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中的汉语习语英译策略研究
2014-08-15王文彦
王文彦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文化视域中的汉语习语英译策略研究
王文彦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沉淀形成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不同,中英两个民族产生了与各自社会生活环境有关的习语。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是造成汉语和英语习语不同的原因。通过一些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习语翻译成英语的六种方法,即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直译加注法、节译以及借用。
文化;习语;翻译
H313.3
A
1673-9272(2014)06-0151-03
2014-11-18
2012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互文性研究”(编号:122400450459)。
王文彦(1982-),女,河南西平人,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英语教学法等。
习语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习语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习语通常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通过习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心理,同样,透过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内涵。
一、汉英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加上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中英两个民族产生了与各自社会生活环境有关的习语。只有了解了造成汉英习语差异的根源,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习语,从而可以在翻译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处理这些习语,进而正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造成汉语和英语习语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地 理环境的差异
2.风 俗习惯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差异,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和词汇。如汉语中的“旗袍”、“叩头”,“请安”等,英语中的whisky, brandy, salad,sandwich等,都是汉语或者英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词汇,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如果真正理解了其内涵一般不会产生歧义。但是,有些文化意象是中英两种文化所共有的,可是却被赋予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这就给翻译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龙,在汉语文化里,龙是皇帝的代表,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因此被蒙上了一些高贵、神圣的色彩,如“望子成龙”,“真龙天子” 等。但在英语文化里,dragon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是一个凶残肆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怪物。又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也不大一样。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心理,而在英美国家,狗却是忠诚的伴侣动物。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但在英语中,狗是“人之良友”,与dog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或者中性意义。例如,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dog-tired(筋疲力尽),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等等,不一而足。
3.宗 教信仰上的差异
在我国佛教的影响最为广泛,相关的习语有“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此外,汉语的习语中有很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入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例如谚语格言“宰相肚里能撑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等。而西方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众多与基督教有关的英语习语中看出来。比如,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God help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A sin confesses is half forgiven(忏悔罪行就是被宽恕了一半)等。
二、汉语习语英译的方法
翻译是人类对不同语言文字的认知,理解和转换的过程。直译和意译两大主要的翻译技巧。对源语言内容的正确理解是进行成功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第一步。由于习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翻译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要想准确无误的翻译习语,首先要正确理解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同时也要求译者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做到得心应手,准确地传递源语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译者具有双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双文化的能力,才能在翻译时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自由、准确的转换。
汉语习语翻译成英语的方法通常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直译加注法、节译、借用等,下面将一一进行介绍。
1.直 译法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谈到了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1]笔者同意他的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在翻译汉语习语时,如果能找到意义和用法相对应的英语习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到内容和形式兼顾,就容易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此时,适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比如《红楼梦》杨译本中八字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2]
译文:“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3]
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是“谋划事情在于人,能否成功却要看天意了”。这句话出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刘姥姥之口,反映了佛教对普通民众信仰的影响。此处,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忠实于原文,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将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直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贴切地传达出了原文的含义,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
孵化器评价评级,是为了鼓励并引导孵化器更好地实现其功能定位,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再如:
(2)What a dull speech! He’s merely parroting what many others have said.[4]
译文:多么枯燥的讲话!不过是鹦鹉学舌,重复许多人的话而已。[4]
2.意 译法
关于意译,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许渊冲说:“意译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1]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认为,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抠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延伸,但不能改变。”[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许渊冲和乔治·斯坦纳对意译的理解大同小异,他们都认为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其次才是对原文形式做适当的调整,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不死抠字眼”。我们认为当直译有困难或者直译勉强翻译出来的内容致使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时,此时应采用意译法。
例如,汉语成语“沧海桑田”的英译。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简单直译为 “Seas change into mulberry fi elds”[5],目的语读者会不知所云,无法正确领会这个成语的意义。如若译者把该成语的比喻义—“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翻译出来,意译为 “Time brings great change to the world”[5],那么目的语读者便很好理解了。再比如俗语“红白喜事”的翻译。我们知道,“红事”,“白事”这两个意象是汉语中所特有的,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有很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功底的话,英语读者很难将“红事”和喜事联系起来,把“白事”理解为丧事。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 “red and white affairs”,由于不了解源习语的文化背景,大多数目的语读者在看到译文后会仍然不知道它的言外之意,也就不能正确的理解译文了。再如,词语“寒窗”,意译要比直译效果好,可以将其意译为:har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impoverished student studies,如若直译为cold windows,则无法被英语读者理解。可见,过分的直译就是死译,在翻译具有汉语文化特色的习语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要先理解源语,然后用通顺的目的语把习语隐含的意义翻译出来。要根据习语所表达的意义灵活地进行翻译,这样才能正确地传达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利用翻译进行有效沟通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直 、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单纯地直译或者单纯地意译都不能更好地传达出原作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采用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的翻译方法。例如:
(3)“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6]
译文 : “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6]
在上面的译文中,歇后语“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就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其中前一部分“戴着斗笠亲嘴”以直译的方法处理,译为“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后一部分“差着一帽子”则用意译法处理,翻译成“the lips are far apart”。这样,原文的形象和喻义都清楚地表达了出来。
4.直 译加注
(4)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2]
译 文: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she’s ‘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Note: Xi 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 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3]
“东施效颦”是汉语成语,源自一个典故。典故中“东施”是古代越国的一个丑女,“效”指效仿,“颦”是皱眉头的意思。这个典故讲的是东施看到美女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的样子竟博得很多人的青睐,因此就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副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意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比喻盲目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杨宪益夫妇将成语“东施效颦”翻译为‘Dong Shi imitating Xi Shi’,对典故的来源运用加注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这种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一方面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达到了准确传递原文内容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5.节 译
汉语习语中,常用对偶结构,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喻体表达相同的喻义。例如“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不学无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对于这种对偶结构的汉语习语,在翻译时,可以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基本喻义。例如“愁眉苦脸”翻译成“gloomy faces”,“长吁短叹”译为“sighing deeply”,“不学无术”译为“uneducated”,“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译为“inexhaustible”等。
6.借 用
英语中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习语采用了相同或者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者相似的喻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用英语中习语来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习语“隔墙有耳”就可以用英语习语“walls have ears”来翻译,类似的习语还有“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煽风点火”(to fan the fl ames),“狐假虎威”(like the donkey in a lion’s hide)等。
三、结语
一篇译文可以采用的翻译方法有多种,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既要准确的传达信息,又要使译文生动传神,尽量做到“功能对等”。汉语习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鲜明、信息高度浓缩等特点,翻译时有一定难度。在对汉语习语进行英译的时候,译者应该从语法、词汇、文化等层面吃透原文的精髓,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同时多了解英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使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地再现原文。
[1] 庄绎传.翻译漫谈(十一)直译与意译.[EB/OL].[2005-05-18](2013-06-25).http://www.catti.net.cn/2007-09/06/content_287702.htm
[2] 曹雪芹, 高 鹗. 红楼梦[M].启功等整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43.
[3] Yang, X. & G.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169.
[4] 程亚丽.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8(4): 102-106.
[5] 过家鼎.成语的直译和意译[J].上海翻译, 2008, (1): 66-68.
[6] 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本文编校:罗 列]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into English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WANG Wen-yan
(Hen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8, Hunan, China)
Idiom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carry rich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ociety,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unique idioms related to their own soc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Translation skills var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situations.
culture; idioms;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