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暴力”

2014-08-15刘健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听众暴力话语

刘健

(伊犁人民广播电台 新疆 伊宁 835000)

近年来,随着广播媒体的快速发展,情感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情感类谈话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倾诉与交流的平台。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作为“话语权”的掌控者和实施者,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绝大多数主持人都能做到视听众为朋友,从人性关怀的愿望出发,帮助打进热线的听众抚慰情绪,解疑释惑。他们或语言委婉,曲折迁回;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推心置腹、言辞恳切。但是,也有一些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滥用“话语权”,甚至“以强凌弱”,出言不逊,言语尖酸刻薄,冷嘲热讽。这种由于主持人不能正确使用“话语权”而导致的程度不同的“话语暴力”,在听众和电台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篱笆,久而久之,就会使听众失去对节目的信任,造成收听率的下降。

那么,什么是“话语暴力”呢?“话语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贬损、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一、“话语暴力”的表现形式

由于每个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脾气、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或者心理素质、品德修养、专业素养的差异,以及现场气氛、主持人情绪、倾诉者的语言激惹,网络平台的留言反应等诸因素都可能成为主持人“话语暴力”的“导火索”或“催化剂”。

从细化的层面分析,当前主持人“话语暴力”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凌驾于人型

有的节目主持人未将自己放在听众“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的位置上,而是时时处处摆出一幅盛气凌人的架子,目中无人,高高在上,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优越感”十足。比如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经常使用“有话快说!”,“你别这么磨磨蹭蹭!”,“我告诉你,你没有资格······”,“你这人怎么这么磨叽啊?”,“我告诉你!”,“你给我听着!”,“你拉倒吧!”等等命令式、教训人的话语。

(二)情绪失控型

一档省级电台颇有名气的晚间情感节目中,一位女听众打进热线电话诉说自己老公在外面有外遇,说话稍微啰嗦了些,主持人即显得很不耐烦,脱口而出:“就这样的,你老公别说在外面找一个了,找八十个都正常。”女听众不服气,随口反驳了一句。主持人马上情绪激动:“你这不是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吗?”而且越说情绪越激动,最后干脆切断了对方的电话,并且还不罢休,又从微博和QQ上找了几条有利于自己的短信念了出去。这种“情绪化”性格的主持人很容易被对方的一句话激惹而导致情绪失控。轻者“斗嘴”,重者“爆粗”,把与听众情感交流的平台变成了“全武行”。

(三)冷嘲热讽型

这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可能平时在生活中就喜欢使用讽刺、嘲笑人的语言,习惯使然,便不自觉地带到了节目中。如华东一家电台的两位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听众。一位听众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XX人!”其中一位主持人立即用嘲弄的口吻回应:“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儿’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一档名牌情感节目,一位听众打进电话倾诉自己找工作老不如意,不知如何好。主持人未做进一步了解便讽刺道:“凭你那一身牲口一样的力气在哪儿还找不上个工作?”。另外,诸如“那你缺心眼儿啊?”、“傻了吧叽这么个玩艺儿。”,“这傻了吧叽的,脑瓜子不好用”等等话语不绝于耳。

(四)侮辱人格型

有的节目主持人由于自我修养差,职业道德缺失,或是带着情绪上节目,交流当中不时出现一些侮辱人的话语。如一档情感节目的男主持在回答一位女性听众关于父亲要将一套房产归两个儿子的问题时说:“你父亲这么做就好像扔一块骨头给两个狗时一样”。无独有偶,另一位以语言辛辣著称且颇受好评的情感节目女主持人在接听了一个打进热线的女孩说自己一年内做了几次人流后显得很不耐烦:“我们的微信平台有一条留言:这女孩咋跟我们家养的荷兰猪一样呢?光发情……。主持人这种随意引入听众留言,把人比作猪、狗的行为极不妥当,是对人格尊严的极大侮辱。

