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2014-08-15陈彦杰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

陈彦杰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基础,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路线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同样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

在当前中国发展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大力推及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之中;这项活动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只有通过深入的把握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当前的现实意义,才能让广大的党员干部更清晰的理解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同时加强其贯彻的决心与效力,使得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产生更为深远的积极效用。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

要正确理解新形势下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当对群众路线的内涵有一个更深入的把握。一般意义上我们述及党的群众路线,往往会谈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方针政策。这一论述表面上比较通俗易懂,而实际上这一论述的理论基础则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如果我们仅从字面的含义去理解这几句话,很容易简化甚至误解群众路线的重要价值。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史观中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①任何以往的人类历史必然是由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前进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这一唯物史观在科学人文日渐昌明的当代社会,无疑更易为我们所接受。然而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尽管以往的人类历史都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然而人民群众并未成为历史的主人,他们或者做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成为被利用的武器,一旦完成变革,他们又重新沦为被压迫者;或者成为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渺小者,成为祈求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拯救的弱者。

因此我们在把握群众路线、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绝不应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仅仅把握人民群众在过往人类历史中的推动性作用,更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一种未来的指向,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进步才不会再像可怕的异教徒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作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尽管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了历史,然而他们只能成为历史的被利用者,成为历史巨轮下的匍匐者。只有打破这一锁链,建立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而这一结果的实现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才得以真正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群众路线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更是其内在的必然规定。如果我们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现实要求,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则必然遭到破坏。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自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决定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党本身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率领群众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始终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的创造性事业。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从群众中来,是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总结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是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也就是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深入审视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广大的党员干部才有可能在新形势下正确理解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

二、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决定作用

群众路线导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但它的明确提出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创造,并且在整个革命建设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中共二大我党便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这一提法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理解上形成的,这一思想对当时还十分弱小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下得到不断发展,与此一时期能够切实落实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涵:“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说是系统的对群众路线做出的思考,这一路线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党在整个革命斗争过程中获取的宝贵经验。回顾,我党在革命时期所走过的道路,应当说正是能够一贯的坚持走群众路线,最终才能够获取革命的胜利;当然期间反面的教训也有不少,当我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脱离群众时,也曾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而对于这一群众路线,我们应当看到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新发展,它的提出是与当时的中国实际密切相关,因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胜利所依托的是广大的产业工人,对于农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往往被界定为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群体,然而对于当时中国的现实而言最广大农民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界定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这与我党这一时期对群众路线内涵的丰富有很大的作用。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重建界定广大农民群体的地位,提出工农联盟的群众观念,积极发挥和维护广大农民群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作用,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于此应当看到,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对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发展,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同样,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进程中,群众路线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起落与我党能否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紧密相关。建国之初受制于国内外现实环境的影响,我国走上一条沿着苏联模式跟进的发展之路,而随着与苏联关系的紧张失去援助,这一脱离中国实际、脱离群众的发展模式弊病很快爆发出来,而此一时期,我党由于没能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发展群众路线,反而是依托于革命时期的群众理念,大搞群众运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直至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重新对众路线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④《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引领上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从实际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出发密不可分,这一点我们从作为改革开放起始点的小岗村经验中、在率先试点市场化改革的特区试点中就不难得到论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化引入带来发展、带来财富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在此一社会现实下重新界定人民群众,如何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成为我党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轮课题。于是我们看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广大的私营企业家、个体劳动者纳入人民群众,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进一步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则是针对伴随着中国国力逐步强大,经济持续上涨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等现实问题提出的针对群众路线的更新与发展。

从对以往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历程的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到坚持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在我国发展之路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作为当下的党员干部要切实理解当下提出的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应当对这一历程有清晰的理解。

三、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现实意义

回顾我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其实都与能否正确把握群众路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一样,群众路线的内涵也是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只有随着现实的更易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才可能回应现实、指导现实。应当说,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再一次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几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迈进,向着我们曾经拥有而后失落的强国之路迈进,希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仍然极其复杂,社会利益格局分化也日益复杂多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增长,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与表达看法的渠道被极大的拓宽。这一系列的变化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表征出我们国家正在朝着一条现代化国家之路不断逼近,现代化国家所应有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正不断的在我国广大的群众中发展、塑就。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对我们党的执政也造成严峻的挑战,因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分化的日趋严重,以往优位发展沿海地区、优位发展城市的现实选择,带来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现今的巨大分化,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开始不断地通过西部大开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式改变这一状况,然而由于市场化和利益格局的固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当然,这一系列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能解决的,同时解决的过程又必须要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才能完成。在面临这些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更为严峻的问题,即我党的执政地位本身可能面临的挑战,而这一挑战也正是当下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拥护,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近代以来落后挨打、主权不保的境遇中获得全新的发展,这是历史的选择;建国以后几十年来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与日渐增长的民族自信心,无疑成为我党执政地位的群众基础。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矛盾开始凸显,改革开放过程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政治改革相对缓慢的问题也逐渐浮现,特别是作为一些原本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先锋队的共产党员,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脱离人民群众的堕化现象,这也正是习总书记所指出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一问题成为当下我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会对党的执政合法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活动其现实指向是极具针对性的。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当下的党员干部真正意识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能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才能筑牢党的执政之基,引领中国继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