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的人格风范

2014-08-15崔雅宁

党史文苑 2014年5期
关键词:习仲勋革命群众

崔雅宁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今天我们纪念习仲勋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始终不渝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格;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生热爱人民、心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就是要学习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崇高风范。

一、对革命事业始终忠诚、矢志不渝

习仲勋同志一生对待革命事业始终保持着忠诚、矢志不渝的态度,本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奋斗不息。

1933年10月,由于“左”倾冒主义的错误干扰,陕甘边区党和红军已无立足之处,弱小的红军到哪里去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刘志丹、习仲勋等作出了创建陕甘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开创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也使党和红军有了立足之地。习仲勋对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呕心沥血,不断地发展着陕甘边区的革命建设。鉴于陕甘边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习仲勋等决定将两块根据地联合起来,实行统一指挥领导,共同作战。随着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的“围剿”行动也在抓紧进行。习仲勋等领导了苏区的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不断排除内部“左”和“右”的思想干扰中,壮大了红军武装,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使大西北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不幸的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到了陕北,使根据地上空笼罩了沉重和不祥的阴云。习仲勋撤离到洛河川近6个月,但却是他人生经历中最为刻骨铭心而又异常艰难的岁月。酝酿已久的党内思想斗争,终于演化成一场极端错误的肃反,铸成了陕甘边区和红二十六军的领导干部被逮捕关押或惨遭杀害的历史悲剧。习仲勋也在这次肃反中身陷囹圄,这是他第二次坐牢,与以往不同的是他被关进了根据地自己设立的监狱中。习仲勋在狱中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忍受着“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搞法西斯审讯方式。习仲勋身陷囹圄,但当他看到了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被关押、毒打是更是心如刀绞。在这次肃反中习仲勋并没有因自身的安危而感到紧张和惶恐,他更担心的是这场政治阴谋会让陕北这个硕果仅存的苏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机。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到达陕北,得知陕北肃反的情况后立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1]这时在狱中已经极度虚弱的习仲勋从看守的言行和生活的改善中察觉到了形势的变化。解除关押后的习仲勋进入了中央党校学习并担任训练班第三班班主任。在此期间,习仲勋参加了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他见到了敬仰已久的毛泽东并认真听取了关于纠正“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中共中央在到达陕北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西北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处理了使西北党组织和红军濒临绝境的肃反错误,克服了日渐严重的政治危机,还根据地一个相对安定和稳固的局面。这使刚从劫难中走出的习仲勋感到兴奋,更坚定了为革命道路而奋斗的信念。

习仲勋同志始终坚定地同党中央在思想、政治、行动上保持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1962年后,习仲勋因小说《刘志丹》的问题经历了长达16年的审查、关押、监护,但他依然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当他得到平反后依然致信中央领导,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全部奉献给党,无条件地听从党中央指挥,并立即赴任广东。习仲勋到任后立即召开各种会议,而且亲自到各地搞调查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他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了改革开放的大业。

二、对身边工作人员关怀备至、严格要求

习仲勋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始终保持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警卫员都是深刻了解的。习仲勋要求大家绝对不能利用领导的名义和工作的特殊性为自己或者他人谋求利益,得到特别的关照和提拔。1961年跟随习仲勋10年的秘书田方调动工作,组织上给了田方3个中央机关单位的选择,但习仲勋却对田方说:“你还年轻,在国务院机关工作了10年,应当到地方上去锻炼锻炼。”[2]习仲勋还特意给田方讲述了毛泽东艰苦朴素的故事,要求他下去以后切记不可以搞特殊待遇。田方在到达陕西后向陕西省委表达了习仲勋的意见,并表示:自己在机关呆的时间久了,希望可以到地方上去锻炼一下。陕西省委把田方安排到了宝鸡地委工作。

习仲勋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同时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广州军区领导出于加强地方党委和部队联系的考虑,提出要给跟随习仲勋16年之久的秘书张志功在部队安排一个职务。习仲勋得知后立即表示反对,他说:“地方领导的秘书在部队安排职务,没有这个规矩,我不能开这个先例。”习仲勋始终认为,秘书是一个特殊的岗位,因为在领导身边,帮助领导做具体的工作,下情上转,上情下达,责任重大。秘书的思想作风,工作质量,尤其是纪律观念,对群众影响很大,也影响着其他工作人员。秘书岗位虽然特殊,但是人不能特殊。

习仲勋对待身边工作人员尽管严格要求,却也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习仲勋经常询问身边每个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情况,凡是节假日都要工作人员给家人带去他的问候和祝福。谁的家庭有困难,习仲勋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积蓄予以资助。有些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习仲勋都会帮他们积极撮合、穿针引线,使他们结成伴侣,过上幸福的生活。习仲勋工作之余还会与身边工作人员一起散步、聊天或者打扑克,时不时还讲讲笑话,与工作人员关系十分融洽。凡是在习仲勋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每当谈论起这位老领导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时,都激动不已,由衷地敬重和怀念。

秘书张志功在回顾习仲勋的革命生涯时写道:“他体贴关心干部,无微不至。对犯错误的同志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真心爱护,热情帮助,从不整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在工作中,他保护了许多干部。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曾有人攻击他,说他包庇‘历史反革命张某某’,袒护‘特务王某某’。历史验证全不是事实。”[3]

三、始终心系百姓、关心他们的疾苦

习仲勋一生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毛泽东曾经称赞他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一生信奉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强调: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

