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个关系
2014-08-15范彬
范 彬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加之各种各样的思潮在社会上激荡,这对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其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各要素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内容既反映理论内容又高于理论内容,是由理论到实践的再次升华。其内容既浓缩了政治理论课内容,同时又是鲜活的现实形势的反映,形式则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来说,是多样的,有文献综述型、展演型(舞台演出、诗歌朗诵、辩论赛等等)鉴赏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摄影鉴赏等)。多样化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将理论课学习与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爱好、特长等结合起来,活泼的形式使理论课焕发出异样的光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形式多样是否会背离主题或者主题不突出。比如以展演的形式去表现一门理论课会出现节目太多而主题不能完全对应,或者对应不明显。
理论内容的严肃性与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从严肃到甚至一字不能差的经典理论论述到活泼的形式,这看似十万八千里远,但是要把他们联系起来就需要顶层设计。严肃性与活泼性并非无共存的可能,活泼的形式可以使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一些经典论述,可以舒缓理论课中的单调和严肃。
网络实践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在网络上录制课程内容,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有专门的师生互动栏目。这样更突出网络上双主体,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并且问题——回应模式更能激发学生潜能,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真正理解理论问题,达到教育目的。
(二)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关系
杨春时曾指出,主体间性是指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确定存在,存在是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对话和体验,并由此达到互相之间的理解与和谐。与主体性理论单纯强调主体不同的是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复杂的关系。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实践教学而发生的交往、对话和体验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互相促进的交流关系,虽然说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但是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主体间的关系,当然此主体非彼主体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型关系或生硬的命令接受型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解力和感悟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会被学生的创意、才华、理解力、灵感影响。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平等的主体,他们通过对话、交流达到互相理解、甚至互相欣赏的程度。“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的那样自发的真诚地生活。”
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做自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等的思考和策划不能仅仅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出发,而应当将学生实际需求和能力等因素考虑进来,当然如果能够及时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信息,那将更真实的反映师生互动准备实践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修改教学内容、方式。
主体间性的特点是主体间本着平等的原则进行对话,从而互相理解,并且相互影响,当然在实践教学中,师生之间互相平等的关系并不是无原则的,无立场的。教师作为在知识体系、实践经验、阅历等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地位的一方,在同学生“对话”过程中,应该具有教育者自身的设计或预见,而不能完全被受教育者所影响甚至覆盖,这样才能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师生之间的“对话”作用,将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所有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平等对话的最大化效应是互相之间充分交流和影响对方,使得双方各自从对方那里获得正面影响并能吸收这些优势完成自我的“升华”。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间真诚交流,不受任何外力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
从实践教学整个过程来看,教师还是实践教学的统帅,不仅要指导,还要策划,还要负责场地、时间、经费等相关事务的协调。那么这种角色需要的严厉与尊重学生主体性矛盾么,能否相统一呢?如何处理教师这种多种角色引发的冲突呢?这就需要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在“严”与“亲”之间把握好度。主体间的理解与互相学习要求师生的“亲”,但是还要以“严”来规范教学纪律。
(三)管理保障体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管理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不同于课堂理论授课,是一个涉及面广泛而且复杂的体系。如何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的策划到执行再到思考总结都是需要与各个部门协调,与师生之间协调的。
首先,选拔学生和激励机制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动员需要制度保障,能够制定出吸引学生而不是靠强制力或者其他手段使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制度。制度还应具有激发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魅力,使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安排上、能量的分配上能够有所偏重。这就涉及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制定不能仅仅靠短时期对学生的分数刺激或者物质刺激来实现,而应当设计长期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眼光来高标准的定指标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承受能力和现实需求定切合实际的指标。
其次,实践教学与和它相配套的管理要素,从学校课程设置全局来看,要妥善处理好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活动的关系,做到既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又不影响其他课程活动的进程;从实践教学来看,实践教学是一门课,有自己的体系,有保障的学分、课时、专任教师、场地、设备、经费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要素。在实践中,会出现偏重实践教学内容而忽视这些管理要素的情况,认为这些不是影响因素,但是如果不通盘考虑,管理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开展。
再次,管理保障直接同实践教学相结合,即在实践教学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辅助要素,也应当成为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过程中将所有发生的因素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到场地如何安排,设备如何提供,经费如何保障等等让学生成为这些管理活动中的主体。
(四)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关系
实践教学类型是多样的,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案例分析、辩论赛等等形式展现,校内实践教学则可以整合学校资源组织校内调研报告,文艺活动展演,作品鉴赏等等形式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则是在更广阔的的社会上进行,形式更是多样,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在实践基地实习等等。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各有特色,课堂实践教学以培育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为主要任务,校内实践教学以培育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为重点,校外实践教学以培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就实践教学所覆盖的学生群来讲,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容纳学生,而校外实践教学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囿于时间、经费、安全等多种因素,校外实践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学生,培养对象广泛性的实现就有赖于课堂和校内实现。
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也有密切的联系。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上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上的有益作用会推进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在更广阔的时空下的主体体验也会促进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更紧密的贴合社会现实而不至于与现实形成两张皮。
二、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列宁曾说:“培养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这些……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但又互相独立。从内容源头上来看,具有同一性,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当然这里的现实不是简单的平常生活,而是指党和政府工作的现实,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现实,指社会生活中对思想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实。从教育目标来看教育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承,更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最优化的结果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后让学生理解并真正掌握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思想上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两者互相独立。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基本成熟,而实践教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中,学生实践操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丰富着实践教学内容。两者对现实反映的方式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来反映现实,而实践教学则是通过学生参与进来的各种各样活动反映现实;理论课更侧重理论性,实践教学更侧重现实操作性,学生的能动性。在学时分配、内容设计、课程对象、场地的选择等方面互相独立。
三、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程设置将会发生较大的调整,设置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也是大势所趋。独立的实践教学课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有专门的教师队伍,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它在运行中具有宏观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各门政治理论课也有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具体内容与课程内容有很重要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大学生尽快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理想,丰富法律知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主题是遵法崇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描述,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党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掌握。《形势与政策》是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以及分析方法的掌握。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针对性、多样性、独到性的特点。
实践教学课和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上具有共同性,但在具体的着力点上则不同。实践教学课着重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培养上,而实践教学环节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此外,实践教学课与实践教学环节间有互鉴性。实践课给实践教学环节以整体思路的启发,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弥补实践课形式的单一。实践环节中成功的做法可以推广到实践教学课中。
[1]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