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及启示

2014-08-15刘圣兰

党史文苑 2014年5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教育

陶 杨 刘圣兰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

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担任江西省首任省长,在关于教育这个问题上,他予以极大关注并做出精辟的分析与论述。在江西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邵式平坚持立足江西实际,阐释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面向工农、着重实践教育。时至今日,这些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领域和现象来看待,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武器,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条件,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邵式平提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更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生产与学习的结合。在办学实践中,邵式平通过采取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技能水平的实际措施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邵式平在1962年7月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学》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无产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方针也是政策。”[1]p66

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闭门造车的结果,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更是同深厚扎实的教育理论融会贯通的成果。邵式平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基础,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现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当时教育思潮及社会思潮的引领。

2.坚持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指导。邵式平与毛泽东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两个人都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早年,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而方志敏、邵式平则在赣东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相似的个人经历使得他们价值观也极为相似,在教育思想方面邵式平也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了吸收和借鉴。

纵观毛泽东同志的一生,社会主义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其整个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探索,不同于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探索,始于革命战争时期,并贯穿革命与建设两个时期。这样说是因为:首先,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先进阶级总是将教育作为先导性的力量,在推翻旧阶级的过程中确立起与其自身利益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并且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革命力量;其次,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从事的教育实践,在阶级形态上与社会主义教育是完全一致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着无产阶级事业的教育。

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还来自他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经历。出生于农村的邵式平,从小就刻苦学习。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使他储备了丰富的教育理论。此后,邵式平先后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办军政学校,培养干部;担任过陕北公学教务长、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副校长;解放后担任江西省首任省长,在任期间主张“教育必须先行”,被誉为“教育省长”;他还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邵式平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办学理念,引领独特的教育特色。这些特有的实践经历,使邵式平对教育问题的探索不仅丰富、深刻,而且更加系统、完整。

二、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邵式平以毛泽东的教育观为指导,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教育从来都是阶级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的。对此,邵式平说:“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我们不是超阶级的。”[1]p19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社会主义教育的阶级属性赋予了具体的制度内容并划分成了以下三点:邵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如同人的眼睛、鼻子、手、足一样不可或缺。邵式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和完善,不是机械地转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更不是简单地重复和解释党和毛泽东的教育方针、政策,而是运用马列主义教育观点,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立足于江西的实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行分析,进而对社会主义时期中许多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有着自己的创新见解。他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设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了 “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与劳动相结合”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提出建立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宗旨。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党克服各种困难创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放到重要位置,成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的改造,实现了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展了各级各类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1958年8月1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正式开学,开学典礼上邵式平在祝辞中明确地提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共产党领导的。这是中国革命的一切事业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保证。”[2]p1同时,他强调中国革命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学校都应该在党领导下创办。反思1957年的反右斗争,邵式平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是不可设想的。”[3]p309并严肃指出反右斗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还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教育需要彻底改造,教育学需要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绝对不能放弃教育这块阵地,反而需要更大力加强巩固。

2.“教育就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这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它是1934年毛泽东提出的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任何社会的教育一定是为那个社会服务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封建社会的教育一定为封建社会服务,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就一定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用来反对其他的阶级。因此,任何事业、任何社会都打上了阶级的符号,各种思想都盖上了阶级的烙印,社会意识形态也是有阶级属性的。邵式平认为我们国家讲的教育就是社会主义教育学,我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教育就应该为这样的政治服务,应该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加强起来、巩固起来。

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培养,在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不同阶级的立场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主张教育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出发,毛泽东创造性地将其概括为 “德、智、体”三个方面的发展,他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4]毛泽东的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化,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德育是方向和灵魂,智育是主体和中心,体育是德育、智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者互相促进,不可分割。邵式平在1958年也明确地提出:“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学习、劳动和休息制度,保证做到有合理的休息,有节奏的劳动,有效率的学习。”[2]p1

4.教育是面向工农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在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教育途径中得以实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无产阶级教育必须有自己的实现途径。毛泽东也指出,社会主义与以往制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代表着最广泛群众的利益,教育 “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决不应该是 ‘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5]p89。为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必须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教育需求。1943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并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苦大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相联系,使中国人民成为文明幸福的人。根据这一方针,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适合革命战争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学校和文化教育机关。