习仲勋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以调查研究和深入群众为前提。1943年,习仲勋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到绥德习仲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调查,座谈讨论,听取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很快就对绥德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尤其对抗战以来的该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斗争形势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习仲勋通过走访调查研究推动了大生产运动,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和当地儿童常见疾病治疗的问题。在绥德工作期间,习仲勋经常用“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来告诫自己和机关工作人员。习仲勋把建设具有能够适合抗日战争的需要,真正为全区人民服务的抗日民主政权作为地委工作的头等大事。习仲勋十分重视绥德全区的文学艺术事业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发挥文艺为抗日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1944年春,绥德文工团成立。为了加强文工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习仲勋以地委名义从延安鲁艺请来了4位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帮助文工团排练节目,提高水平,甚至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还批准文工团购买道具和服装等。习仲勋开明地说道:“绥德文工团就是要为全地区六县五十二万人民群众服务的。”

习仲勋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都无时无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屁股坐在哪一边的问题,任何时候他都以人民群众为主。1951年习仲勋在西北区报纸工作会议上说道:“西北的报纸工作和新闻工作,自去年4月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以来有着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事宣传,联系群众,结合党政中心工作进行宣传等方面。但各地各报进步不平衡,还赶不上客观要求。目前存在的共同缺点,主要是群众性不够。所以我完全同意这次会议强调提出增强报纸群众性的基本精神。 ”[4]

习仲勋一生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习仲勋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期间,高度重视畅通信访这一重要渠道,安排秘书直接参与信访办理工作,亲自布置起草信访情况报告,甚至把人民群众反映的最真实的事件和言语写进去。

四、对待家庭责任感强、严厉而不失温柔

1913年,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出生的时代,国家经济衰败,革命风潮迭起,社会剧烈动荡。习仲勋的童年正是在民族危亡和家庭苦难中度过的,也是这样的环境养成了习仲勋强烈的责任感和向往光明的决心。习仲勋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习仲勋对待家庭,以身作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地树立优良家风,悉心地教育子女做人做事。他把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作为留给子女的最宝贵的财富。

习仲勋在家庭生活中是一位充满爱心又无微不至的好丈夫。1944年4月28日,习仲勋与齐心结婚。刚刚结婚的习仲勋就对齐心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陷在小圈子里,今后我可能在很多方面照顾不了你。”[2]身为妻子的齐心明白丈夫身上的担子,所以她都是自己克服困难,从不要求丈夫和组织上给予更多的照顾。1944年到1949年,习仲勋与齐心相距几百里,只能靠写信传递思念之情。一次,齐心的好友伍仲秋偶尔看到了书信,惊讶地说:“这哪里是夫妻通信?简直就是革命的两地书呀!”在习仲勋与齐心相处的58个春秋里面,他们相互照顾、相互理解。然而最让齐心感动的是1998年的4月28日,身在广东的习仲勋给齐心打长途电话,电话里问道:“我们结婚多少年啦?”齐心说:“55年啦!”习仲勋饱含深情地祝福齐心: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齐心感到了这些话的分量,对习仲勋说:“我对你照顾得很不够啊!”习仲勋听后急了说:“你怎么这么说?你对党对人民忠诚,一生为革命做了很多工作,也为我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是很重要的……你要把我们这次通话记录下来,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事理。”[5]通过电话后,习仲勋对陪在身边的齐桥桥说:“你妈妈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习仲勋对齐心的高度评价和衷心称赞。这次通话是习仲勋夫妻间一次心灵的沟通,是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追忆,是相互的慰藉和真诚的共勉。

习仲勋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一位和蔼慈祥而又家训严厉的好父亲,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家人。他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不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节假日公务不忙时,他会带着孩子去公园玩,或者是参加朋友的聚会。有时还会和孩子一起去商店转转,孩子看见喜欢的玩具就吵着要买,因为习仲勋从来不带钱出门,孩子们要不到就不开心,可是他会非常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同时还不同意让别人代买或赠送。习仲勋喜欢带孩子去书店,孩子们对书籍爱不释手,互相传看,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习仲勋还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良好生活习惯,他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名言来教育孩子,吃饭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都不能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儿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正是这种无声的教育,养成了孩子们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五、对人对己胸怀坦荡、高风亮节

习仲勋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习仲勋一生三次入狱,第一次是国民党的监狱,第二次是因陕北错误肃反,第三次是因《刘志丹》小说蒙冤。无论是敌人的囚禁,还是“左”倾错误形势下因“莫须有”罪名的关押,都没有磨灭他的革命意志,反而越挫越勇。出狱之后他并没因含冤入狱而记恨党和国家,而是本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开阔的胸襟,淡泊名利,不计个人的得失继续为党和国家而奋斗着。“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16个字是习仲勋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习仲勋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很多人不止一次地请他写回忆录,他却说:“我的一生,是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一生,个人是渺小的,个人没什么东西要写,由历史、由后人去评说吧,我什么也不写!”习仲勋当然什么都不必写,因为他为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赤诚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之中,他不觉得这应该被记载,他也不希望被记住。

习仲勋的胸怀坦荡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更是如此,就连对待曾经陷害过自己的人,他都宽容相待。曾在习仲勋身边工作过的一位秘书,在小说《刘志丹》事件中,经不住政治压力,违心地写过一份揭发习仲勋的材料。习仲勋复出后,这位秘书一直不好意思见他。一次,习仲勋从别人那里得知他的住房有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就指示有关部门很快给他解决了一套住房,使这位秘书心里更感不安和惭愧。在这位秘书住院生病时,习仲勋还专程去看望,他感动得泪流满面。习仲勋却安慰他说:“你也是身不由己,我能理解,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安心养病吧!”这就是习仲勋,一位胸怀坦荡,谦虚严谨,平易近人的共产党员;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一位除了好的名声,什么都没有给子女留下的父亲。他高尚的人格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1]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仲勋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习仲勋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4]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年.

[5]习仲勋革命生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习仲勋革命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