有一档情感节目,主持人用带有当地方言的普通话主持节目,但是常挂在嘴边的“你怎么这么臭不要脸呢?”怎么听也觉得是对人的一种侮辱。

(五)恼羞成怒型

个别主持人心理素质差,个人修养不够,遇事不冷静,容易被激怒,导致言语“失控”。比如有一档节目,一位听众打进电话,说自己的文凭丢了,询问该怎么补办。主持人却回答说:“文凭丢了补不了,只能让学校出个证明,或单位出个证明,但有那混蛋单位还不买账”;还是这档节目,一位听众在自己的问题无法得到主持人满意的答复后说:“那以后再说”。这时主持人很不耐烦:“以后以后,以后你个头哇!你要在长春这两天叫车撞了呢?”。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宫颈鳞癌中PTTG、VEGF-C、VEGFR-3、L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3。

二、“话语暴力”的危害及负面影响

公共媒体是大众传播的平台,听众利用这个平台倾诉心声,释放压力,录求帮助;主持人则在倾听的基础上帮助听众疏理情绪,解决矛盾,抚慰心灵。如果任由“话语暴力”充斥媒体,则会带来不可低估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一)损害媒体形象

广播媒体形象是节目质量、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发布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及节目包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社会公众对广播活动的整体评价。因此,媒体形象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听众对广播的忠实程度,而且还可能动摇广播生存的根基。作为媒体形象的主要体现者,节目主持人的言语水平直接关乎节目的质量和收听率,甚至影响到媒体的社会形象。听众把广播电台视为自己的“娘家”,有什么困难和心事,苦闷和纠结,都愿意找“娘家人”倾诉。如果主持人用“暴力语言”对待听众,久而久之,媒体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听众因此而远离广播。

(二)影响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就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作为媒体,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应该是听众的“良师益友”,节目主持人对待听众应当有情感亲和力,解疑释惑入情入理,疏导情绪情真意切;语言应是亲切平和的,而不该是粗暴讥讽的。如果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话语暴力”,不仅降低了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三)恶化听众与媒体的关系

主持人与听众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友好的。这样,听众才愿意和你交流。如果主持人经常用“暴力语言”对待听众,听众就会降低对主持人的信任度,并逐渐远离主持人,不愿再向主持人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痛苦,甚至迁怒到广播电台,进一步恶化听众与媒体的关系。

(四)助长主持人“暴力化”语言的泛滥

有的节目主持人将“话语暴力”视为“个性化”,认为这样的语言能显示自己的所谓“风格”;更有甚者把自己置于听众之上,以“教师爷”自居,动辄训斥、讥讽甚至辱骂听众,在“发泄”中获取“快感”。

“话语暴力”具有“传染性”。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尤其一些年轻主持人看到一些偏爱使用“话语暴力”的节目主持人迅速“蹿红”的时候,就会产生“暴力语言”等于“个性化”的错误认识。于是,一些原来主持风格较平和、亲切的情感节目主持人也逐渐变得言语尖刻、暴力起来。近年来部分电台的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语言趋向“暴力化”即是例证。

三、如何杜绝“话语暴力”

(一)加强自身修养,尊重听众人格

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里面包含有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学识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机智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主持节目时把自己放在能与听众真诚交流的朋友角色上,但是这个朋友应是思想修养、阅历见识等方面更胜一筹,能给人带来思想启迪的朋友。主持人在和听众交流中,出言要谨慎,尤其注意不要用如:“你脑子进水了?”、“傻了吧叽这么个玩艺儿!”、“你脑残啊!”、“你没有资格。”“你干个六啊?”这样侮辱对方人格的话语。

主持人与听众应该保持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听众有困难、有疑惑、有心事、有纠结,愿意找“知心朋友”倾诉,寻求解决的“良策”。主持人应该耐心地倾听,热心地解答,真诚地开导,善意地批评。主持人还应具备人文关怀精神,对听众充满爱心,视为亲人,尊重当事人的人格,理解当事人的心理,不探求当事人的隐私,准确把握话语分寸,用朴实而理性的语言给当事人以开导和帮助,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听众的信赖。