“教育是面向工农”这一教育思想也是邵式平重要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之一,他常说:我国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坐第一排的是工人,第二排的是农民,其它的都坐后排,我们办学校也一定要这个原则”[2]p1。他认为,应该让广大劳动人民有优先教育的机会。这是反映革命后生产关系改变的一个主要特征,新学制不仅使各级各类学校都向工农开门,而且把工农干部学校和工农群众学校都分别列入学校系统之内,使其互相衔接,保证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都有受到各级教育的机会。1958年至1961年期间,邵式平在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农学院、江西共大总校等高校作 “社会主义教育学”的报告中指出,“工人农民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我们办学校就应该首先让工人农民入学。我们国家还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国力有限,只靠国家拿钱来办学校短时间是行不通的。社会基础是我们的教育基础”。1968年6月,他秉承着 “工人阶级成了主人,既是劳动者,又是国家的管理者”这一教育理念,创建了闻名天下的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1年7月30日,毛主席亲自写信给共产主义大学,赞扬共大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并予以推广。江西共产主义大学后来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种人才,为江西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邵式平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结合生产、结合群众、结合社会发展、着重实践教育。他认为,理论来自实践,不生产就不知道是怎样生产的,不种田就不知道稻禾是怎样长大的。实践是基础,要从实践中站稳脚跟,要做到学习者就是劳动者,劳动者就是学习者。邵式平主张教育采取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大学是要学习理论的,但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合乎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些论断充分地显示出邵式平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与肯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主要还是沿用旧中国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劳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邵式平批判旧中国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所导致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强调新中国的教育要采取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凸显了实践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实践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理论教育相匹配的位置。

6.教育必须多样性。邵式平认为:“我们是唯物论者,认为宇宙是物质构造的……应承认物质还是不够的,问题是要承认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而且物质运动是多样性的。”所以,“教育是多样性的,学校也有多样性,大学也是多样性。不承认多样性,就是唯心主义,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2]p1。因此,可以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工业劳动大学,人民公社可以办大学,工厂也可以办大学,学校是多样的,教育也是多样的。他经常对共大师生说,社会主义各国之间可以大同小异,各校之间也可以大同小异,教育上的 “单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人都叫人,但具体到一个人,就有男有女,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张三也有李四”。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多样的,我们江西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

三、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指出只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关键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这些可以看出,邵式平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要达到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同实践相结合,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教育原理中就体现为教育原理要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脱离了实践的教育原理空洞无物,缺少了教育原理指导的实践如同空中楼阁,摇摇欲坠。列宁说:“实践高于 (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6]p230正是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和特点,决定了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这就是说,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变精神的力量为物质的力量。邵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出了 “理论与实际一致”“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等观点,阐发了促进青少年在实践中全面发展的思想和主张。社会主义教育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引导广大学生向劳动群众学习优秀品质和实践经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等相结合,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方面下功夫,真正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提供支撑;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学会正确的社会观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把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完善专业实习和创新实践体制机制,以提高综合素质本领和职业能力素养。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切教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邵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邵式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邵式平对 “衡量陕北公学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张就是把陕公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认为教育要个性化、全面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中,我们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书本,而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密切结合,完善专业实习和创新实践体制机制,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本领和职业能力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根本教育方针。突出德育、坚持体育和智育并重发展,使学生得到较完善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而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3.把口号变成学校的实际生活。陕北公学在短期内取得办学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坚持和发扬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邵式平说,问题不在乎这几个字、这个口号,而是应该在乎怎样去把这几个字变成学校的实际生活。在我们当代教育中常会提出许多口号,但是由于没有具体操作概念和可行的操作方法,许多先进的理念往往只能停留在一般号召的阶段。陕北公学的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其办学经验在我们当代仍然极具启发意义。比如,在教育计划、学习方法、日常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民主制度来讨论、执行的。学生干部可以由学生自由选举产生,把自由民主的作风落到教育的实处。比如,在学校管理工作上的缺失,要予以承认,坦然面对,积极改善。师生一旦发现自身工作和学习上的弱点,就应当勇于面对、努力克服,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共同进步。我们要把这些抽象的文字变为实际的行动,结合可行的操作方法,真正把口号变成学校的实际生活。

邵式平教育思想为克服旧式教育弊端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当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选编[M].南昌:江西农大档案馆,1975.

[2]邵式平同志关于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指示和讲话[c].南昌:江西农大档案馆,1966.

[3]李国强,李希文.邵式平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海林.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结构体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

[5]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列宁全集(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