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关联

2014-08-15

党史文苑 2014年5期
关键词: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张 龙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空间上并存、平行发展,这是马克思所未曾预料到的社会历史现象。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出现的。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发展道路做出正确判断,就应当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发展道路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这对于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资本主义痼疾的表现

1.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疲软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垄断阶段,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还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一些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着不平衡性和矛盾性,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疲软。在欧洲,近十几年来经济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困扰这些国家的最突出问题是由于经济增长乏力、景气度降低而出现的失业危机。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日益加深,政府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公共债务剧增。由此看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困难何等沉重。在亚洲,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便一蹶不振,不仅在经济方面增长乏力,而且在科技创新上也显露疲态,呈现出强弩之末的迹象。经济形势的严重恶化对于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国内的不良资产积累越来越多,政府逐渐陷入财政经济危机之中,很多人因无法还清银行的贷款而破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这些疲软现象表明了资本主义的体制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

2.经济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在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频发的金融危机得以外化的同时,也在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福利危机中表现出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日益加深首先表现在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几十年中一直在频频发生。例如,美国先后在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1969年、1974年和 1980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几乎每隔4—5年就爆发一次。在战后资本主义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中,最充分、最集中地反映资本主义面临经济困境的是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的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里,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缩减了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3%,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下降到70%—72%。这次危机中,在生产急剧下降和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同时,还出现了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滞胀并存的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此次危机过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战后资本主义社会频频爆发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福利危机以及其他社会危机的事实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它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加深。这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1]p627

3.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仍在加深、加重。当代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其阶级剥削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并还在继续加深。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p10这里一个阶级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阶级的劳动就是阶级剥削。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致使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尽管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依然存在,并且有继续加深的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加深在政治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会组织的打压和对劳工应有权利的限制一直没有放松。

4.当代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从14世纪产生以来,尽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正向全球化演进,但它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一种为赚钱而赚钱的本性。劳动市场的噩耗在华尔街被当做胜利消息。这背后的道理十分简单:劳动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利润率的上升。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是富裕的社会,只是残缺的富人社会。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唯利是图,尽其所能地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造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与其说是在收入方面,不如说是在财富占有上面。在财富占有上,财富的集中程度大大高于收入的集中程度,资产阶级贪婪本性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本质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颇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加重。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积极新生因素

1.当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27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不仅在100多年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二战以来它依然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近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微电子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光纤通讯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制造能力急剧提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深度及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降低,而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则逐步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铁路、邮局、港口等流通领域已经开始采用类似国有经济的模式进行运行,所占国有经济的比重很小,可以说对经济生活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私人占有制阻碍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打破单一的私人占有制模式,在所有制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调整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改变了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各种资本占有社会化的经济形式相继产生并逐步发展。例如,英国战后有过两次国有化浪潮,将银行、煤气、钢铁、运输、宇航、造船、石油、机械制造和飞机制造等基础工业部门变成国有经济。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重大变化不仅反映在股权分散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职工股份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产生上。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企业不再由私人所有和控制,而是由机构法人拥有和控制,而掌握企业的机构法人,其资本又主要来自于社会民众,也就是说,机构的所有权属于民众集体。在这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份公司的发展将推动“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转变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广泛推行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私人占有制的狭隘界限。

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日益有序化、可调控。资本主义制度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许许多多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也不断加深,资本主义世界不断遭受经济危机的折磨和袭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在私有制的企业内部,生产是有组织、有秩序的,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却是无政府状态的。这就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失控和紊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频频发生。对此,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力图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是因为自由市场毫无约束地任意发展所致。因此,必须经由公共计划和经济管理的帮助,或借以从市场内部的架构着手,方可加强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各国的决策者纷纷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由此,当代资本主义便出现了另一种发展趋向,即经济运行有序化、可调控的发展趋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方面具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但共同点十分明显,就是使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它减少了经济发展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时间跨度。其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持续平衡增长的势头。再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使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的社会,是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生产力与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社会,也是在劳资博弈和斗争的推动下不断变迁的社会。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剥削虽仍在加深,但资本家并未实现 “全赢”,工人阶级也不是“皆输”。在同资本家阶级的博弈和斗争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纷纷确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不断增长,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有明显提高。战后60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但那种 “无产阶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资产阶级掌握着他们的生死大权”[4]p360的野蛮资本主义时代已经过去,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提升具体突显在工人集体劳动权利的强化上。劳动共同决定制度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参与企业管理的条件和机会,改善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但是实质上并未改变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随着生产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和市场相对狭小与生产无限扩张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发生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存在,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但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存在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严重矛盾,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和破坏生产力的经济危机,但这个社会尚能调节这些矛盾,还具有自我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性质的空间,还具有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p33

2.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共同发展。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平行发展。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步发展。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取长补短,借鉴、吸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行自我调整,也重新考虑了计划调节的意义以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推进社会主义前进的措施。正是由于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文明的过程中蓬勃发展。通过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实、态势和矛盾,借鉴苏东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都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吸收借鉴而不是排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成果分不开。

3.资本主义未来必将走向社会主义。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趋势中,可以感受到有种强大的历史必然性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顽强地发挥着作用,它迫使当代资本主义不断进行着限制资本主义极端性的方面的调整,不断增添着新社会的因素。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了。”[6]p267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资本主义旧制度还在发展,但社会主义因素也同时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非根本性质和非基本矛盾则有所改变,显示着社会主义因素的逐步产生以及由社会主义因素产生而引发的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的部分质变。同时也凸显出资本主义随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生成和部分质变的发生而在逐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趋势。事实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梯。人类社会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发展,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从现实出发,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中”的科学思想,客观和辩证地理解和实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阶级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