托传统文化产生的,在学校教学活动和建设过程中延续、发展的,并通过学校的建筑、雕塑以及模范人物得到深化。因此,高校要在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教育过程中发挥大学精神的引导、规范、激励作用,就必须赋予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创作符合“山西农大精神”的校歌

培育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弄清楚“大学是什么”,“大学能做什么”,“大学师生应有的追求是什么”,而校歌可以有效融入以上这些内容,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好的校歌不仅是一所学校形象的宣传、一个学校的精神旗帜,也是体现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无法替代的魅力〔6〕。笔者认为,一首优秀的校歌不仅要有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的歌词,而且还要有朝气蓬勃、流畅悠扬的旋律。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了校歌还不够,还应该将其传唱给每一位师生,并在唱校歌的过程中,体会理解融入办学理念的大学精神。

(二)充分利用凝聚“农大精神”的校史馆

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一所大学历史的记录,反映了学校创建、变迁、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学校珍贵的精神财富的永续流传。校史馆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美化校园环境、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等多种功能。作为农大精神重要宣传载体的校史馆,首先可以利用翔实珍贵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创办过程、学校旧貌、发展历程等,展现学校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其次,校史馆可以以今日风采、学科建设、跨越发展、服务社会、交流合作等为主题表达学校崇学事农、躬身实践、根植沃土、术传田间的思想精神。再次,校史馆可以以学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内容为主题,展示教学成果等资料,表达弦歌不辍、薪火继燃、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教师精神。另外,校史馆可以通过各种实物,如书稿、笔记、图书、奖状、奖杯等配合展出,使学生受到鞭策和激励,增强对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大学精神的永续发展。

(三)开展体现“山西农大精神”的各类活动

大学精神的精髓与活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具有实践特性的大学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学生活动主要以校级文体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主。山西农大通过开展各类体现“山西农大精神”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脱离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体验另一种生动有趣的融入农大精神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强化农大精神教育的效果,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等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践行“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四)打造切合“农大精神”的人文景观

鲜明的校园特色和校园风格,是高校历经风雨、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励广大师生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校园景观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展现着一种精神生命力和文化活力,同时其也是一种文化景观,渗透着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6〕。置身其中的大学师生,通过对校园景观的欣赏和理解,不仅能够读出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景观设计者所注入的人文精神,满足精神的愉悦,从而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高校在美化校园环境时,要将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巧妙地进行融合。山西农大百年历史,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而且类型很丰富,其古朴典雅的建筑、四季如春的校园都展现了农大的历史文化和农大精神。实践中,山西农大要精心打造一系列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推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建设,使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实践的锻炼,逐步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最终实现大学精神的传承发展〔7〕。

〔1〕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2〕金凌俭.现代视野下的耕读文化探析——以温州永嘉楠溪江流域为例〔J〕.金田,2012(5).

〔3〕周 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张晓玲.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功能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

〔5〕昌建敏.浅谈学校的管理〔J〕.科学咨询,2010(5).

〔6〕张婉娟.运用大学精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与方法探析——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7〕刘德宇.大学精神重塑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猜你喜欢

校史馆山西校园文化
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文化意义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我在山西等你
坚持革命教育 强化党性锻炼
——主体班学员参观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校史馆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校校史馆育人功能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