(二)正确使用“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话语权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产生,就如同暴力一样强迫对方接受。在情感类热线节目中,作为优势一方的主持人完全控制了话语权,因此,很容易造成主持人对话语权的滥用。而作为弱势一方的听众则只能“接受”,这就为主持人“话语暴力”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所以,作为掌握话语主动权的主持人,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平和、友善的心态对待听众,用文明规范的语言约束自己,谨慎、理智地使用好“话语权”,不失语不失态,不以个人好恶强加于人,杜绝话语的“随意性”。

(三)合理控制情绪

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反应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都会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通过特定的表情、语言以及动作表现出来。但作为一个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应该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主持人作为一个掌控话语权的媒体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时刻都会暴露在大众面前。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主持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会受各种干扰影响而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如:身体的不适,在社会上、家里或单位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节目中受到听众言语的刺激等,都有可能对主持人的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这时主持人不会及时合理地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则很可能会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节目中,宣泄给与之交流的一方。其结果不仅关系到节目的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到主持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在节目中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保持善良的本色,头脑冷静,学会克制,以亲切、友善、热情、耐心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听众,跟听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体察听众的情绪、洞悉他们的内心,不使用过分激烈的言语,把握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四)学习“说话”艺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作为一名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与听众沟通交流的唯一手段就是语言。因此,“说话”的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反映了一个人说话的艺术。

1.认真倾听。主持人在回答听众问题前,首先要完整地听完听众的叙述。因为有时你听了一两句就贸然打断听众,可能他的本意还未表达,这时你就武断地发表看法,难免失之偏颇。

2.态度真诚。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本着与人为善的心理与听众真诚交流。视听众为亲人,便不会以“暴力”相向。主持人除了要有耐心外,更多的是充满爱心。“修辞立其诚”,主持人要“言必由衷”,用真诚拉近与对方的沟通距离。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求助者,这就要求其具备平等意识,抱着与人为善的心态,用真诚的语言去和听众交流。不损人、不嘲弄人、不揭别人的隐私,不伤害别人的感情,不拿别人的诚实开玩笑,这些都是一个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应有的道德底线。

3.化解尴尬。由于性格因素、文化水平的差异,个别听众由于心情不好说话较“冲”,有时会形成一种尴尬的场面。主持人此时要有化解尴尬的“艺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话》时,有一期内容是有关改善老师和家长不良交往行为的话题,崔永元让现场观众发言时,一位小学生说自己学习不好,以后要与老师多沟通,崔永元问了一句“你说说,你们老师有什么缺点?”这位小学生有点急:“这里都是说老师好的,没有谁说缺点。”面对孩子的“童言无忌”,崔永元会心一笑:“好,我就不为难你了。”瞬间化尴尬为自然。由此不难看出,主持人的“说话”艺术对节目的总体质量和播出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4.语气平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面对各种各样的听众,脾气性格千差万别,有的问题十分尖锐,主持人如果控制不好情绪,很可能使节目充满了“火药味”。要知道,“有理不在声高”,激烈的言辞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平和的语气、幽默的语言往往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为节目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交流环境。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5.批评的艺术性。情感类谈话节目主持人经常会对听众的一些观点、行为、态度、话语提出批评。但是,如果批评过于尖锐,话语“暴力”,尤其是在大众媒体这个公共平台上,就不是每个人所能接受的。不妨采用一些间接地、迂回的、建议性的、鼓励的策略性批评,以维护当事人的自尊。当然,对一些原则性问题,则可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留情面。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区别个体差异,语调切勿激烈,言辞不可“暴力”,用艺术性的批评来达到帮助、引导、激励当事人的目的。

6.巧妙运用“激将法”。对于一些意识不到自身错误而且很固执的听众,主持人可以巧妙地采用“激将法”,促使他清醒,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猜你喜欢

听众暴力话语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暴力”女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向暴力宣战
表达心情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